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亲密关系中,假性亲密,如何让彼此渐行渐远?

01.林徽因为什么没有选择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

果然是诗如其人,诗中的浪漫气质和徐志摩简直不谋而合。

1921年,徐志摩认识了同样在英国读书的林徽因。

林徽因不仅美丽动人,还自带诗书气质,徐志摩一眼就被林徽因深深吸引。

第一次体会到了心跳加速的滋味后,徐志摩认定了林徽因是自己向往已久的“女神”。

彼时,他彻底忘记了自己已为人夫的身份,猛烈地追求起了林徽因。

为了追求林徽因,冷漠地劝怀孕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打胎,逼她离婚。

然而,哪怕徐志摩为了爱情选择了抛妻弃子,林徽因却依然不为所动,最终选择了梁思成。

我想如果换成其他女人,恐怕早就感动得稀里哗啦了,但林徽因为何没有被打动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徐志摩从未真正地爱过她。

先别急着否定,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就明白了。

李敖和胡因梦,一个是台湾文坛第一狂人,一个是七十年代台湾第一美女。

他们同样是才子和佳人的故事。

李敖第一次见到胡因梦,就被她的美貌和气质惊艳到了,而后开始对胡因梦展开了热烈追求。

为了与胡因梦在一起,李敖给当时的现任女友打电话:

“我爱你还是百分之百,但现在来了个千分之千的,所以你只能避一下!

可是现任女友不同意,李敖便拿出210万台币作为补偿费。

之后,胡因梦被强烈的攻势沦陷,李敖如愿娶到了胡因梦。

但他们的婚姻却在维持了不到4个月后,便草草收场了。

离婚后的李敖很喜欢在公开场合调侃胡因梦。

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记者问李敖:胡因梦那么美,对你又那么痴心,为什么你舍得离弃她?

李敖回答:“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有一天,我无意推开没有反锁的卫生间的门,

见蹲在马桶上的她因为便秘满脸憋得通红,实在太不堪了。”

在场所有人哄堂大笑。

因为这个荒唐的理由,根本无法让人相信这是他们离婚的真正原因。

02.徐志摩从未真正地爱过林徽因

虽然李敖的话真假难辨,却能看出:其实他从来没有真正爱过胡因梦。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爱呢?

拼命付出对一个人好,为此放弃种种,就是爱吗?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

爱的前提是能“看见”对方,把对方当做一个鲜活的真实的人,而非自己想象出来的那个人

而李敖就是视而不见的代表。

他以为自己爱胡因梦,其实不过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完美女友”。

而胡因梦只不过是被他选中的爱的工具和对象。

所以,李敖才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她就应该如同天上的仙女,不能沾染一点烟火气。

当“完美女友”出现不完美时,幻想自然随之破灭。

也就是说,李敖从来没有把胡因梦看成是一个真实的恋爱对象,去了解和接纳她。

这样的爱情就如同镜花水月,所以感情也并不真实。

同理,徐志摩也是如此。林语堂评价徐志摩所说,他整个的人永远活在他文字里。

可以想象,假如徐志摩和林徽因牵手,也会是和李敖和胡因梦一样的结局。

因为他们爱上的都不是某个人,而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女神”。

而智慧的林徽因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说:

徐志摩爱的不是我,而是用自己浪漫情怀想象出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不得不说,林徽因不愧为一代才女,确实是独具慧眼。

爱情这种重要的亲密关系,如果只有行为上的亲密,迟早得分崩离析。

因为真正的亲密关系,并不是形式上的亲密无间。

而是与对方有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彼此之间相互接纳和理解,可以坦诚地面对真实的自己和对方。

对此的相反情形,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假性亲密关系”。

03.感情的第一杀手,假性亲密关系

假性亲密关系,是指看不见相互真实的样子,不能满足彼此真正的需求,相互消耗,甚至感到痛苦。

这种状态,看起来两人是在一起,但实际上却拒绝进行深刻的情感联结,本质上是一种心理上的主动分离。

恋爱中,假如一方爱上的只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完美恋人,比如徐志摩或李敖这样;

或者一个人在和另一个人相处过程中时刻保持着完美形象,不允许自己出现瑕疵,比如有的女孩从不敢在男友面前卸妆。

那么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人在关系中逃避关系。

哪怕对方努力使两人靠近,但另一个却总是主动选择逃避进入真实的亲密关系。

因此对方就会逐渐放弃努力,那么两人随之就会进入假性亲密关系。

心理学认为,在假的亲密关系中,双方都处于一种“情感禁闭”状态,即共同保持情感上的麻木。

长此以往,两人要么彻底分开要么心照不宣地保持一种虚假和平的状态。

假性亲密关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的形成和原生家庭有关。

对于每个人来说,亲子关系和恋爱关系是我们人生的两大重要亲密关系。

亲子关系,是在原生家庭中学到的如何和异性建立亲密感的第一课,这往往又成为我们长大后恋爱关系的模板。

如果在童年经历中,我们和父亲或母亲相处中,总感到压抑或痛苦,没有情感互动或肢体上的亲密感。

那么长大后,你很可能不懂得和异性如何交往和互动,无法和对方产生深刻的联结,甚至心理时刻处于防御状态。

比如习惯严格要求,用“否定”表现关爱的父母。

他们内心深爱孩子,但行为上却做着相反的表达,孩子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就是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将来对待爱情时,依然会用追求完美的方式对待另一半。

不敢把自己的缺点向对方展示,比如从不敢让对方看自己素颜的样子。

即使对方深爱自己,她还是会只让对方看到部分自我,无法做到坦诚不公,这样的情况就是假性亲密关系。

04.如何破解假性亲密关系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没有谁不渴望爱与被爱。

既然假性亲密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那么,在爱情中如何避免,而获得真正的亲密关系呢?

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在情感中的真正需求。

还以不敢在男朋友面前不敢素颜的女孩为例,她不停地照镜子补妆,来维持完美的形象。

可以先区分这一行为“表层的需求”和“深层的需求”。

表层的需求是,希望对方看不到我的缺点,认为我是完美的。

深层的需求是,希望对方肯定我,爱我。

再思考一下,深层的需求背后有什么更难以察觉的动机。

这时,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我那么在意他的看法?如果他看到不完美的我,是否还会爱我?

如果他看到不完美的我,依然爱我,那么我还会这么做吗?

答案就会渐渐清晰起来:我的内心缺爱,害怕失去对方。

其次,双方要不断反思,以此提高共情能力,便于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接纳对方。

共情能力包括能够察觉他人情绪和感同身受的能力。

比如,上文的男朋友希望女孩,不要那么在意完美形象,告诉她自己爱的是她的全部。

如果男孩同样是在缺爱的家庭中长大,他可能会这样说:你天天不停地补妆,累不累啊?

女孩听后很生气,然后不理男生。

男孩这时候就要反思了,为什么对方会生气呢?自己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

想要表达爱意,为什么是质疑的方式表达,每次自己这样表述时对方是不是都很不高兴?

自己经常如此表述,是否有更层次的原因?

这样的反思越多,越愿意了解彼此在亲密关系中的固有互动模式,越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了解各自真正的需求。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新打开心门,彼此也才能有深刻的感情联结。

要知道,真正的情感诉求要比事实更难传递,所以很容易产生误会、争执,甚至放弃关系。

爱也是一种习得的能力,如果不懂得重新审视自己和对方,那么很可能爱而不得,对爱失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亲密关系中,假性亲密,如何让彼此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