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确立“文化意识”作为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之一,是英语课程超越“工具论”体现育人价值取向的重大突破。文化意识既有各学科共有的育人目标指向,又有外语学科跨文化学习的特色育人要求。文化意识的培养指向人的内心,文化知识是塑造文化品格的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旨在积淀人文精神,培养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本月我们将邀请专家、教研员就“学科核心素养:文化意识”这一主题展开解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文化意识
老师们在教学生询问名字时,常常用的句子都是“What’s your name?”,告诉别人自己想要什么东西时常使用的是“I want ...”。但其实这样的交流方式在西方文化中是不礼貌的。更好的说法是“May I have your name?”或者“I'd like to have something.”
这个问题其实都涉及到了课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它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语言源自生活。一个国家的语言,是对这个国家的文化最好的诠释。通过学习英语,学生了解的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其中既包含物质文化,也包含精神文化。
为什么提出文化意识
为什么要强调文化意识这么一个看起来很抽象的东西呢?为什么要去了解语言的文化呢?那么这就要说到英语学科开设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争议:中国学生是否有必要都学英语?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并没有什么机会使用英语。
每个英语学习者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疑惑,其实不然,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外语,更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
举例来说,去美国人家里做客,对方问我要不要喝茶。我说:“不用了,谢谢。”她就问我:“这是中国式‘不’还是美国式‘No’?”中国场景下,主人问客人是否要喝茶。即使客人说不用,但中国的主人会忽视客人的拒绝,依旧给客人上茶;美国场景下,主人问客人是否要喝茶,客人如果说不用,主人就会听从客人的拒绝,不给客人上茶。这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在文化人类学中文化语境这一概念就解释了这种语言与行为的脱节。中国文化有很多的言外之意,属于高语境文化;而美国文化直截了当,属于低语境文化。
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同?亦或者哪一种文化比较好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与判断、调试与沟通、感悟与鉴别,在看待事物的方式上发生变化。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如何培养文化意识
教师要培养具有文化意识的学生,首先需要自己也具有文化意识,我们常说“教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想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那么教师就需要“以己昭昭使人昭昭”。
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地汲取与内化,其关键点是:
1. 提升对国际社会与其他国家审辨式(Critical thinking)的解读;
2. 提升中国视角的国际理解,而不是通过其他国家的视角来看待、理解;
3. 提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你的英文有多好,取决于你的汉语有多好,如果汉语不够好,英语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无法继续上升了;
4. 提升从国外视角看中国的能力。
为了提升文化意识,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可以通过阅读中国传统著作与注释、学习相关研究者的成果来实现更深入地理解;
2. 提升语言能力——阅读、听力、口语等,老师们在教授学生学习时,也需要不停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不然时间久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将会降低到所教授年级水平;
3. 培养文学音乐等文化修养,加强通识文化的学习与理解(Liberal education),这些可以通过增加量的摄入与加强思考深度来实现;
4. 提高网络资源运用能力,刘老师推荐大家使用的网络资源工具,比如:Dave’s ESL cafe,Quora等。
如何将文化意识的培养落实到教学中
文化意识的培育看起来很抽象,无从下手,但实际上也是可以在教学中落到实处的。要培养文化意识,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教授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精神文化包括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科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文化知识是学生理解、比较、汲取优秀文化精华的前提。
2. 表达自己的态度。文化知识可以直接以语篇为载体来进行教授,但意识没办法直接教授。如果像教知识一样教情感态度,就会走向贴标签的老路。但教师仍然是可以通过隐性教学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意识的,那就是在具体的事件上表明自己的态度,通过自己的态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 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文化意识和语言能力结合起来,最终表现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有效性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而适宜性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文化意识。两者缺一不可。
如何评价文化意识
核心素养是人的内在品质或特征,但可以借助具体的、特定的任务情景得以外显。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在这些任务中的表现,推断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高低。
在此,借用高洪德教授对于文化意识评价的看法,以期对评价文化意识有所助益:
文化意识可以通过在考试中进行语篇分析来考查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但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完成一个涉外交流项目能更充分体现学生的文化观念和策略。至于更宽意义上的文化品格,例如自信、社会责任感等,则需要在特定社会生活情境中加以观察评估。
本文内容来自于多维明聚教育研究院院长刘鹰老师于天府七中开展的主题为“骨干英语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文化意识培养与教师专业发展进阶路径”的杰尔特公益教研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