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沟通是否可能

人的相互理解是否可能的问题。


人可以跨阶级交流,那是外在阶级。精神阶级极难跨越。


仇恨来自于情感强度的不对等。比如在矿难中,矿工的死承载着极强的情感,包括家庭责任,夫妻之爱,对命运的抗争。但是对承包者来说,矿工死掉就是赔一条命,矿工终身残疾则要承担其后半生的医药费、抚恤费等等。不论如何,这对承包者只具有某种经济利益关系,情感不算强烈。


那么如果承包者选择不救矿工(有意任他死去),他的经济损失会少很多,如果选择遵守道德,他将面临极大地经济责任和消极情感负担。


大众从社会道德的角度看,当然会对承包者强烈谴责。可其实他们内心的情感负担并不大。同行者对承包商的谴责也是为了明哲保身,其实他们都知道,这不算什么——他们也做过这种事。整个事件中,只有矿工家人具有强烈的情感负担。如果谁敢对这种情感表示淡漠,他就是和公众道德作对,就要成为人民公敌。所以在公众面前,一定要顾及道德,得虚伪,要表演,就不能都说实话、心里话。


社会存在一个普世价值(就是积极、阳光、向上、无私)。社会价值都是鼓励神性的,但人毕竟不是神。是人就会作恶,而且不断有作恶的心理需求。这是人性共通的地方。在这方面人是可以沟通的。


人性还存在偏执的地方,我们叫做价值观。价值观和人们的经历、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每一个价值判断都是有情感基础的——就是说以自己的情感经历进行判断,人认为是合理的就是自己所同情的。矿工阶级没有经历过承包商的情感,所以无法体谅这些人。承包商没有经历矿工的艰苦,所以矿工的命对他来说只是一串数字而已,杀死一串数字对他没有多少罪恶感。


承包商的违法行为是对别人感受强烈的漠视,这里情感产生不对等了,所以那些人就会攻击承包商。


一个人对你所珍视的事物淡漠、不解,都是因为他没有相应的情感经历——而我们会因为他的漠视而仇恨他。


人的情感经历都大不相同,所受的教育更是天差地别。那么人建立在感性材料上的认知也会天差地别,必定有一些你珍视的东西是导致别人痛苦的根源。这时候,冲突开始了。


只有那些经历类似,所受教育类似的人,才能相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也就是男人和男人在一起为什么更快乐,他们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这对人的价值观是有影响的)。所以人不要妄想着完全理解别人,也不可能包容一切。只能尝试去丰富自己的情感经历,努力扩大自己理解能力的极限。同时尽力交少数和自己价值冲突不大的朋友,确保心境的快乐明朗。


人要幸福,先要承认自己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同时安于这种局限,不可能人人都理解自己,自己也不可能理解所有人。知己,就是心安理得,与世无争的意思。


但是人还是无法真正沟通,情感经历中的每一丝细微差别都会引起价值观的相异。那些连朋友也没有办法完全理解的地方(非常特殊性个体性的矛盾)。就要靠自己进行艺术、哲学、科学的学习而自我完善喽。人终究还是孤独的嘛!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的沟通是否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