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情绪,生活的留白

“一切不可言说者,终将得以言说;得以言说者应沉默,为不可言说者让路”

已经得出的结论:

1. 痛苦和幸福都是无条件且永恒的,主体应主动承受

2. 人作为主体是相较于作为自然的课体存在着的,自然是无目的的,人的生存方式则应当带有强烈的目的,并将这种目的注入给自然,即实现目的

3. 主体是一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必须借由实践来显现,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会获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客体,主体只能承受,不能依靠意志改变,只能通过改变实践和外部环境来间接改变

今天要探讨的是关于情绪的处理

情绪是客体,主体对情绪无主导权。这时候要防止两种错误:

1. 误将情绪当作主体本身的一部分,在塑造主体的过程中,试图将情绪固化下来。表现为希望我向外界展现出来的是永远开心或永远忧愁的,并将无法固化视作塑造自身的失败。

2. 虽然将情绪作为客体看待,但如同沉迷其他客体事物一样,比如古玩字画,游戏美食一般,虽然古玩字画等一样能引发情绪体验,但沉迷情绪是更直接的,即只要能带来某种特定情绪体验的都可以尝试,最终会通过过度的幻想来引发情绪。这里要注意,主体是通过幻想引发的情绪,而非主体直接获得某种情绪,区别在于幻想是要支付时间和精力的。

为什么这两种是错误?

第一种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情绪的客体性,所以无论怎么尝试都会走向失败,而把握到情绪的客体性,也恰恰是在反复的失败后得到的结论。

第二种错误在于沉迷某种情绪体验的主体,最终必将切断或无力维持与外界联系,通过幻想乃至违禁品来“高效”获得特定的情绪体验,最终无法维持自身存在,快速消亡。

对情绪处理方式:高敏感者要付出一定意志去抵抗沉迷的倾向,逐步转向低敏感者,最终沉默。分为三个阶段。

1. 低频度的,只在某些特定的时段才对情绪进行系统性的反思。因为情绪是环境和实践的副产品,时刻产生对情绪的体验是必然,很多时候情绪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停下来反思情绪会中断实践,并掩盖之后的情绪体验。系统性的反思可以把握情绪和情景的关系,为之后的艺术创作铺垫。

2. 传递情绪因以艺术的手法,创作作品的方式将情绪固定在作品上。如果以聊天的形式传递自身的情绪,那么会陷入一种没完没了,并且传达效率低下,因为情绪本身是自身在某种实践和环境下引发的,对方没有对应的条件,是无法引发的。所以依赖用聊天的形式来传递情绪,最终都会导致没有人懂自己,以及无人可聊的情况。

3. 沉默,经过上述两个阶段,此时不会再特别关注情绪了,仅仅将其当作一种背景性的东西看待,除了偶尔的艺术表达外,只留下空白。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默的情绪,生活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