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么不紧不慢,可能是因为你做的事太少了

下午,需要帮同事分别去28楼和33楼送个材料,从28楼出来后想都没想,一路小跑着从步梯上到33楼,然后又一路小跑着从33楼下到30楼回到办公室。

选择爬楼梯而不是乘电梯看似没什么特别,因为我经常也会在心情好的时候选择爬楼梯,但今天有一点特别,那个当下,我想到今天的运动量还没达标,所以,不如利用工作间隙,能运动一会儿就运动一会儿,尽可能提前完成,这样,晚上回去就不用惦记运动这件事,可以毫无负担安心自在地去做自己想做的其他事。

在工作的时间里同时去做一些运动,比如站立办公、爬楼梯,这么做的好处我们都知道,因为它通过“并联”的方式,让我们在一份时间里做了两件事,大大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可是,即便知道道理,过去的我如若做出类似的举动,可能更多是取决于那个当下的心情,而非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我每天给自己安排了一定量的运动,通常会在晚上才把它彻底完成。反正是安排给当天的,有什么可着急的。这是我一直的想法。

今天下午在得到刘润老师的专栏里看到了一张时间表,是王健林在2016年11月30日的一张当日行程安排。刘润老师在专栏里写道:“这位62岁的中国首富,早上4点起床健身,然后飞行6000公里,出现在两个国家、三个城市,最终,晚上7点赶回办公室,继续加班。”

image

然后,专栏里提到一个概念:时间颗粒度。它是指一个人管理时间的基本单位。每个人的时间颗粒度不同,有些人的时间颗粒度很细,比如王健林是15分钟;有些人的时间颗粒度很粗犷,比如我,可能是一天。因为我经常给自己安排任务都是以天为计的,要求自己在当天完成某某事情就可以了。

看出差别了吗,如果时间颗粒度过于粗犷,人就少了紧迫感,多了不紧不慢,于是经常性地把需要做的事情放到最后一刻去完成。最后虽然也完成了,但代价是付出了大量时间,这当中,被自己无意识浪费掉的时间更是数不胜数。而时间颗粒度之所以粗犷,不够细分,原因是,你给自己安排的事情太少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给自己安排的任务只有每天写作一篇,这个工作量其实并不大,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每一次都到了晚上发公众号的最后一刻才完成了这个任务,白天的时候,通常都是闲适自在,悠哉游哉。

那如何细分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是不是可以通过给自己多增加任务来达成,也给自己列一张上面写满任务的日计划。可能并不奏效,因为我之前也这么做过,给自己列了满满当当的计划,但是从未完成过,也从未因此让我就把自己的时间粒度细化。

可是我今天选择在工作的间隙同步去做一些运动,事实上已经是把时间粒度细化的表现,至少把时间粒度从一天细化至了(多)半天,从希望在一天结束前完成运动,变为希望在晚上8点前完成运动。这当中的转变在哪?还是因为最近受到了战友的“刺激”,他们每天全身心地乐此不疲地做着一件又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处于一种战斗的状态,也因此发生了另别人羡慕的变化。我是被他们影响的,于是也发自内心地想要多做点什么,于是自然而然心里有了紧迫感,时间粒度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想到小王子里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人分配任务,而是应该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那么不紧不慢,可能是因为你做的事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