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平行空间,我希望这是真实的存在——《新宋》

1279年,宋朝最后的军队和元军进行了崖山海战,战争以宋军全军覆灭而告终。时任左丞相的陆秀夫背负着帝昺投海自尽,后宫及群臣乃至不愿苟且偷生的仁人志士随之殉国,宋朝由此宣告了灭亡。宋朝的灭亡意味着彼时领先于世界的文化突破、科技研究、社会发展告一段落,这一次的终止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近代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原因。所谓的“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就是这种论调的拔高总结。诚然,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一说法确实有失偏颇,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宋朝的灭亡更改了华夏民族的命运,让历史拐向了我们不想接受却又必须接受的道路。虽然我们无法改写既定的历史,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大胆的设想,在设想中重新书写华夏民族的命运,这场书写在阿越的心中将从宋朝开始,是为《新宋》。

《新宋》的作者阿越本名罗煜,是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四川大学中国史博士,也因此,虽然《新宋》最初连载于网络之上,但作者阿越从未将其当做网络小说来对待。阿越熟知宋史,甚至视历史中的人物为师为友,所以他无法接受因王安石变法引发的朋党之争,也无法接受大宋一天天衰败下去的结局。阿越将他对历史的不解、不甘通通放在了《新宋》中,在这里,他将改写既定的历史,打造崭新的宋朝。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石越,是一名历史系毕业的学生。莫名奇妙间,石越回到了熙宁二年的宋朝国都汴京城。彼时,负天下大名三十年的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的各项事宜,虽然新旧两党就变法彼此攻讦,但党争之患尚不严重。彼时,辽国已然腐化,而金国尚未成立,铁木真还要100年后才会出生,熙宁二年,这是身处那个时代的人并不曾多加重视的年份,却也是改写宋朝命运的真正节点。

改写宋朝的命运需要做到改良王安石的变法政策,增加国家收入改善百姓生活,并且解决困扰有宋一朝的冗员、冗兵现象。闲坐空谈自然是容易的,甚至于在小说中大开金手指也不难做到,但这样的宋朝,或者说这样的小说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新宋》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王安石变法以及困扰宋朝种种弊病的一种反思,是作者阿越作为历史学专业人士的思考结晶,所以在小说中,所有事情的发展都要遵循逻辑,遵循那个时代的价值观,遵循历史人物的性格秉性。

所以穿越时空的石越并没有在一夕之间就成为皇家的座上宾,成为能够改变甚至取代王安石的人物。石越先是借助后世的名家诗词闻达于汴京城,而将现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见解挪为己用,一点一点获得了名望的石越并没有投身官场,而是开办了具有现代大学理念的学校——白水潭书院,并且以此作为自己最根本的政治资本开启了对大宋潜移默化的影响。

阿越并没有以一种置身事外的上帝视角来进行书写,他没有将自己抽离于宋朝之外,所以他笔下的石越如带着镣铐跳舞般束手束脚,石越无力劝说王安石改良新法,甚至于不敢过多的表露自己的政治理念,但这样的石越却是真实的,《新宋》里宋朝也不只是虚构的存在。我们会为变法的弊病而焦急,会为百姓的疾苦而担忧,因为阿越笔下的世界不是宋朝人的宋朝,而是中国人的中国。

不管是人物的衣饰描写,还是当时的市井风俗,石越都进行了真实的还原。同样被真实还原的还有那些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如王安石、苏轼等。王安石人称拗相公,他对新法异常的执拗,对他人的异议全盘否定,但王安石也是真实忧国忧民的人,他不是政客,而是伟大的政治家,他在小说中一言一行完美的诠释了他在历史上的写照。

除了对人物的真实刻画外,在语言上,阿越在流畅自然之上还做到了保留宋代风韵。颁布诏书、书写信件、以及正式的对谈里,阿越都采用了程度不一的文言写作。这种写法既保留了古风古韵,不让读者出戏,也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

对于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阿越同样遵循了出场人物的历史立场,并且展现了政策出台背后的利益权衡和得失平衡。很多事情都是在两难之中做出的决定,正是因此,即便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我们也不能否定那些伟大的政治家们做出的努力,他们在自己的时代里,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范围内做出了最好的选择,也许结局不尽如人意,但这不是我们去苛责的理由。与此同时,阿越的对朝堂的描写也展现政客们左右摇摆、毫无底线、只为私心的丑态,并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变革之路的艰辛艰难。

改变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石越需要走的道路还有很远,《新宋》的道路还很长,期待着完美的大结局,期待着在《新宋》里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若有平行空间,我希望这是真实的存在——《新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