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31岁生日的这一天

本文该在9月24日发布


那天另一半问:生日去哪吃饭?

我说:还远着呢,再看吧。他回答:下周就是了。

我惊叹时间飞逝,特别是这一年。

今年,最大的礼物就是有幸成为一名母亲。

初为人母,是百感交集的,以至于这半年的练笔文章,写着写着就会不由自主写到育儿心得,看的大部分文章和书都是关于儿童养育。

我有问过自己,你还是你吗刘某?不应该围着孩子转呀。

但我实在乐在其中,也甘愿稍稍牺牲一部分自我,去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毕竟这是我的骨肉呀。

所以面对工作,面对私人生活,我都会很坦率地表示:家庭是我的第一位,它是既重要又紧急的存在。

不过,家庭并没有占到我100%的时间和精力,掐指一算,应该有50%是属于自己的(包括睡觉)。

因此这会让我对生活、对今年的自己保持有足够多的想法,和想写下来的东西。

那天看《乐队的夏天》,盘尼西林的主唱在回应“有人说过你很装吗?”回答到,如果自己一开始就成为别人认为“好”的样子,那生活也太无趣了。他更愿意跌跌撞撞,去经历,再去选择要不要改变。(从年轻人身上真的也能学到很多啊。)

我不可能一下子就成熟、就懂事、就处变不惊、就勇敢、就淡然、就不乱花钱……我肯定要经历一段幼稚、任性、一惊一乍、胆怯、焦躁、乱花钱的日子,有碰撞了,有反思了,才会慢慢向所谓更好的方向转。

所以这一年,一旦有改变的决定,相应会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

所有目标都设定一个合理的时间去达成,想练出马甲线,100天可以;要培养一个习惯,起码要3个月;要掌握一项新技能,请练习1万小时;要改变自己的某一思维方式或性格,持之以恒不断告诫自己的前提下,至少要3年保守估计要7年……

而且在此期间会给回旋的余地——并不是非得改变,世界这么大肯定有适合你的位置,我们又不是墙上那一个个优秀的标本。


我想分享两个让我内心触电的时刻,就是那种受到某种外部力量的刺激,让你全身不自觉有产生电流通过的感觉。由于这一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怀孕和养育孩子,内心是寡淡的,所以这种“触电”的时刻对我来说是相对珍贵的。

第一个,是我在听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30讲》的其中一个课题——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里面说到:

商业是以利润为中心,人生是以意义为中心。

商业并非人生的全部。人死前盘点自己的一生,其实没有人看这一生赚了多少利润。

做你有内心确定感的事,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我觉得这更多是给女性朋友的建议。我们天生喜欢安全感,做内心有确定感的事,持续收到确定感的反馈,就会觉得安全,相对地,也能持续输出确定感,让人依赖,这个闭环会增强意义感,算是“小成”了。

“小成”有小成的喜悦,真实世界里,每个个体的能力只能达到某个点,如果想大成,是需要依赖机会、环境和势能。

个体的能力之于机遇其实微不足道。

所以,做内心有确定感的事,做让自己感到有意义的事,享受“小成”。

第二个触电时刻,是在看《好妈妈就是家庭CEO》的时候。

作者熊莹老师提到:

我们要努力做灯塔式的父母,给孩子指出他可能驶向的更远的地方。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船长,陪着孩子这艘船在黑暗的海上寻找方向。

灯塔式父母,能指出有可能性的远方,谈何容易。我们必须有见识、有远见、有大局观、有资源、且有耐性,需要的很多,所以必须“努力做”。

而我目前离灯塔式母亲的标准还很远,这是我“触电”的地方,原来当父母,真的要拼很多东西,却又得放下很多东西,那个尺度难以把握,第一次当妈,真是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不知不觉到了结尾的部分,如果非要老套地给自己说句祝福,我会选择说:

继续做你认为值得去做的事,并且义无反顾。

好了,回答一下开篇的问题:生日去哪吃饭?

当然在家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呐~

-end-


相关文章

写在30岁生日的这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31岁生日的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