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后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古人传下来的谚语不知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诵了多少遍。确实,很多人,包括穷人,都因读书而找到了出路。但在众多读书人之中,也不乏未能通过读书飞黄腾达,又无一技之长,身陷窘境的人,孔乙己便是反映满清时期众多读书人的典型人物

《孔乙己》是由我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名叫做孔乙己的读书人穷困潦倒,最后惨死的故事,小说内不仅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层面,更加突出了孔乙己及酒店之外众多读书人被当时社会封建思想锁住了思维,无法在官场上大展宏图,又拉不下面子干实事,既可悲又可怜的模样。

孔乙己这个人,用有着多重性格,可以说是集善恶于一身的人。他十分看重自己读书人的地位,每每自恃清高,又害怕听到别人谈论自己在科举方面的失意。但他也是个善良的人,他将对自己来说十分珍贵的茴香豆分给了孩子们吃,这是在当年就连贵族人也少有的品格。

古往今来,多少自称“读书人”的人,十年寒窗只为科举一刻。范进中举之时,手舞足蹈,在街上高喊:“好,我中了,我中了!”差一点发疯。书生原本应有的知识,被统治阶级思想禁锢的政策毁于一旦,读死书,死读书,使书生变得刻板、迂腐、自命不凡。正是因此,才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样的话。

鲁迅先生表面上是在写孔乙己的悲惨人生,其实却反讽了民国社会的人性丑恶,人心冷淡,麻木不仁。在这个故事里,孔乙己的面部添加了几道新伤痕,明显是被打的,放到现在,这一定会引来许多人的同情。但在当时的酒馆里,其他人看到孔乙己的窘相后,不仅讥讽他,还在哈哈大笑。他们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的内心早已被纷乱的世道所僵化,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任何感情可言。在孔乙己三个月多都没有来还钱的时候,掌柜在结账时,与客人谈到了孔乙己,在说到孔乙己被打断腿,可能会死时,掌柜丝毫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同情心,而是继续结账,好像孔乙己死不死,他的酒店都照样营业。当时的社会风气对人的污染,就连孩子也不能幸免。小说里是以伙计为视角来写,开始“我”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孩子,但在酒店里干久了,被周围的人的冷漠无情感染。在结尾写到孔乙己死了,“我”是以十分平淡的语气来说的。当时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早已将这孩子,铸就成了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以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快乐的人。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却可以征服未来;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却可以改变自己。希望在如今的社会,“孔乙己”会变得越来越少,周围冷漠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少,而善良,温情则会遍布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乙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