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小白投资者进阶到成熟投资者

中国的投资者喜欢投债,因为债券比较安全,收益也不错。十几年前有一款保险理财产品,年收益超过13%,非常稳妥,但保本类理财产品的收益持续下滑。现在投资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收益在3%左右,投资货币基金,收益在2%左右,长期来看,投资这些品种,看似稳妥,但财富一定会被通货膨胀稀释。

相比于国内市场,发达的金融市场,如美国,居民财富甚至是国家财富,有极高的比例投资在股权上。


这张图是纳斯达克指数从2009年至今的走势图,指数从2009年的1265点上涨到今天的12074点,11年间的上涨幅度将近10倍,年复合收益率达到22.7%,回报远超债券。中国的股市,虽然不成熟,但看上证50指数与沪深300指数,这十几年来也有数倍的上涨表现。

整体股市呈现不断上涨的事实,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的业绩呈现“一赚二平七亏”的现象,与实际大盘表现差异巨大。造成这种现象,一部分原因是投资者缺乏投资技巧,另一部分原因是投资者的心理建设尤其在金融市场中表现不够成熟。前者对于投资表现的影响大概两成,后者达到了八成。

投资者从七亏的群体中成长到二平甚至是一赚中,需要大量的学习,不断成长,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正确的投资价值观;

第二、掌握企业价值分析的方法论;

第三、理解市场定价的内在特质和规律。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要学好两门课,第一是学会给公司估值,第二是了解市场如何定价并学会如何利用市场。

投资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

投资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投资全局性的视野和思维习惯---就是对影响投资的各个主要方面都具有均衡的理解,对于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前提以及相互的影响具有辩证的认识。

成功的投资分析本身是优美逻辑和思维的体现,让人认识投资和市场上林林总总的现象。这是投资给人带来快乐的另一方面。没有这种分析之美,投资事业也很难有快乐和持续性可言。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被信奉为经典,有一句话经常被引用,即“投资其实很简单”,似乎在股市中赚钱是一件非常轻松和容易的事。巴菲特确实说过“投资其实很简单”这句话,但巴菲特的原话其实是“投资很简单,但并不容易”。大多数投资者大大高估了前半句对自己的适用程度,远远低估了后半句所隐含的极高壁垒。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行业要想获得超额收益,都需要壁垒,股票投资也不可能例外。每个投资者,都要充分认识到股市是少数人获胜的游戏,充分理解投资“简单但不容易”的内在含义,才算真正开始了投资,开始有机会进入投资的大门。

由此我们开始今天正式的话题,如何从小白投资者进阶到成熟投资者:

第一部分 成熟投资的基本特质

基于文章开头的引言,我们先来思考第一个问题:

我们凭什么才能在这样一个最终注定是少数人获胜的游戏中胜出呢?

股价的是由‘每股收益*每股估值’构成,也可以理解为公司的业绩与公司在市场上所获得估值的乘积。所以,我们要在股市上获利,需要通过以下途径:

(1)在估值不变的情况下,公司在未来卖出时的业绩高于买入时的业绩;

(2)在业绩不变的情况下,公司在未来卖出时的估值高于买入时的估值;

(3)公司的业绩和估值都高于我们买入时的业绩和估值。

在股市中获利的两个关键变量是:公司未来的业绩走向以及市场给予公司的估值。

但要对这两个关键变量的判断和把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们会面临如下三个困难。

第一道困难来自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因为公司处于特定的商业环境中,有竞争就没有100%确定,这需要我们投资者具有敏锐的商业判断力;

第二道困难来自于‘证券市场定价的复杂性’。股市从本质上而言并非是对企业业绩进行交易的场所,而是对企业业绩的预期进行交易的场所。

第三道困难来自于‘市场对人性弱点的放大’。股市在某种程度上与赌场很像,他们都几乎精准瞄准了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弱点:贪婪、恐惧、犹豫、自负、盲目、急躁、患得患失。它是一个人性的放大器,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让人失去理智。

这三大困难是投资者在股市中成功的最大壁垒。因此,能做到克服这三大困难,拥有以下三种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在股市中成为最终获利的少数人,也即‘一赚二平七亏’中的“一”。

一、具备敏锐的商业判断力

具有敏锐的商业判断力,对于企业基本面和发展前景能够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的人。

二、对市场定价机制的深刻认识

深刻理解股价的定价机制,对于风险和机会的动态转化具有敏锐嗅觉的人。

三、具有强大自我意识,可以克服人性弱点

具有强大自我意识,可以克服自身弱点,能在喧嚣和压力下依然保持理性的人。

我们在了解与掌握了上述投资的基本特质以后,在投资过程中会面临“浮盈”和“亏损”两种状态。对此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呢?

