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决策连成了你的命运---《高手》---阅读分享5:


昨天我们分享的是关于人生历练和选择的话题。今天,我们继续阅读第四章,决策的艺术里的前六个小节。从114页:决断力到139页的:实干家无需精确调研。

1, 你所做的决策,往往只是决定:

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有一句话:“中国四万万之人民,自远祖初生以来,素为专职君主之奴隶,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

如今的年轻人,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学校、专业、工作等等,一旦选项增多,往往很难自己做出决定,会去求助父母、老师,甚至会可笑的指望算命先生指点迷津。

这些行为的背后,不但折射出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过多呵护、中国教育在思考、生存等实用性方面的缺失,也说明了从这种生活和教育中走出来的年轻人,缺乏决断的基本认知和勇气,更不要说了解科学的决策方法。

我们所以为的决策,往往只是对单一选项“是与否”的决定。例如:我明天要早点起床看书。如果你再多问自己几个问题:究竟几点起,4点、5点、还是6点?起床后是不是还能做点别的,跑步、听英语或者再加上做早餐?你的决定还会下的那么快吗?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书扉页上有一句话: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常常仅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所以,尽早的认知决策和科学的决策方法对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

2, 决策就是尽可能的理性判断: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于二战之后,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为代表人物的决策理论学派认为:决策者具有有限理性,不可能预见一切结果,只能在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一个相对"满意的"方案。

正如大卫·休谟所说,人的行为在很大限度上是受意志、情感等道德范畴内的东西左右,而不是理性。在影响人的行为方面,理性通常是不占优势的。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行动。

首先是扩充选项。要学会打破固有思路的禁锢,运用发散性思维尽可能的给自己找到更多合理的选择,更多的可能。商家“不给选择”的思路,其实就是针对于此,典型的逆向思维。

其次是尊重客观事实。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实际能力,二是常抱着“千金难买我乐意”的主观意识,而忽略掉客观事实。

最后,长远的眼光和承受失败的担当也是不可少的。长远的眼光让你不至于被短期的利益所迷惑,这也是职场前辈告诫新人不要过多考虑薪酬的根本原因。而很多人在重大事件中的选择综合症,就是缺乏承受失败的责任和担当。

3, 没有反对意见的决策往往潜伏着危机:

兼听则明,说易行难。我们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是为了动摇我们决策的信心,而是博众家之长,形成自己决断的思维体系。听多数人的话、借鉴少数人的意见,自己下决定。

市井中对于炒股有句笑谈:当卖菜的大妈也在谈论着股票的时候,就是你从股市撤退的时候了。这也暗合了《格局》中吴军先生所谓的“众利勿为、众争勿往”的道理。

但现实里,能做到这点的,凤毛麟角。因为“当局者迷”、因为总觉得自己会是那特别的一个,从而遗忘了初心,看不到别人曾经经历过的惨痛教训,直到,自己成为下一个经历者。

实干型的决策者还有一个特点:不会过于相信市场调研和精细的准备。他们往往将市场作为决策的试金石,用少量的产品“试水”,用市场的反馈作为决策的修正指标。

英国电商平台Boohoo,就采用先小规模上架一系列产品,试探市场,然后按照销售的成绩,来迅速地按照预计的规模生产商品的方式,既有效控制了库存,同时又能快速响应市场。

决策力可以看成两种,对自己人生中重大事件的决策力和职场中对于工作中遇到的事件的决策力。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需要以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思维去尽可能找到相对“满意”的选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决策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我们的命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决策连成了你的命运---《高手》---阅读分享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