《经学教科书》第二十一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论语》学附《孟子》、《大学》《中庸》

东汉末年,传授《论语》的人,都以郑玄的注本为准。

三国魏人王肃作《论语解》,立意专门与郑玄的注不同,还有陈群、周生烈、王弼都为《论语》作过注。何晏等人,收集整理汉魏多家经师的学说(一共八家分别为: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康成、陈群、王肃和周生烈)后,作《论语集解》。这本书的篇目结构是按照《鲁论语》的篇目,虽然这种取舍方法在很多地方表达都不通顺,但汉代儒家学者的学说也全依赖于此才得以仅存。

晋代为《论语》作注的有栾肇、蔡谟、卫瑞、范华,还有江熙也作《论语集解》(所引用的有十三家),其大概主旨与何晏的相同。

南北朝时期,郑玄的《论语注》盛行于黄河以北地区,研究《论语》的学者有李铉(《论语义疏疏》)、乐逊(《论语序论》)、张冲(《论语义疏》),以上这些都以郑玄注为标准。(以上是北学)

长江以南地区研究《论语》的学者有:伏曼容的《论语义》、皇侃的《论语义疏》,皇侃的这本书最为出众(皇侃的《论语义疏》很早就亡佚了,只有日本有藏本,近代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版本,真伪参半)。但仍然以何晏的《集注》为主,这与北方地区学者墨守郑玄注是不同的。(以上是南学)

隋唐以来,对《论语》的研究日渐衰落。只有唐代韩愈、李翱作《论语笔解》比较出众,然而书中穿凿附会,因词生意现象严重,这也开启了北宋时期解读经说的先河。

以上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论语》学的流传概况。
(以上这些资料的来源有:《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中的各个列传、《经义考》、刘宝楠《论语正义》)。

三国以后,研究《孟子》的学者有晋人綦毋邃作《孟子注》。到了唐代有陆善经的《孟子注》删节了赵岐的章句,对于赵岐的注也有所取舍,但是这两本书现在都亡佚了。作《孟子》音义的有张镒的《孟子音义》、丁公著的《孟子手音》,但是章句分析方面,疏漏比较多。从韩愈和皮袭美等儒家学者尊崇《孟子》一书开始,就开启了宋代儒家学者尊崇《孟子》的先河。(以上这些资料的来源有:《孟子正义》、《经义考》)

三国以后,研究《大学》和《中庸》的学者,都是随附《礼记》里面的解释。唐代孔颖达作《礼记正义》,也为《大学》和《中庸》两篇作了疏。梁武帝作《中庸讲疏》,将《中庸》单独成册,这是开了宋代儒家学者单独研究《中庸》的先河。(以上这些资料的来源有:《经义考》、方东树《汉学商兑》、汪中《文学评议》)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学教科书》第二十一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论语》学附《孟子》、《大学》《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