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是高效沟通的工具——《简单的逻辑学》读书笔记

市面上有很多的畅销书告诉人们如何好好说话,如何把话说进对方心里,不管是和领导客户之间,还是和家人亲子之间。确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硬性需求,但沟通不畅却是经常会出现的问题。经常是一个人在这边说得苦口婆心、口干舌燥的,另外一个人却云里雾里甚至完全理解错了。

这样的情况,多数是因为语言里面没有逻辑性或者逻辑性不强导致的。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学习一下简单的语言逻辑,了解一下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去进行沟通。这些远比教人说话的那些洗脑书要实用得多!学习了语言逻辑的基本原则,说话的技巧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了。

《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是专门介绍语言逻辑的一本小书。说它是小书,是因为书很薄,薄得跟逻辑这门深奥的学科比起来,真的是太不匹配。书中内容不是晦涩难懂远离生活的学术性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生活中的语言中的逻辑,“造成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是本书作者的目的。它摘取了逻辑学里面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东西用来科普,非常适合普通人入门学习了以后在生活中实际应用。

“逻辑是智慧的开端,而不是终点。”这是翻开本书的第一句话,简明扼要,直击重点。逻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什么是逻辑呢?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高效地思考,它是一种大脑的理性思维活动,通常和推理联系在一起,帮助我们从现实中表面可见的事实导向其背后的真相。所以,它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混乱的思维,是无法带来高效的沟通的。

本书一共分为5个章节,每一章都以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第1章是准备,介绍了作为一个逻辑思考者需要搭建的思想框架。接下来两章是逻辑学的核心,探讨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第4章探讨非逻辑思维的根源,第5章围绕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展开论述。



下面,我来具体的解读一下书中的知识。

逻辑性的语言有几个关键的特点:全面、客观、准确。这些可以说是一个逻辑思考者需要准备的最基础的思想框架。

具体说来,首先,我们在了解事实的时候,要全神贯注,保持足够的专注力,这有助于我们捕捉事实的全部真相。

再来看看“客观”这个要求。客观的对立面就是主观。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主观。主观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感受,二是观念。尤其是观念,它总是被我们自以为是地当做客观的理所当然的而不愿意主动改变。其实,观念只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正确的认识外部世界。所以,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被修正的。在观念修正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接近事实真相。

最后看看“准确”这个要求。观念必须借助语言,人们才能顺畅地交流。语言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语言越接近基本的事实,越直接,观念的表达就越准确,沟通就越清晰,越有效。反之,语言越模糊,越模棱两可,听的人就越糊涂。

人是很主观的情感动物,所以要保证客观的语言逻辑,一定要绕过主观的干扰。



第二章介绍的是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理性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简单来说,逻辑其实就等于理性。

书中,作者罗列了逻辑学基本原理的几个特点,归纳起来就是客观、确定、非黑即白。我个人认为非黑即白,本身就是一种确定的特点,它不存在中间状态。但是我们的世界很多时候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存在着大量的灰色地带。而人们一旦处于这种灰色地带,情况不明时,就会显得焦虑不安。

在逻辑学的观点里,灰色地带只是暂时的,是真相不明的一个情况。逻辑学的本质就是去求真,所以,当我们处于灰色地带的时候,不要丧失信心,一定要去找到背后的真相。而且,在此过程中,不要半途而废,一直要找到最后的根源。因为只有找到根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探寻真相的过程并不容易,除了要有坚持到底的心态外,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外在的技术层面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每一个原因和结果之间必然存在着根本的相似之处。这个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的表象引向事物的真相。

给事物下术语定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定义术语让听者获取信息非常准确,而不会云山雾罩,找不着北。这样很有利于提高沟通效率。作者告诉读者,在利用语言进行论证的过程中,准确的定义术语具体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将要定义的术语放在最相近的类别当中;第二,确定其与同类中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抓住这两个点,语言逻辑的准确性将大大提高。

逻辑是理性的,所以我们只对客观的观点进行论述,对于主观的观点不要进行逻辑性的论证。



在第三章中——《论证:逻辑学的语言》,作者主要介绍了论证,包括论证的定义,什么样的语言才符合论证的要求,论证的具体推理过程是怎么进行的。

先说说论证是什么吧!逻辑推理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论证。一个完整的论证,包含前提和结论,否则它就只是一个观点。前提,是一个论证的起点,包含着推理的出发点所依靠的基础,它必须符合的两个标准——真实、有力 。