第二部分 正确认识“浮盈”和“亏损”

很多投资者喜欢说:赚钱就是硬道理。在股市里,赚钱有可能反而是坏事,亏钱反而可能是好征兆。如果从糊里糊涂的赚,到明明白白的亏,那么不但不是个坏事反而是一个进步。因为从长期来看,前者必然会沦落到糊里糊涂的亏,而后者才开始有机会走向明明白白的赚。

在一段期间内,甚至此期间可以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很多投资者可能都会保持某种“正确性”,但却忽略了“正确的结果”其实很可能被错误的“理由”所支撑。这是股市所特有的现象,即“错误的奖励”。

明明白白的亏,其实是一种反思,在不可持续的糊里糊涂的赚与亏之间,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其实很有限”,而市场“其实很复杂”。开始客观看待和分析总结自己每一笔投资胜败的原因所在;开始知道市场的什么部分是规律,什么部分其实是随机事件。经过这个步骤,才有可能最终走向明明白白的赚,才能使得自己的投资具备可持续性。这种可持续性,不是指在任何时期都可以赚钱,而是指找到了一种可不断复制、把握了市场长期核心规律的模式化投资方法。

这种方式会阶段性显得“无效”,这不是投资方法的问题,而是任何投资方法必然不可能覆盖市场的所有时间和特点,但是正确的投资方法是放在一个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不断循环中都能表现出有效且可重复,并且时间越长越体现出必然性。相反,幸运只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时间越长越显示出其偶然性的一面。

能够接受长期验证的“正确的投资方法”,就是选择盈利的大概率事件。

第三部分 掌握盈利的概率

如果长期持有对标指数的基金,如标普500ETF、纳斯达克ETF、上证50ETF等等,我们百分百是盈利的,可在现实中,为什么只有十分之一的投资者才能做到盈利呢?

股市里的惨败其实大多数都是“自我折腾”的主动性行为所导致。做投资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寻求超额收益的“小概率事件”。但“概率小”不是因为投资真的毫无规律,完全就像六合彩一样呈现收益的随机波动,而是因为市场里真正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事和愿意坚持做正确的事”的人始终是稀缺分子。只要踏出这一步,就会发现投资者的成功事实上恰恰是某种“大概率事件”!

正是因为这个市场中不懂得、不愿意去做正确的事的人太多,这就给了真正觉醒的人更大的机会。如果一个市场中大多数的参与者不理性、缺乏专业知识、赌博心态浓厚,这个市场就越是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巴菲特在为老师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一书做序言时说道:

投资者能否取得优异的投资成果,这既取决于你在投资方面付出的努力和拥有的知识,也取决于在你的投资生涯中股市的愚蠢程度有多大。股市的行为越愚蠢,有条不紊的投资者成功的机会越大。遵从格雷厄姆的建议,你就能从股市的愚蠢行为中获利,而不会成为愚蠢行为的参与者。

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曾说:“我想知道我会死在哪里,这样我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很多时候我们思考更多的是怎样成功,而不是如何避免失败。这有巨大的隐患:成功可能是多种因素的共振并且可能包含了某些偶然因素,而失败往往具有更多的共性因素和必然性。

在股市中,投资者一定要注意“绝大多数人”。他们的行为热度是市场中的一个指针:他们的特点是每一个成功投资者都需要竭力避免的:他们忽略的正是投资者应该重视的;他们难以忍受的正是我们需要坚持的;他们感到舒适快乐的反而是需要警惕的;他们狂热聚集的时候我们远离;他们黯然神伤并发誓再也不碰股票的时候,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往往就在眼前。

投资那么难,我们小白投资者,甚至没有金融知识的投资者,是不是就不能投资了呢?并非如此。

第四部分 你有你独特的投资优势

专业的基金公司拥有专业的团队,基金经理大部分都具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与丰富的投资经验,与这些豪华背景不相吻合的是,绝大部分的基金产品表现平平。我们大部分投资者没有如此闪亮的教育背景以及专业的知识,是不是注定了投资表现更加不如这些基金呢?

