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家学说与经济学
首先,我们来看《道德经》中对“圣人”与西方经济学理性人和互惠人这两个概念的比较。《道德经》中老子几乎在每一章的结论中总是来一句话:“是以圣人。。。。。。”,“古之善。。。。。。者” 怎么怎么的。让后辈学者不明所以认为有“古之圣人”字样就是远古才有存在圣人,往后越是越来不争气的,这其实是中国人的好古情结在作崇以及对老子的误解,老子先抛出“圣人”这个概念,然后,解释这种人行为合符大道,其实是想提醒人人只要都能悟道、遵道、修道才能得道成“圣人”。老子虽然没有说他的“圣人”这个概念是一种假说,可是,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假说。许多人认为“圣人”是道家理想中的人物形象,其在与道同体。如果是这样,我认为这种“圣人”其实就是一种行无不正,言无不中,无不过与不及,总是行为的边际效用处于“o”的状态,即价值符合最大化的人,许多人不明白这个不过是老子假设出来的理想化的人而已。从道德经之中的“圣人”想要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的理想境界来看,就是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一致的概念。什么是“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就是无伪、无违、无妄为,不用过度的去作为无不及,付出成本就可以实现需要达到的价值目的,这正是经济学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济
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的理性人的体现。
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的假设条件。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可见,西方经济学提出的“完全理性人”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来,只不过不是叫做“理性人”而是叫做“圣人”罢了。但是,“圣人”应该还不仅仅表现为“理性人”,而是在这个基础上使大家双(多)赢、帕累托改进的互惠、和谐的关系,只有这样这时才可以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即整体的最优化的实现。
完全信息的完全理性行为的人在现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没有人可以与环境完全信息,即使在认识论上可以做到完全信息,可是也难以做到行动与认识即知与行一致。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可以说,这种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神仙了,可是传说中的神仙也会犯错误,那么,也许最后就只有传说中的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才可能是这样的唯一了。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上面所说的真正的:“圣人”, 那么,既然这样,是不是我们作为一个凡人就不应该去求道、修道、得道追求成为理性中的“圣人”呢? ^当然不是,其实,孔子、老子等等之所以被称之为“圣人”,只是相当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空的人来说更加接近上面所说的那种“圣人”,对于当时的社会做出有杰出的贡献而被当时的人民推崇为“圣人”而已,
如果,用我们现代人的标准去看待他们,他们甚至在许多方面很可能比不上许多普通人,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道’幽深玄妙,幽深而幽深,玄妙而玄妙”而不敢去追求。其实,“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着“道”,这只要在于自己是否善于对我们身边的事物与自己的关系进行分析。真正的大道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它就在我们的身旁,等待着我们去随时认识、应用它们来为我们服务,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对于“道”的认识不足够(信息不对称)导致我们没有把握、错过机会(有利于我们自己的环境事物的变化、发展),从而使它们从我们的身旁悄悄流失。所以说:“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以长生、成仙为目的的“修道”,不如以求知为目的的“学道”,而这个又不如以日常生活智慧形式的“体道”。 所以说,故“修道”不如“学道”,“学道”不如“体道”。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能够从总是使自己的行为生产供给量=消费使用量、消费使用量=(生理上的)必要需求量,知道自己什麽时候口渴了应该喝多少水,什麽时候饥饿了应该吃多少饭,什麽时候困了应该几点钟睡。。。。。。那么,这个与道家的修道、修仙的方法又有什麽区别呢?
许多人把道家学派的理论搞的玄之又玄,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玄学,这样做除了自欺欺人的故弄玄虚使人以为其高深莫测之外,就是在阻碍一门国学的真正发展,为普通民众所用,我作为一个现代人就深深的体化到学习古文书籍的艰难,本来多写几个字就可以比较白话的表达清楚的道理,我们的老祖宗却让自己的后代苦思冥想,甚至人与人之间对其文章的注释也是千差万别。其实浩如大海的古籍之中,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有许多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
就比如,最近我在研究 “道”这个概念时发现与西方科学相通之处:这个状态阴阳平衡,阴=阳,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正是指一阴与一阳相互抵消冲气以为和即“o”态。从化学的角度来说是带有同等正电子的离子与带有同等负电子的离子相结合后不带有同等电子的“中”的状态,比如中子;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看看杠杆原理,当杠杆平衡时它肯两边的力定是相等的,但是,杠杆的支点的力却是“o”。 从数学的角度来说是参照系的坐标原点;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生产量=消费量、供给量=需求量、使用量=必要量,但是,这是从物质、空间的角度来说,如果是引入时间的话,应该是:生产量/时间=消费量/时间、供给量/时间=需求量/时间、使用量/时间=必要量/时间,就是人得“道”时的状态是边际效用为“o”态,这是一个空间与时间的比率;从人体行为科学的角度来说,是生理需要=心理支配下的行为,是知与行的统一。
可见,道家学派与经济学的理论是相通的,正所谓:“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嘛!