所以,一定要注意前提,前提,前提!重点的事情说三遍。通常,最具有迷惑性的论证,往往具有真假参半的前提,这个时候尤其要注意语言的微妙性。

说到语言,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才符合论证的要求呢?总体说来,因果关系简单清晰,是非对错一看就明。有一点类似我们小时候在语文中学习的最基础的肯定句和否定句,没有类似、比喻、想象、双重否定表肯定之类的花样手法,一切都是简单直接,拒绝任何不必要的修饰。

至于具体的论证推理过程,如何从一个正确的观点推理到另外一个观点。这个跟数学里面的逻辑关系是一样的,需要在书本里面具体的学习了。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论证的目的,不只是得出正确的结论,说服听众、让听众接受才是重点。所以,了解你的听众,非常重要。在论证时,我们必须选择合适于听众的方式。比如,不能高高在上,不能傲慢偏见,不能故作高深等等。谦和的态度和直接的表达是很棒的加分项!




第四章作者探讨了非逻辑性思维的根源。作者认为,所有的非逻辑性思维错误都在于态度的问题。知道什么是错的。有利于加深了解什么是对的。

第一个态度就是怀疑。在推理的过程中,怀疑的存在是合理的,要有选择的利用它。但是,在我们怀疑的情况下,要同时保持一个谦逊开放的态度。如果我们对某个事物所知有限的话,不能做出确定的判断,那就应该尊重事实,如实的给出自己的结论。尽管这个结论不一定是最后的真相。

另外,对于现实情况的过分简化,只选取自己想要的一部分事实,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由于过于主观而扭曲了现实。

第三种情况是,由于眼界的狭窄而对事实缺乏全面的认知,也是在逻辑推理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逻辑推理是一个纯理性的过程,不免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越紧张,那么清晰思维,冷静行动的难度就越大,所以在辩论中必须使论证远离情绪的影响。任何情况下,如果任由情感做主的话,那么思维的清晰性将被削弱。

但是,即便是最纯净的思想,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情感的浸染。因为每个思想都是人这种天生的情感动物构思出来的。

所以,有一个基本原则是一定要记住的: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

调动情感,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发现被隐藏的真相。当情感调动起来后,一定要有着一双眼睛去继续探寻背后的真相,要始终牢记一点,合乎逻辑就是要合乎真相。

最后一点,逻辑论证一定要与争吵区别开来。论证是理性的,争吵是感性的。论证的目的是发现真相,而争吵的目的是击败对手。所以,对事不对人,保持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列举了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了解非逻辑性思维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叫做正确的逻辑思维。

因为错误的推理通常很有迷惑性,有时甚至比正确的推理听起来更合理,这是非常危险的。错误的推理通常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方式来战胜正确的推理。至于具体的形式,仍然对比参照正确的逻辑论证的条件。比如前提不够真实,前因后果的联系不够紧密,比如过于依赖人为因素等等。

我觉得本章最大的两个亮点,第一是,压制理性的论证是不正确的。一个真正的论证者是运用推理本身的理性的力量,让人们去看到真相。真相不能以强制的方式来传播,人们只有在自由思考的时候才能接受什么是真,也只有在独立判断的时候才能确定什么是真。

第二点值得肯定的是,作者虽然一直强调逻辑思维非常的重要,但是他同时也强调了,在我们生活中很多重要的事物都是不能够用逻辑思维来衡量的,或者是说最重要的事物都不能。比如爱、美丽、善良,公正、自由、平等,等等无法量化的东西,我们是没有办法用逻辑性的语言去表达的。

人类的头脑善于分析,善于推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一个整体的事物分解了。在我们充分了解了事物的本质以后,必须要将分解的每一个部分最后整合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


结语:

看到这本书后,让我深刻的感觉到,逻辑跟我们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它在我们跟别人沟通的时候,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思维清晰,他说的话逻辑性就非常强,也非常的让人觉得可信的。因果关系明确,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它是一种理性的头脑思维过程,对于感性的女性,是非常欠缺的一种思维模式。

我们小时候学习的语文,大部分都是着重于情感的表达,而数学又是纯粹的学术问题,这两者的界限太明显了。但事实上,生活是既需要情感又需要逻辑的。期待未来有一天,能够在小学生的课本里,看到语言逻辑的身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逻辑思维是高效沟通的工具——《简单的逻辑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