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跑线上,未必能赢在终点线——《成长的边界》读后感


出名要趁早,似乎变成了当今社会的普世共识。家长们早早就给孩子做职业发展规划,为此从小开始体育、音乐、舞蹈、绘画的专业训练,为高中、大学、出国、工作做万全的准备。


但,结果如何呢?不好说,这需要时间才能给出答案,而且还不能只听别人家的故事,需要大量的统计研究才能确定成长的真相



01

关于《成长的边界


《成长的边界》这本书的作者是戴维·爱泼斯坦。他是美国调查记者,在广泛研究了包括体育、艺术、科学、商业等多种领域的领军人物后发现,当今世界,大器晚成才是大多数成功人士走过的道路。


这本书口感很好,穿插了大量故事展开论述。当然作者不仅是畅销书作家,他更是一名科学作家,做了大量科学研究和相关调研和访谈,结论有理有据,相当可信。


这本书补充了《刻意练习》的不足,从更长、更广的维度来研究成功的影响因素。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得到老师万维钢翻译成《范围》,他在精英日课里做过详细的解读。得到电纸书则把书名翻译成《成长的边界》。



02

要早点开始专业训练么?


本书开头,先讲了2个精彩的故事。


第一个是泰格·伍兹的故事,他才几个月大时,就开始玩高尔夫球杆,他父亲不得不专门给他做一个。2岁时,因为会打高尔夫上了电视节目,3岁就参加了青少年比赛,4岁专门找成年人打,还能赢钱。


因篇幅有限,泰格·伍兹的丰功伟绩,我们就不多说……


第二个故事是费德勒的故事。费德勒不是神童,他小时候什么球都玩,只要是球就行。他的母亲是业余网球教练,但不愿意教他打网球,据说她受不了费德勒奇怪的击球动作。


费德勒打网球比赛时,他的爸爸宁可和旁边的人聊天也不看他。费德勒父母完全没有把他当天才儿童定向培养,对他只有一个要求:不要作弊。


费德勒就这样玩到十一二岁,自己才决定在足球和网球之间选择网球。教练看到他打得好,想让他跳级,费德勒拒绝了。


他的理由是我打网球是为了和朋友们呆在一起,我们打完球,还可以聊聊天,我不能离开朋友……直到16岁,费德勒才开始真正的专业网球训练。


故事简要说完了,如果可以选择,你想成为泰格·伍兹,还是费德勒呢?


这问题有点为难,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哪种人,更不知道大多数普通人是怎样。


先看2张图,第一张是精英运动员和普通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时间。



在15-18岁,精英级的运动时间达到14个小时,普通运动员只有9小时,练习时间都不够,难怪他们成不了精英。


但爱泼斯坦这本书发掘了一个新料。过去的研究者只统计了15岁以后的训练水平。15岁前,他们是否像泰格·伍兹那样,早早进入专业训练呢?



上面这张图给出答案,精英运动员在15岁前,不比普通运动员练的多,而是训练时间更短。也就是说,费德勒的成长模式,才更具有代表性


为什么会这样?通常,现实中的故事是这样:


有A和B两个孩子,A的父母很早给他安排了专门训练,目标明确,不能干其他的。


B有点三心二意,有时候玩玩这个,有时候练练那个,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自然A的训练时间一直比B长。


到了15岁这年,2人都变了。B选定了自己方向,开始针对性刻意练习,每周14个小时都没问题。


可是A开始讨厌父母的安排,想过自己的人生,训练时间慢慢减少。此后B一路上开挂成了精英选手,A则最终放弃了这条路。


爱泼斯坦特意拿了几年前轰动一时《虎妈战歌》这本书做反例,该书作者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给自己的女儿立下各种严格的规矩,其中一条就是除了小提琴和钢琴什么的乐器都不许玩。


俩个女儿从小严格练琴,确实不错。但到了13岁这一年,二女儿Lulu开始抗争,再也不练了——因为小提琴是妈妈的安排。


强制性早教确实可以赢在起跑线,但是后劲不足。研究表明在幼儿园时期的提前学习的积累,到了4年级之后,会被时间拉平。


这不仅仅是网球,足球也是一样。2014年夺得世界杯的德国队,很多队友都不是从少年开始猛练,他们在十几岁的时候,训练时间跟业余球员差不多,有的一直到20岁才开始发力成为精英。


而且这个规律还不仅仅使用于体育、音乐之类的领域。有很多职业上的成功人士,比如成为CEO的人,往往也是大器晚成,尝试过很多种工作。


美国有个统计发现,那些增长最开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他们在创业时候的平均年龄,是45岁。


那些没有赢在起跑线上的人,因为逃过专业训练,反而带了2个方面的优势


一、尝试机会。对大多数人来说,刻意练习一点都不好玩。小时候尽可能的尝试新东西,等到自己心智成熟再主动选择一个方向,更能发现自己的热爱,有内部驱动力。


二、思维宽度。尝试过多个项目,做过多个领域的人,他的思维水平会更广,更可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要知道,现实社会并不是考试做题,很多是开放性的难题,需要跨学科的能力和经验。



03

学得快,学得慢,哪个好?