答案是“不”。

我们必须扬长避短,个人投资者往往具有更大的优势:

第一、个人投资者不需要像投资机构一样对行业研究的很宽。

通过专注和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些普通投资者对某个公司的整体认识,对其经营规律的理解和价值内涵上的把握超过了大多数机构研究人员。

第二、个人投资者没有业绩压力。

机构投资者由于存在业绩考核,往往把精力花在第二天、下一周、下个月什么股票会涨上面。渐渐的,“投资”行为开始变形,变成了“投机”行为。这一行为导致了两个明显的结果。

1、企业基本面上任何短期的变动因素都会被市场填补得非常迅速。

2、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能力在很多时候会被机构忽略或退居次要。

反映到市场上就是:市场常常因为一些短期消息造成股票大幅度波动,一个企业即使其长期前景非常值得期待,但只要短期内缺乏强烈的上涨诱因,就会被机构投资者抛弃。

因此,个人投资者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去做一些长期决定性的问题。

第三、个人投资者是个冷静的观察者,可以把握到市场真正的声音。

机构投资者每天被财经新闻包围着,往往这些都是投资的“杂音”。

我们看很多投资大师本身的投资模式非常“反机构化”。巴菲特与查理·芒格的伯克希尔投资公司管理着数百亿美元的资金,只有二十几名员工;费雪的办公室非常非常小,公司规模也是迷你型;邓普顿专门躲开热闹的华尔街,把办公室设在一个偏僻的小镇;罗杰斯基本上就是一个人在做投资。

投资者应该尽量少去关注市场运行中每天都必然发生的一些涟漪,对于社会发展的大势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要进行更多的思考,将企业、商业价值这个“根”与社会经济变迁这个“势”结合起来。

真正的成功投资,往往不是消息的整合者,而应该回到商业的本质来看问题---有时“不在此山中”往往是一种优势。

在明白了上述个人投资者具有的优势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做“价值投资”,而机构投资者,大部分都会走向“投机”。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大家都熟悉的“价值投资”到底是什么。

第五部分 什么是真正的“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对应的是“投机”。投资和投机区别在于:

1、投资需要深入的研究,而投机缺乏这一严谨的过程;

2、投资的回报预期以本金的安全为前提,而投机并不将安全性放在首位;

3、投资对于回报具有理性的预期,投机则瞄准暴利。

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格雷厄姆对这一话题提供了一些新的解释:投资者和投机者之间最现实的区别,在于他们对待股市的态度。投机者的主要兴趣在于预测市场波动,并从中获利;投资者的主要兴趣在于按合适的价格购买并持有合适的证券。

投资的核心在“资”上,决策是基于某种“资产”的性价比。投机的核心在“机”上,决策是基于某种“机会”,这种“机会”可能与资产本身的价值毫无关系。投机者更看重能带来“扰动”的因素,无论这种因素是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还是某种突发事件的影响,只要有足够的“扰动”产生就有相应的机会可以把握。而投资者更关注资产所含有的稳定价值,一个最不容易或者最小幅度受到意外干扰的资产,才是好资产。

贵州茅台在2012年遭遇塑化剂风波,股价从2012年7月份最高的150元跌到2014年最低35元(按前复权计算),跌去了将近80%的市值。但茅台的本质并没有变,消费者的需求也没有变,造成这一巨大波动的,是市场对茅台的信息干扰。

如果投资者从2014年最低35元持有至今,在6年时间内上涨了49倍,当然这种算法并不客观,因为我们不会在最低点买入。即使按照最高点150元没有抛,坚持持有至今,我们也在8年内获得了11.5倍的收益。


