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关系学》:一份人际交往的怪诞生存指南

跟风看了最近大热的电视剧《庆余年》,感触最深的就是张若昀饰演的主角范闲在剧中的一系列化敌为友的骚操作。

从滕梓荆、范思辙到司理理、肖恩甚至是后期出现的海棠朵朵、北齐皇帝,这是一部剧中人物的敌友关系一直在变化的剧,上一秒还喊打喊杀,下一秒就称兄道弟,我常常跟不上节奏。看过后仔细想想,这其实反映的是人际交往之间那些微妙而怪诞的关系。

正巧最近看了《怪诞关系学》,讲的也是怎么处理人际关系的那些事。

生活在人类社会,我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关系:工作中要处理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生活中要处理好与家人朋友的关系,路上遇见个陌生人都要想着“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生存法则。

头疼的是这些关系错综复杂,稍微出点问题就让人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对此,书中的一些对关系解读的“怪诞”想法,值得一看。

(一)人因比较而存在

人是社会性动物,这是一个普遍的认知。

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所处社会的影响,大到选文选理,小到穿着打扮,都会跟现今的社会节奏保持一致,努力不跟社会脱节。

但是,我们是怎么做到跟上社会的节奏的呢?

两个字——比较。

社会上的优秀与恶劣,都是有一个相对的标准。人们通过跟这个标准作比较,来感知自己是否合群,判断自己是否会被社会淘汰。

这其中,比较又分为两种——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

上行比较

简单讲就是跟某方面比自己优秀的人作比较,从中获得前进的力量。

看奥运会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当一个选手遇到一个与他旗鼓相当、稍强一些的对手时,选手的发挥会相对更好一些。这是因为出于人们对超越对手的渴望以及对落后的恐惧心理,通过与优秀对手做出的上行比较,人们激发了内心潜能,得到的效果会高于预期。

但也有反面例子。

活在妈妈口头禅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长得好,成绩好,运动好,会唱歌,会跳舞还听话懂事,不让家长操一点心。

做家长的常拿他们来激励小孩:“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每次考试都考一百分?多学学!”

这也是一种上行比较,是父母将自家小孩与优秀小孩做的上行比较,但往往会适得其反,自家小孩更多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更不爱学习。

下行比较

有了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就更好理解了:跟某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从中获得安慰。

一种是在某方面很优秀的人身上找不如自己的地方,安慰自己。最常见的就是精神胜利法了:如“虽然我长得没他好看,但我成绩比他好啊!”、“虽然我成绩不如他好,但是我会跳舞他不会啊!”等。

还有一种是跟完全不如自己的人做比较,如在学校时有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时,我们往往更乐于帮助他提高成绩,一方面是满足自己的帮助欲望,另一方面也是在展示自己的过人之处。

当然也有反面例子:

为什么身边有胖子的人更难减肥成功?

因为见识过胖子们的饭量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人们会在潜意识中觉得:他都吃这么多了,我再吃一点应该没什么关系吧!

于是也越吃越多,减肥遥遥无期。

合理运用好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在缺乏动力的时候多向上看看,在沮丧时多向下瞅瞅,日子过的好像也没那么难了。

(二)权力感让人自信

人们之间产生的竞争关系本质是在争夺权力的归属。

从远古时期争夺优先进食权、优先交配权,到封建社会皇权相权的斗争,再到如今生活、职场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人们争夺权力的影子。

不得不说,权力可真是个好东西。

不仅在人际关系中,拥有较高权力的人享有发号施令的权力;在建立自信这方面上,权力感也能帮助你迅速建立自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黛娜·卡尼做了一个实验:请实验者站直,双手叉腰,保持这个姿势几分钟,然后反观自己内心的感受。

实验者表示比起双手放腿上,规矩地坐着,双手叉腰的动作更能让他感受到控制力。

这是因为双手叉腰这样的延展性动作更能让人感受到控制力,而感受到控制力是人们认识到权力的关键,有了权力自然而然就有了自信。

这里需要提到等级制度

在等级制度中,权力感的体现是最明显的。

权力高的人对权力低的人享有全部或部分的支配权,如古代的封建制度要求人们从身到心都要接受帝王的支配,而现代的职场制度则要求职员们在工作时间内接受领导对自己工作的支配。

但这不是说,等级制度就是百分百的坏事。

一个组织想要稳定、有秩序地运转,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就需要上有领袖,下有工人。

领袖掌舵,把握工作项的整体进展;工人执行,确保每个工作项顺利落地。

等级制度在让领袖们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力感的同时,也给底下的工人看到向上的成功景象,激励工人努力工作,向上获取权力感。于是工作效率提高,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从本质来说,等级制度诞生的目的是想通过简化社会交往的方式促进社会交往。

而这其中,正是利用了人们对于权力的渴求,以及权利感提供的自信。

总结一下,如果当你在某些场合急需充值自信时,不妨试着做些延展性动作,再回想自己获得主动权的一些画面,别的不说,壮胆有奇效。

(三)竞争是另一种形式的合作

权利感不仅能让人产生自信,权力还能引发竞争。

这句话很好理解,权力不是街上卖的大白菜,不可能想要就有。当想拥有权力的人变多时,就难免需要竞争。

看完《怪诞关系学》,我推翻了以前对竞争的单面想法,换个角度想想,竞争也可以是另一种形式的合作。

老王想买辆车,去到店里跟销售说了自己的需求,很快就决定了要买什么车。

这时候矛盾来了:

老王当然想花更少的钱买到这辆车,但是销售是靠提成生活的,给老王便宜得越多,他赚的就越少,自然不肯轻易让步。

一时之间,双方陷入了僵局。

但换个想法,如果将这笔买卖看作一项合作呢?

老王想花更少的钱买车,销售想靠卖车赚钱,双方的目的都建立在买卖成交的基础上,与其互不相让地竞争,不如各让一步,双方合作让买卖达成。

当然,现实也大多是如此,双方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一谈,老王让一步,销售也让一步,这样,老王用了相对较少的钱买到了车,销售也赚到了相对较多的提成,皆大欢喜。

再说个呼应开头的例子。

在《庆余年》中,化竞争为合作简直就是主角范闲的看家本领。

拿他从澹州回到京都收服范思辙这件事来说,一开始,范闲与范思辙是处于竞争关系的,范闲一回京都,就有可能跟范思辙抢范家继承人的位置,这可不是范思辙的娘柳氏想看到的,于是给还在澹州的范闲安排了多次刺杀。

但在范闲回京都后,先是巧言让范老爷对儿子范思辙改观,又让柳氏明白她的计谋不成气候,一番连消带打的操作下来,不仅让柳氏改观,还顺带用《红楼》的出版权收服了范思辙,将柳氏、范思辙这对母子拉到了自己这边。

因为他明白,比起竞争,互相合作,双方获利更大。

最后,说说书名。

一开始看这本书,更多的是被书名吸引,想看看有什么“怪诞”的关系能让作者出了这本书。

但看完后,我的感受是,与其说怪诞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如说怪诞的是人心。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说明了人们思维的复杂与独特性。

说到底,人心怪诞,还是因为人们不懂人心。

也正是因为人心善变且复杂,所以才会有了这么多研究心理学的书籍论著。

越不懂越想懂,人类可真是个神奇的物种。

你可能感兴趣的:(《怪诞关系学》:一份人际交往的怪诞生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