(二)道家学说就是经济学
有人跟我说“我不需要研究“道学”,我们研究的是经济。经济是什么?经济就是物质利益,经济学中是容不下“道德”教义的。”真的是这样吗?作为国学的根本的“道学”真的与经济学一点关系都没有关系吗?经济学就是研究物质利益的而容不下“道德”的学说吗?下面
我们来探讨这些问题。
“道” 这个概念大多数人都认为它是我们中国人老祖宗的东西,它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概念,与经济学没有什么关系,一问到什么是“道” 这个概念时,没有几个人能够说的清楚,当我第一次把这个概念与经济学拉上边时,竟然有人说我是老古董,怎么还会拿这些老掉牙的脱离时代的概念出来忽悠他们,当我把自己的见解用现代人都能够看得懂的白话解释出来时,他们又说,这有什么稀奇的,你不过是做翻译的工作而已!可是我再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好像没有一个人把“道” 这个概念看作为“价值规律”的。我们许许多多的先辈都是把“道” 这个概念看作为“自然规律”,但是,“自然规律”与“价值规律”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虽然这两个概念着相同的地方即存在有交集,但是,还是有不同之处的,曾几何时,我国流行着一句名言:“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惩罚。”人们是想在强调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但是仔细分析,这种说法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人类永远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可以违背自然规律的人就不可能自然中的人,而是超自然的人,人类自身的所有行为其实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的,任何人的行为以及其结果都是有其背后的自然规律在支配的。所以,在我看来,人类所违背的只不过是自然环境与人类和谐相处的价值规律而已,这也是天人合一之道。既然“道”就是“价值规律”,那么,“道学”就是“价值规律的学说”了,因此,研究经济不能不研究价值规律,如果不了解价值规律又怎么能够了解经济是什么呢?
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经济学是不是仅仅只是物质利益的学说。我们知道我国现在编辑的作为教程的马克思经济学课本上面提到: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认为这是正确的判断,所以,经济学不仅仅要应该研究人民群众生活的物质需要的利益,同时也应该研究人民群众生活的精神需要的利益,可见,人类社会应该是作为一个物质生理上与精神意识心理上辩证统一的整体,两者不可偏废其一。因此,人类社会的经济学不仅仅研究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物质商品的劳动生产、社会分配、社会交换、社会消费的合理性;而是同时也应该研究包括情感道德等等一切人与人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需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和满足的合理性的。因为,这些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情感道德的产生、交流、感受、实现也是按照价值规律来运行的,只不过这一些过程与传统的经济学所说的价值规律不一样的是:传统的经济学研究的是市场上社会物质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与货币的关系,这个涉及到“钱”对于市场上社会物质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测量;而情感道德等等产生、交流、感受、实现的价值规律研究往往难以用货币进行测量,但是,可以直接用价值标准来比较测量。这种价值标准不是单一,而是具有两重性的,首先,是价值主体自身的价值标准,自身的价值标准又包含生理上的本我的价值标准和心理上的自我的价值标准;其次,就是社会的价值标准,这个价值标准就是对于整个社会具有帕累托改进的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和法律,它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另外,“道学”还可以研究个人行为的价值规律。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一章又使我联想到老子好像是想要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主体做任何事情都不要使边际效应小于零,而是应该在边际效应等于零这个度时即适可而止。那么,什么是边际效应呢?边际效应:是指主体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数量付出的时候,所带来的单位价值效应的数量的变化。从人的角度来举个例子:某个特定的时空之中,比如说甲在肚子饿了的时候,拿了一盘包子在吃的时候,第一个,乃至第四个非常香,当第五个吃完刚刚好吃饱了,即这个从吃0~~~5个包子的过程是正的价值效应(这是个边际效应大于0到等于0的过程),当吃第六个包子时,哪怕是一口,也会产生厌足感或者腻了的感觉即没有价值效应(这时边际效应还是等于0,但是已经处于边际效应为0与负的边际之中),最后剩下几个如果还再勉强吃下去甚至会引起肠胃的负担即产生负的价值效应(这时边际效应是小于0为负)。所以,在某个时空之中,5个包子就是甲填饱肚子从而总价值效应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多一个少一个都是不行的,这就是“中道”即符合价值规律的法则做事。
其实,边际效应等于零时就是需求量=消费量,如果价值主体能够总是处于这个状态说明他或者她是完全信息、完全理性的状态,这就类似于物理学的物体在外力衡量时做匀速运动一样,不同的是一种是自然规律,一种是人自身的价值规律。现实中价值主体时时刻刻的需求量=消费量即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存在的话他或者她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真正的神了,但是,现实中可以围绕着这个轨道波动:有时候,需求量>消费量时即边际效应大于零为正,这种状态说明不及;有时候,需求量<消费量时即边际效应小于零为负,这种状态说明过度。但是,人这个控制系统总是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调节自己趋于人体系统自己的价值轨道,使之接近中正之道!