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论秦山

大风起兮论秦山    邓福邦作

华夏龙脉大秦山,起昆仑而卧熊耳,立太白而刃挺华岳。俯崤函横观大道,阅三秦而祐中原。江河纵贯西东。沃壤孕生着历代无数先贤。这样一座令画家邓福邦朝思暮想,引以为豪的山,就是秦山。她让画家领悟了自然而为的哲理大道,让画家终生沉浸于峰壑烟云之间。

只所以让画家如此痴迷秦山,必有其触动灵魂的根本因缘。因为秦山是画家強脊立柱的依托,还是赖依生存的源泉。秦山有道不完的传说,也有历代遗留下的不朽诗篇。千年古道函谷关、潼关、华山、泾、渭、黄三河均聚一处,物华天宝道德圣地灵宝花落其间。这是一方热土,更是画家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老子在此著经,黄帝立鼎荆山。达摩祖茔静地,吳道绘写山川。还有令人啧奇的地下出土壁画成为中国研究隋代人物画的重大发现。林林总总的传奇典故与实景均演义在这里,秦山怎能不让画家魂牵梦绕,著文绘笔。更何况这儿是画家邓福邦的家乡,他还能有什么理由不去描写与赞美,这就是原由,更是责任与担当的使然。

若想全面与深层的了解秦山,就必须以抓纲的形式理顺龙脉的起和结。以串珍珠的方式从昆仑、西倾、麦积、歧山、太白、华岳、亚武、夸父、崤山、嵩山、熊耳逐点入手。从自然人文结构去了解,更需从洛阳、长安两大古都中去感受秦山孕育滋养的精神内涵。从表现手法中,立眼传统,崇尚自然。以挥写、挺拔、雄健、列奇为视角,着力刻画出大秦山的自然精神风貌。

至于手法,历史上並无可视可临的经验去遵守,传统的技法又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让人无法把作品的气韵与现实感受有机衔接在意识重合点之上。是有几幅流传下来的秦山小景,但远远不能体现秦山气势,秦山的逶峨,秦山被赋予华夏龙脉的精神祈盼。深思良久,决定从经典诗篇的描述中寻找形与意的契合点,冲出僵化单一靠牵强附会来诉说山体块面狭窄的局限性,打开心胸,放开眼界,以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势重新审视原固有的表现思路和方式,凡合创作意向皆用之,凡呆滞刻板之笔而弃之。让画面在云水气烘托之下活起来。笔墨衔接灵动起来,这样就会将思路中的灵感转化到作品中,使天人合一与作品贯穿一起,这样,想僵固都很困难。

在笔墨倾向的学术探究中,还有很长的路去走,步步都面临撞车和复辙的危险。更重要的是怎么才能通过实践去求证自我风格彰显的可塑性。这是一个既痛苦而又必自信的过程。在完善风格体系的同时,要以传统的营养去支撑,又要从传统的约束中跳出来。从诗与现实中汲取灵感。将二者溶为一体,这样就不愁新的面貌会出现。

往往新的探索必然伴随着风险,在挑战自我的同时去接受时代和人民的检验。

   

                      邓福邦於北京翰宝隆

                                    2022.11.17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风起兮论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