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肉体的博弈

外文翻译的书籍,因为它的语言逻辑结构与我们本土的语言有所不同,所以当你第一遍顺着思路读进去时,通常读完了,却不知所云。

《自卑与超越》就是这样的感觉。通常我们也容易在这种情景中焦躁起来,因为这种“不可控制”的感觉让自己不舒服。如果你不能理智的控制这种焦躁的情绪,或者有意识的去改变它,那么,很容易会支配肉体做出“搁置书籍”的举动,继而优秀的书籍多数与自己就这样擦肩而过。

当我以着倔强的脾气,再次手捧书硬着头皮读第二遍时,突然感觉眼前的一切都那么美丽芬芳,与之前的感觉截然不同了!这种兴奋和喜悦就是读书的快乐吧!我的“可控感”被找了回来,焦躁被击打的粉身碎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对文本反复诵读,去走向深入。然而,自己读书过却经常被急功近利驱使着,被囫囵吐枣裹挟着,被前面的好书和后面的佳作追赶着,往往就忽略了这么简单地读书要领。何况,我还没有读第三遍,就已经对之前的屏障有了很大地跨越。

可见,简单的事情认真做,其实很不简单。

《自卑与超越》第二章《心灵与肉体》的读书心得:

从生命第一天开始,至其结束为止,肉体和心灵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两部分,彼此互相合作,它们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

心灵支配着肉体,决定着肉体运动的方向,在生活中占着主宰的地位。心灵使其目标变得具体化。因此,“心灵”这个大的指挥家,也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但心灵误以为它是最有利的。所以,心理上的错误,都是选择动作方向时的错误。

如果我们看到一种行动表现,无法判断它背后的思想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分解,分析它每个局部动作背后的心灵反应。

我们以偷窃为例。偷窃就是把别人的所有物据为己有。首先,我们先看这种行为的目标:使自己富有并以拥有较多的东西,让自己觉得较为安全。因此,这种动作的出发点是一种贫穷或匮乏之感。

其次,我们要了解这个人是处于何种环境中,以及他在什么情况下才觉得匮乏。

最后,我们要看:他是否采取正当方式来改变这些环境,并克服其匮乏之感;他是否曾经错用了获取所欲之物的方法。

我们不能批评他的最后目标,但是我们可以指出:他在实现其目标时选择了错误的途径。

这样的思路对我们教育孩子非常有利。国庆假期,女儿的作业比较多,上完各种兴趣班,开始完作业的时候,发现她对作业的具体内容不十分清楚。通常情况我会针对她不记作业单的行为非常生气,马上认定这是懒惰、粗心、对学习不认真的表现,进而按照这样的思路责备孩子……

结果是孩子苦恼,家长无奈。不得已家长还得帮助孩子弄清楚作业,继续做完并叮嘱下次注意。多数情况下,下一次这样的戏码还会重复上演。

其实,针对女儿的情况分析,她懒惰吗?这个可以肯定,但这不是原则性错误,试问所有人,谁不懒惰?这是人的天性,我们都会趋利避害,为自己选择捷径前行。在这件事儿中,懒惰不是父母或老师要攻击的重点。

她之所以没有记作业条,是因为她自认为自己的记忆力强。这点我不可否认。平时的周末作业就没有记过作业条,任务无非语、数、英,孩子很容易记清楚。这样看来,孩子国庆假期没有记作业单也是她心灵支配的正常行动。

所以,孩子不该被指责学习懒惰、不认真。这样的气恼的话,孩子一定听不进去,因为她不认为这是作业不认真的表现。如果一味这样凭自己的冲动给孩子或不认真,或懒惰的定义,反而会很粗糙的把问题的真正原因给遮盖了。这也是,我们家长或老师心灵上的错误认识。

事实是,孩子平时的作业也都比较认真,做事情比较勤快。老师或家长,这样不切实情的评判、指责是不是就是徒劳发泄呢?

没记作业条的错误发生,根结主要在于女儿没能正确估量国庆长假的作业数量。以为凭着惯常的行为就能解决。事实是,孩子的最初判断是不对的。时间一长,作业就容易记不准确,导致现在的结果。

顺着这个思路分析下来,孩子的内心被打开,真实的理解在发生,她自然松懈下来,非常乖巧的听着我的话。“那面对长假,或作业比较多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怎么办?”“认真写清作业单。”“那现在,尽你的能力把所记得的作业分条列项地写下来,然后我们再问问别人有什么差错。”“好的!”

不一会儿,工工整整,清清楚楚的作业单就写好了。作业项目几乎正确,仅有两项不准确,及时纠正后,我严肃地说:“怎样才能保证不落作业,全部完成呐?”“每做一项,就划掉一项。”“好,现在赶紧看看还需要做什么……”

就这样,一场危机在及时补救的和谐中化解了。可能孩子还会犯这样的错误,但我想,这样的处理思路,慢慢会引导孩子面对问题时学会思考分析,让心灵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发出正确的指令指挥行动。这或许比之前自己漫无目的一通指责,或者是焦躁地一通发泄来得更有效吧。至少,我们的情绪没受影响,而且问题也得到解决,这是不是也能证明其有效性呐?

阿德勒说:心灵和肉体交互作用。

通过肉体的行动,追寻心灵的路径,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密钥。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灵与肉体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