对投资者来说,成功的关键是理解资产价值和衡量的某种普世规律,对于投机者而言,则需要敏感于各种变化和转换中稍纵即逝的机会。

股市中亏钱的那部分人,其实都是聪明人。正因为自持聪明,总在想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赚最多的钱”,总在探寻“最接近顶点的地方跑路,最靠近底部的地方抄进”。总喜欢“不用下太多笨功夫就能轻松赚大钱”。盈利的少数分子看上去像个傻瓜:他们具备一点儿偏执狂基因,信奉朴素的道理,有自知之明,他们觉得“赚大钱、赚快钱”不是自己能力范围的事,他们认为“股市同样具有很高的壁垒,需要持续刻苦的学习”。他们傻傻地在别人的嘲笑声中买入,在别人的嘲笑声中守住,又在别人的嘲笑声中卖出。

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会做一些短期看起来很傻但长期会成为赢家的事情,小聪明的人会做一些短期看起来有利可图但长期必成为输家的事。

所有的价值投资者都遵循着以下几个不可动摇的原则,他们是价值投资这座辉煌大厦的奠基石。

第一、从企业经营角度看问题。

这种视角下,股票不再是赌博的筹码,而是企业资产及经营结果的一种所有权。

第二、谨守安全边际原则。

投资的第一原则是这个游戏能永远玩下去,安全边际的思维模式是区别于所有赌博行为的最明显的标志。

第三、确定自己的能力边界。

优秀的价值投资者从来不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相反,他们总是耐心地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寻找可靠的机会,而不为能力圈外的浮华和诱惑所动。

巴菲特对此作出忠告:对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够确定能力圈的边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自己能力圈的边界,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5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第四、了解“市场先生”。

“市场先生”是股市所包含的投资者情绪的一种拟人化表述。他每天与无数投资者交易,有时极端保守,有时奋不顾身。我们要了解“市场先生”的脾气。

第五、建立有效的自控力。

优秀投资者与一般投资者的区别,在于其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基本的特征是不易冲动、不让情感影响判断力、重视证据和逻辑、不易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而失去正常的思维判断力。

当然,价值投资领域并非统一风格,著名的投资大师们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倾向性也非常明显。但几乎所有的投资大师们都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忠告:

第一、不要预测市场;

第二、不要频繁交易。

预测市场和频繁交易是普通投资者的最典型特征,可以这么说,只要避免这两种愚蠢的行为,长期来看就有希望战胜大多数人。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预测股市是指不要将自己的投资押宝在股市某一个具体时间内的具体走势,并不代表可以对股市的方向完全没有判断。做投资就是判断未来,某种程度上对股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判断是不可避免的。但成功的投资者不会将宝押在对股市的精准判断上,投资的核心只有一个:资产性价比。对市场的大致观点对了固然好,错了也不影响对资产长期价值的衡量和判断,这是价值投资的根本。

价值投资某种程度而言是对特定性格特征和价值观的人的一种奖励。提升投资素养也没有捷径,唯有大量阅读、持续的观察和勤奋的思考及联系。

具体到投资的步骤,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第六部分 像投资大师一样去投资

投资能否获得巨大的回报,来源于三个要素:

第一、初始投入的本金有多少?

第二、能够获得多高的收益率?

第三、能够持续多长的获利时间?

如果投入的本金足够多,获得的收益率很高,且能够持续很长时间,就一定能产生巨大的复利收益。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如果初始投入资金是10万元,不同的年投资收益率和不同的持续获利时间所得到的投资表现如下:


可以看到,如果你能保持年收益率40%,持续40年,那么初始投入10万将增长到700亿。这个业绩做到并不容易,巴菲特的业绩是保持每年22%的增长率,并持续40年。如果我们能保持巴菲特的业绩,那么四十年后,我们的初始资金10万将增长到2.84亿。(表内未列,可自行测算)

综合来看,有几点是特别值得正在进行长期财务规划的投资者所思考的:

第一、在基数非常小的时候,投资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因为即使获得很大的短期收益,依然不足以实现“钱生钱”的规模。这个阶段一边努力学习投资的相关知识,一边打理好主业,实现可投资资本的持续积累,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第二、当具备初步的投资资本后,选择在熊市低迷期间入市,重仓并且较为集中的持有优质的企业是一个决定性的举措。

