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阳台上》票房扑街?

《阳台上》,导演张猛,主演王锵。之前没有听过这些名字,冲着喜欢的周冬雨去看的。虽然知道是特别出演。带有胶片质感的画面,甚至是六七十年代电影的窸窣感,台词从来不很密集,节奏很慢,还有略摇晃的镜头,甚至有些迷幻。

影片开始并没有交代很多信息,但依旧还是带着一点好奇?还是什么,说不清。总之就是被电影的节奏带着看下去了。没交代的信息?比如男主,真的只是一个内向的不善言辞的,喜欢打英雄联盟的,可以说是无所事事的男孩子。身形消瘦,高高的,戴方框眼镜。直到影片进行到男主的父亲因为拆迁问题而发病去世,之后不得不与母亲寄居舅舅家中,忍受来自舅妈的日常排斥。

直到这里影片才表现出了男主的真正意图:一个看起来很正很斯文的男孩子,想要报复间接害死父亲的拆迁组组长。于是他开始尾随,开始偷窥,开始入手刀具还有望远镜。他选择了在一家刚刚适合踩点的奶茶店当值服务员,时不时关注仇家动态,当然他还注意到了一个穿着白色T恤,灰色运动短裤的短发女孩子。

剧情就这样慢慢的行进着,我感受到了内向男主的极端,隐忍,甚至想过他在沉默中的突然爆发。可能还是因为胆小懦弱,亦或者内心依旧存有良知和善意,他只敢在睡梦中想着自己为父报仇。那个可爱的常常出现在阳台上的女孩子是谁?没错,就是仇家的女儿。有点巧。当然这也是编剧的功劳,有了这样的交叉线索,剧情才更好发展。那个阳台上的女孩子,常常洗完头,带着湿漉漉的头发趴在栏杆上,或者散着头发,或者扎起两个小辫。或者吃父亲带回来的棒棒糖,或者是草莓味的小蛋糕。在青春逐渐萌动的情欲中,男主渐渐对这个可爱的女孩子有了兴趣。于是这里出现了为父报仇与喜欢女孩子的纠结与矛盾中。

这样一个内向的,有点闷闷的男孩子初入社会,总会遇到一些形形色色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可以或多或少改变他的人。比如:沈重: 一个顶着一头骚粉色头发的,同样当值奶茶店,和前台的收银小妹还有着身体交易的男人。他似乎深谙这个社会的规则,无论是阳光下的还是见不得光的。他是个好人吗?似乎好人和坏人的界限太清晰又太模糊。只能说他是一个没有受过学校的所谓正规的教育,看不起假装清高的穿白衬衫和黑西装的所谓体面人。用一身义气傍身,有梦想:比如像许文强那样。偶尔感慨命运本该如此,常把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挂在嘴边,有想要挣脱生活但是无奈被现实打压的惆怅。当他了解到男主的境遇时,会帮男主找到合租的房子,用摩托车接送男主。他挺好的,还会帮男主出主意,比如把男主仇家拎出来打一顿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比如常把女人挂在嘴边,比如把仇家女儿睡了这样的主意。甚至到后期他开始教男主当街偷窃然后沉迷享乐。看到这里,如果想要定性这个人很难,只能说他和男主在困境中扶持过,是两个抱团取暖的人,是有利益交换的人,他甚至是在从男主身上找一种当老大的优越感。

男主越来越清楚自己对阳台上那个干净的,可爱的,会发光的女孩子的喜爱,直到后期剧情越来越明了:她是个低龄的,不懂人情的女孩子。男主越来越动摇,报仇的怨念在这种对女孩子爱意的冲淡中慢慢减少。男主曾经说过,他向往的生活很简单,有房有工作,有老婆孩子,老了喝点小酒的简单生活。即使许愿的时候说的是:国富民强,世界和平。所以他对女孩子只能算是感兴趣,并且不可能有发展的那种。最多把抱抱女孩子当成最后报复的环节。一切最终还是释然了,放下了。然后影片结束。

不知为何,影片以一种迷离恍惚的情景带着观影者,让我移不开眼睛。我喜欢粉色的窗户,喜欢从方块中透出的阳光,喜欢那个干净的女孩子,喜欢男主的衬衫,眼镜,侧脸,手指,还有叼着烟吐出的烟圈。就是这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都说《阳台上》票房扑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