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4

传习录(卷  上)




【四】至善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吉村秋阳引刘宗周云:“万善在吾心,赖先生恢复。”


[译文]

郑朝朔问:“至善也需要从具体的事物上探求吗?”

先生说:“只要使自己的心达到纯然天理的状态,那就是至善,在具体事物上怎么探求呢?你暂且举几个例子来谈一谈。”

朝朔说:“以孝顺父母为例,怎样算做到冬温夏凊,怎样算做到奉养合宜,都必须处理得恰到好处,找一个合适的标准尺度,才算是至善。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就有了一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功夫。”

先生说:“如果只是冬温夏凊、奉养适宜的问题,一两天就可以学习完,根本无需什么学问思辨的功夫。在这些问题上,只要讲求自己的心达到至纯天理的境界。要做到自己的心至纯天理,就必须有学问思辨的功夫了,否则将难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即便是圣人,仍要有‘精一’的规范。如果只讲求把那些礼节琐事完成适当,就认为是至善,那现在的演员在台上,他们恰当表演了许多对父母奉养得当的礼节,那他们也可以看做是至善了。”

这一天,徐爱又明白了许多。


释疑:

圣人做事首先是诚意正心,惟精惟一,常人做事往往纠缠表面细节、奇技淫巧。圣人是做得好,戏子是演得像。事亲的道理,并不是从书本中得来,而是发自于人的本性。

先生回答朝朔的这段,强调了一个“诚意”和具体实行的步骤要合一的问题,如果某个人是怀着占有父母家产的目的而为父母尽孝道,无论做的再怎么周到体贴,也都不是先生这里说的“至善”,阳明用戏子做比喻的用意正在这里。

这段探讨的问题还是至善到底是在外物上求,还是在此心上求。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先生再次重申他的原则:“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这里“至善”“此心”“天理”,其实是分析着说,“此心”是心体,它就是“天理”;是“天理”,它就是“至善”;他们之间要画等号,在我们的接受上更明晰、更坚定。

心学是个过程学,在你给老人抓抓背、剪剪指甲这个过程中,它提升了你的孝心,让你内心的孝更成熟,更成了一种良能,更本能化。在温清奉养的过程当中,提高的是你心的水平,这才是目的。

日常生活当中,提高你的人性水平,这是心学的教学原理,等于把生活思想化,把思想生活化,所以心学是“意术”。如何训练你的意念,在“温凊奉养”的过程中让你的心纯乎天理之极,就是“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谬”。


净心斋笔录

2023年3月13日


附注:

①郑朝朔。名一初,揭阳(广东)人,弘治乙丑(一五〇五)进土。官至监察御史。史。阳明为吏部时(一五一一),朝朔为御史,因陈世杰请受学。《全书》卷二十五(页二十九上至三十上)有正德九年申戌(一五一四)祭郑朝朔文。


②怎生。洛阳方言,即“如何”。


③求个是当。朱子《大学或问》(页五十上下)引程颐云:“程子曰:‘如欲为孝,则当知所以为孝之道,如何而为奉养之宜,如何而为温凊之节?莫不穷究,然后能之。非独守孝之一字而可得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页十九上)


④)学问思辨。《中庸》第二十章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⑤甚。即什么。


⑥千里之缪。《易纬通卦验》(一九六三年,台北新兴书局《四部集要·易纬八种》  、本,卷上,页五上)云:“差以毫厘,缪(同谬)以千里。”语又见《礼记·哀公问篇》与《史记·太史公自序》。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