2017年美国教育经济学家格雷格·邓肯领导了一项大规模研究,专门提出了一个儿童早期教育的问题,叫“凋零效应”。


这个规律说的是,如果你快速给学生灌输一些知识,的确能让他们迅速获得一个成绩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总是保持不了多久就凋零了。别人终归也会学到那些知识,而你这边后劲不足。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最开始1-3年级有点优势,但到了4年级之后,好像就和其他人差不多。


书本上还介绍了1个有趣的实验:A、学习后马上考试;B、学习后,隔一段时间再考试。C、学习后,学生压根不知道要考试。


考试的结果A是最好的,C是最差的。但经过几年再进行测试,结果恰恰相反,C的结果是最好,A是最差。


还有一个例子,美国空军学院的学员要学微积分,根据老师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2类。


一种是特别善于让学生考出好成绩的老师。他们把课程讲的很顺,知识点有板有眼,解题操作流程非常清楚,学生完全知道自己在课堂学会了什么,练习非常有针对性,考试的时候也充满信心。


另外一种,他们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些规定内容以外的东西,比如把微积分和物理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他们希望学生对微积分有更深入的理解,而这些并不能直接用在考试上。


学生听了课,回去做练习题,都得自己现场想办法解决,因为老师没有搞针对性的套路训练!可以预见,这些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不怎么好。学生给第二类老师的评价也不高。


但是,经济学家用数据证明,喜欢给知识建立连接的第二类老师,教的才是真功夫。研究者关心的不是学生们在微积分Ⅰ中的考试成绩,而是他们是不是掌握了微积分。


这体现在学生们的后续课程,比如微积分Ⅱ。第一类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学习遇到了困难。而第二类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表现更好。


所以,长期来看,走捷径直奔考试目标的教学方式,并不利学生的未来成长。看起来比较慢的理解式教学,让学生考试时暂时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方式,更有利于建立起知识的连接网络。


可以说,遭遇阻碍的学习才是真学习,才能习得新知,没有痛苦的学习是复习,只是对过去知识的巩固



04

做刺猬还是狐狸?


刺猬和狐狸是个隐喻,说的是专才和通才。工业化的分工催生了很多专才,专业技术人才变成了企业的香馍馍,专才一毕业就可以找到工作岗位,不再像过去的学徒需要积累多年经验。


其次,信息大爆炸让人觉得时间有限,我们只能成为专才,而且市场上给专才很高的价码,比如工程师的薪资可能超过管理者。


但这是一种错觉。研究者统计了几种人才贡献度的演变情况。从二战结束开始的总体趋势是专才的重要性原来越强,世界的确变得越来越专业。


但是专才的重要性在1985年就到顶了,然后剧烈下跌,通常和全才越来越重要。


此后,专才的作用保持了一段平稳期,但2007年后,又开始下降。研究者分析这很可能是因为现在有了互联网,专业知识越来越容易获取,专才的稀缺性下降


书本有上一个代表性的故事:任天堂。


任天堂原本是日卖赌博纸牌的公司,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都不玩纸牌了,任天堂不得不探索新的业务。公司在1965年雇佣了一个电子工程师,叫横井军平。


横井军平没去大公司大概是因为成绩一般,不过他的业余爱好特别多。他会弹钢琴,喜欢音乐、跳舞、潜水和玩具火车。


工作时,穷极无聊之下,横井军平做了一个能伸缩的机械手,自己拿着夹东西玩……


结果被老板发现了,老板就说你能不能把它做成一个玩具。这就是横井军平的第一个爆款产品,叫“超级怪手”,卖了120万份。从此,任天堂转型为玩具公司,横井军平就是公司研发的负责人。


横井军平是个有哲学思想的人,一般公司都追求最新的电子技术,而他的理念却是把那些已经成熟,甚至过时的技术拿过来用,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意想不到的新玩具。


有一次,横井军平坐火车,看到邻座有个人很无聊,在按计算器玩。他就突发奇想,为什么没有一个可以放在口袋里的游戏机呢?他回公司就去说服老板,找夏普合作,要用计算器技术开发一个掌上游戏机。


计算器最辉煌的时候,曾经卖到两三百没有一台。可是那时已经开始不行了,越来越便宜,利润很低,夏普正发愁呢,双方一拍即合。


一切都是现成的技术,液晶显示屏,计算系统都很便宜。这就是第一台手持式游戏机,大获成功,这个产品最终发展为著名的Gameboy。


在Gameboy的时代,有彩色显示屏,但是都打不过黑白液晶屏的Gameboy。按照横井军平的哲学,Gameboy价格便宜,结实耐用,进水了晒干后还能用,装上AA电池能玩好多天,非常适合中小学生——他们才是玩游戏的主力。



05

《成长的边界》给我的启示


任何事情都有利弊,早早开始专业训练,确实有利于早点出成绩,赢在起跑线上,但也很快会遇到瓶颈,缺乏创新能力和适应性,最终输在终点线。


欲速则不达,光顾着追求速度,很可能因此错过了路边的风景,而路边的风景很可能是创新的源泉。


要拓展学习的广度,去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找到当下、未来自己喜欢的领域,而不是被专业限制在狭小的通道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赢在起跑线上,未必能赢在终点线——《成长的边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