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适度孤立”应对“课堂小丑”现象

期待花开

教育的责任越来越无边界了,担心现在的家长带不好自己的小孩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担心小孩子睡得太晚要规定一下几点睡觉几点起床,担心小孩子不堪学业重负要整顿课外培训机构,担心小孩子视力问题要禁止手机进校园,担心小孩子身材要规定每天运动时间,担心家长上班不能按时接小孩就要求学校延时服务,担心老师不认真履职出个十条禁令,担心老师不敢管学生又出个惩戒规则,担心惩戒过度又来个……各种规则、条例越来越精细化、具体化。然而,越是如此,越是吸引人去咬文嚼字。偶然发现“教育部规定:不得故意安排学生单独坐最后一排”成了各大网站的标题,好奇地查了一下,源于教育部官网的一条互动问答。

界定“刻意孤立”

如此界定“刻意孤立”不知道是否会对教师造成新的困扰?因为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刻意孤立”也是一种心理干预机制。比如,最近在思考的“课堂小丑”现象的时候。

什么是“课堂小丑”?首先声明,这个词无关褒贬、无关标签,只是客观而形象地描述了一种困扰教师的常见的课堂现象。这个词据说是国外引进的词语,迟毓凯在《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一书中对“课堂小丑”也进行了定义,书中是这样描述的:“许多教师上课会发现一类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一般,但不论教师问什么问题都积极参与,不管回答是否对错,特别喜欢教师上课时插嘴,非常生硬地想把自己表现出来。而且,甚至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故意出丑,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如果教师批评,他们往往不仅不表现出愧疚之情,而且还显得有些兴奋。批评时答应得很好,但一回到课堂上又是原形毕露。”

无论是我自己的课堂,还是与同事交流过程中,“课堂小丑”现象似乎越来越普遍,而且比上述描述的症状更要严重。本着“人之初性本善”的信念,我仍愿意相信这样的孩子不是故意为之,而是单纯出于求关注、刷存在感的心理需求,虽然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我任教的7个班级300多个孩子中,有3个属于这种类型的孩子,分别在不同的班级,而且他们也不是每节课都会发作——这样看来,似乎问题并不十分严重,但是一旦发作,足以发挥辐射全班的威力,尤其是应对经验不足的教师。教师要付出额外的精力减少这种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整体教学目标达成度自然会缩水,关键是会让教师职业幸福感降至冰点,心理阴影面积无限扩展。

这种现象的成因是比较复杂的,与其生活环境、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孩子们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其实已经“被教育”过了。可怕的是,几乎所有的大人都不愿意把孩子教育成孩子,而一心要把他教育成一个科学家、官员、企业家、医生(反正不会是教师)……急于教育他、诱惑他、责骂他、夸奖他、恐吓他,改正大人眼中看不下去的“缺点”,跟他讲各种大人以为正确的道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会感叹“这一届孩子比以往任何一届都难带”(没有最难教,只有更难教)。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已经接受过不同派别、不同水平的教育,有的孩子的确被教育得很好,有的孩子则被教育成了问题小孩,事实证明,一个受过不良教育的孩子,远不如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更有潜力。

孩子的各种问题大多会在学校生活中得到解决,但“课堂小丑”一般会持续存在,对这种现象的容忍或处理不当是对大多数学生学习权的侵扰。迟毓凯在书中给出了应对步骤:一是不论这个学生如何搞怪,教师不要看他,冷处理,目光不能与他交流;二是与此同时,也要说一些事,把其他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让其他同学也不要关注他;三是走近他,以身体语言来表述对他的不满,但同时不与其进行目光接触;四是表扬他身边遵守纪律的同学。不得不说,前三条都有“刻意孤立”的嫌疑,但无疑是最有效的做法。

依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通过观察和沟通,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类似“小丑”的行为,也是日常不断“强化”的结果,这样的孩子往往受低自尊心理支配,认为自己做啥也不行,在集体中没有存在感,反倒能在自我表演和教师与之频繁互动过程中唤起同伴的注意,由此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当一个人没有勇气改变现状时,往往会选择用欺骗麻痹自己。

改变“课堂小丑”的行为是一场持久战,但一定是从“合理孤立”开始的。比如,某一次上课在阻止“小丑”表演之后,我对全班同学说了这样一番话:“无论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还是未来你们的工作、社会环境中,总会有各种诱惑和影响,在拒绝诱惑、抵制影响的过程中不断让自己强大起来?还是随波逐流、半途而废?这取决于你的选择。现在,就有这样的机会考验你的选择能力,我相信你们一定能主动屏蔽那些奇怪的声音、无关的干扰,坚持做自己的事。”当他不停地骚扰对面的同学而这个孩子皱着眉头不再像以往那样回应他时,我及时表扬这个有定力的孩子“**同学非常了不起,真的做到了专注练习。”

是的,作为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的正常秩序、保障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权,我选择刻意忽视和暂时孤立,“小丑”没有了观众,那么他的表演将变得毫无意义;大家不再关注他的表演,他也自然无法获得吸引大家目光所带来的满足感。

“课堂小丑”现象积重难返,转化他们并非一朝一夕,不妨换个思路,把功夫用在那些从善如流的“观众”身上,从改变环境着手,适度孤立,倒逼“小丑”回归正常集体生活,而不是继续为他提供表演的舞台、培养忠实的观众。

花开无声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适度孤立”应对“课堂小丑”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