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三)社会边际效用理论和马克思的价值论与信息对称和道家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价值规律是这样叙述的:“价值规律(vahue law)是商品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我是这样理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社会从物品的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社会边际效用等于零时的时间段,反过来说,一种物品从社会的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时间段中,如果刚刚达到社会边际效用等于零时的那个度,那么,我们便可以说,这个从社会的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时间段是这种物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包括社会的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时间,它包括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以,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都是劳动过程,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时间都包含在于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中。因此,在社会的商品过程之中社会商品的价值都是按照等价交换来实现的,当然,在这里,我与马克思一样把社会看作为一个价值系统,这个价值系统由政府控制,政府控制着整个社会,就像一个人的神经中枢系统一样控制着整个身体。这个情况只有在社会系统是作为一个完全理想的社会系统运作才有可能实现的,也就是说社会系统内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都是完全信息的。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与边际效用论本来就是一回事,今天我在这里说破天机。
当(主体对物品平均单位时间的需求量(需求率)×物品的保质期)/(主体对物品A单位时间的生产率×在保质期内物品被主体使用达到最大效用程度时主体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数)=1(1代表均衡)时,价格=价值;
当(主体对物品平均单位时间的需求量(需求率)×物品的保质期)/(主体B对物品单位时间的生产率×在保质期内物品被主体使用达到最大效用程度时主体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数)<1(1代表均衡)时需求<供给,价格<价值(均衡价格);
当(主体对物品平均单位时间的需求量(需求率)×物品的保质期)/(主体对物品单位时间的生产率×在保质期内物品被主体使用达到最大效用程度时主体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数)>1(1代表均衡)时需求>供给,价格>价值(均衡价格);
生产量/需求量=满足率 ,满足率有三种情况:满足率>1;满足率<1;满足率=1。满足率>1时,有剩余或者不愿意再消费;满足率<1时,需求不足,愿意再消费直到满足;满足率=1时,表示处于均衡状态,效用最大化,边际效用为0。
这就类似于物理学的物体在外力衡量时做匀速运动一样,不同的是一种是自然规律,一种是人自身的价值规律。现实中价值主体尽管暂时的生产量=需求量即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是可能存在,因为,价值主体在消费物品的时候,这种物品的消费总是要经过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这个槛或者度,但是,时时刻刻的需求量=消费量即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存在的话他或者她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真正的神了,然而,现实中可以围绕着这个轨道波动:有时候,需求量>生产量时即边际效应大于零为正,这种状态说明需要不能及时的满足,这时候由于需要不能及时的满足,所以,消费者愿意出比社会平均价值(用货币表现则是价格)高的价格去交换或者继续投入生产实现一直达到边际效用为零【需求量=生产(购买消费)量】;有时候,需求量<生产(购买消费)量时即边际效应小于零为负,这种状态说明需要的满足过度或者生产过剩,所以,消费者不愿意出与社会平均价值(用货币表现则是价格)一样而愿意转让去交换其它商品或者继续投入生产其它需要不能及时的满足的物品一直达到边际效用为零。人这一个控制系统就是通过价格这个信息与自身的价值标准的比较之中,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来调节纠正自己的行为趋于系统自己的价值轨道,使之接近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轨道的(这个轨道是由每一个可以无限细分的边际效应等于零时空点连结起来的它就是国学所说的中正之道!),可见,价值规律(道)就是这样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的,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一只无形的手!
所以说,违背价值规律(道),必然会得到惩罚!可见,马克思经济学与道家的理论在这方面也是一致的。这个就是我的发现!
问题是,现实中政府对于社会需要的物质生产与消费和整个社会的控制行为是不可能完全信息与完全理性的;同样道理,一个人对于自身的需要的物质生产与消费和整个肢体的控制行为也是不可能做到形与神、知与行完全信息与完全理性的;所以,多多少少出现一点偏差就是在所难免的,当这种偏差还不够严重即达到系统的病态甚至崩溃时,也许还来得及调整过来,恢复到生产量与消费量均衡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价值规律的均衡点上,我把把这个称之为国学的“道上的某一个点”,即某一个时刻的与道同一的状态。
另外,现实中从自然物品量→产品量→商品量→使用价值量和效用量的实现是熵增即自然物品价值量递减的过程。因为生产量到消费量的实现是不可能等同的,这是由于人类生产与消费的信息不对称或者人类对于自身需求的不完全信息造成的。所以,不能把生产量等同于消费量,因此,生产量=消费量只是现实中的一个特例。就像当初物理学对于真空的假设一样,当然,如果为了简化问题的分析作为一个假设也未尝不可。
所以,在这种以完全理想人与完全信息假设的经济学指导下的经济活动,不导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令人奇怪的,真正要避免经济危机从理论上我们必须放弃以完全理想人与完全信息假设的经济学作为指导,而应该只是一种事前的数学规划,但是,落实到应用上面政府首先应该通过建立国情信息调查部门进行社会统计与估计和对比等等,不要随便去干预市场经济活动的自组织调整,一旦有了相对十足的把握确定了情况的统计与估计才能够去引导市场经济活动按照价值规律的方向组织调整,走向正轨。
这种治国方法,本人认为也类似于个人的行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