在市场极度低迷阶段,善于挑选到优秀的股票并且敢于重仓持有,是完成资本的一次原始积累的基本条件。这一阶段要避免熊市严重亏损,同时把握好牛市带来资产收益高弹性的机会。

第三、当通过一次暴利的获利完成原始积累后,资本规模已经初步获得财务自由。

这之后长期的挑战在于实现稳健的增长,最重要的是杜绝任何剧烈损失的可能。只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持续受益,即使年复合收益率很平淡,也足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最终结果。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熊市严格规避亏损,牛市不追求暴利。

复利原理中“避免亏损”和“可持续性”的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有所不为”,要规避一切可能带来重大亏损和不可持续的投资行为。同时我们要选择下注大概率与高赔率的投资标的。

(概率指的是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而赔率指的是事件发生后预期盈利与可能亏损的比值,即期望的盈利/可能的亏损。举个例子,玩骰子掷到6的概率是1/6,这就是概率。开始掷骰子,我支付10元可以让我玩一局,如果掷到6,我就可以获利100元,那么赔率就是100/10=10。)

简单说,概率指的是投资一个标的有多少赚钱的可能,赔率指的是投资一个标的能够赚多大的钱。一个好的投资标的,股价有较大概率的上涨可能,同时上涨的空间也要巨大。

通常来说,大概率和高赔率更容易出现在两种情况下:

1、一个未来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优秀盈利能力的公司,在现阶段尚未被市场充分的理解;

2、市场对于一个知识暂时性陷入困境的企业过分的悲观,从而给出了匪夷所思的低价。

事实上我们对于企业分析所做的一切,对于商业价值、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管理团队等的严格考察其实都不过是为了提升获胜的概率(或者说是“确定性”),而对于同样的基本面状况市场在不同时刻给出的价格则提供了胜负时所面临的赔率。

《孙子兵法》说,真正的善战者,只会耐心等待最有把握、风险机会比最佳的时候再出去“拾起”胜利,所以在外行看起来平淡无奇。---相反那种在危险的战场上杀个七进七出、津津乐道于自己曾经在险象环生中起死回生的倒问题很大。所以一个投资人的水平往往与其投资生涯所经历的跌宕起伏和传奇故事程度成反比。

我们要充分认识“市场风险”,同样要认识什么不是风险。在股市中最让人避之不及的“价格波动”并不是真正的风险,而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资本损失”的潜在因素才是风险。但“大幅超出预计的波动”和“毫无应对准备的波动”却可能导致一种风险,就是巨额浮亏和再无后手的被动。

有舍才有得。什么都想抓住的人,最终什么都无法得到。投资不是比谁的动作更快、精力更旺盛,而是比谁看得更深、更远,谁的主动性失误最少。那些被浮躁和贪婪驱使而总是在投资上做加法的人,最终会发现所有的加法都变成了减法。

我们会发现,投资回报最大交易的没有一个是所谓的“精彩交易”。那种从技术层面来说最值得吹牛的,买了就大涨,卖了就大跌的“精彩交易”往往并不会带来大的回报。真正实现超额回报的,往往都是较长期的傻傻持有。

有句话流传甚广,叫做“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在投资界正好相反,“会买的才是师傅”。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股票的顶部在80元,75元卖出肯定比50元卖出成功得多,从收益率来看前者比后者多赚了50%,距离顶部一步之遥,精彩绝伦。问题是,如果前者的投资成本是20元,后者的成本只有10元。那么结果就变成了75元卖出的总收益率是275%,而50元卖出的总收益率却是400%。

在操作中,买点比卖点更容易把握,对价值投资者来说,绝佳的买入机会是具有“标准”的:那就是上佳的安全边际出现的时刻。在价值投资思维模式下,当一个企业的价格下跌到具有吸引力的安全边际内,进一步的下跌将会创造更大的潜在盈利机会。即使在继续下跌的过程中被套甚至浮亏,只要判断正确,这种浮亏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在上面的例子中,即使股价下跌到最低5元,10元成本的投资者曾经被套了50%,也丝毫不影响后面4倍的收益。

卖点就难把握的多,所以10元成本的投资者根本不用判断顶部,只要觉得高估,不安全了就可以卖出套现,轻松收获出色的收益率并且承担了很低的风险。

下面,进一步讲讲如何纠正大脑潜意识中的错误投资思维。

第七部分 我们大脑中的认知偏差

投资是一个关于决策的游戏,一切结果取决于决策的质量。决策链有几个关键性环节值得注意。

1、事实   2、信息   3、观点   4、判断   5、理念   6、信仰。

人们的决策链的先后顺序及强度沿着“事实--->信息--->观点--->判断--->理念--->信仰”这几个层次逐渐展开并且自我认同越来越强大,越到后面的环节对于个人的影响越为深层次和牢固。熟练的投资者善于区分不同阶段并能理性地循序渐进推进最终的决策形成。缺乏经验的人则往往鲁莽和草率地对待决策,经常跳跃性的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谨慎对待“信仰”的形成。“信仰”本质上是“不可以道理计的无条件忠诚”,这种倾向是投资的大忌。无论对投资方法还是投资标的,都应该由提出问题开始,并且在质疑中寻找方案。我们不应该在投资中盲目信仰,但投资确实需要建立一种认识上的坚定。对以企业视角看待投资、安全边际、价值产生的本质、市场定价机制等投资基石的充分理解和深层次信赖,是建立起强大意志力的关键和前提。而清晰地信念和强大的意志力,正是对抗市场噪音和盲目行为最有效的手段。

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认知偏差。投资者永远不要向任何一个企业表示衷心,更不要成为某个企业在股市上的代言人。当你那么做的那一刻,当你越是享受到这种做法所带来的荣耀和关注时,认知偏差已经开始控制了你。

投资需要极端理性,查理·芒格说:要避免极端强烈的意识形态,因为它会让人们失去理智。年轻人特别容易陷入强烈而愚蠢的意识形态当中,而且永远走不出来。所以要非常小心地提防强烈的意识形态,它对于你们宝贵的头脑是极大的危险。

在投资决策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对于复杂的事物不要自以为是地轻易建立逻辑关系。

经常出现的一种误解在于,认为严密的逻辑性代表着正确的决策。事实上分析的逻辑性只是思维的程序,却并不表明其正确性。因为任何逻辑都是依托在特定的假设条件之上的,一长串逻辑推理中的任何一个重要变量出现错误,都可能得出一个“逻辑严密的错误”。

所以,寻找经营的变量因素更少,更加容易理解的生意,才是提高投资成功率的关键。而能否将投资的结果与精确的市场预测进行脱钩,更是体现了投资层次的高下之分。

市场上有许多“内部消息”,许多小白投资者特别愿意去打探这些消息,这也是造成亏损的来源之一。

大多数的所谓“内部信息”不如没有,因为它的存在一方面非常不靠谱,另一方面在其本身不靠谱的基础上还会给投资者一种特别靠谱的假象和心理暗示。两者相加就成功实现让投资成为七亏中的一员了。

克服大脑中的认知偏差和决策链中的信息扭曲的根本方法在于两点:

第一、搞清楚并且强化自己的能力圈,坚持待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

第二、建立起一套有效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体系,对生意、企业、投资建立起框架性的思维方法。

对一个缺乏有效训练的投资者而言,突然接触到海量的信息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好事。企业的分析不是不需要细节,而是需要找到根本之后再去填充细节。通常一个优秀的投资者并非对所投资企业的方方面面都事无巨细的了解,而是具有共同特点,就是对这个企业经营的要害和未来是否值得投资的关键点非常清晰。

写到这里,就差不多写完了。

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是一个持续学习者。

学习与不学习的人,在每天看来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在每个月看来差异也是微乎其微的;在每年看来的差距虽然明显但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在5年来看的时候,可能已经是财富的巨大分野。等到了10年再看的时候,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

愿你早日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

--end---

原创不易,大家觉得写得还不错,欢迎关注公众号:东邪惜独说投资(dongxiexidu_sh)。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从小白投资者进阶到成熟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