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了解“认知吝啬鬼”,可能读过《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一书;如果没听说“认知吝啬鬼”,你今天读完本文会有一个大致了解。
过去30多年,认知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就是“认知吝啬鬼”——人类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极为吝啬。平日里,我们做出的很多非理性行为,都是“认知吝啬鬼”在作祟。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系的荣誉退休教授基思·斯坦诺维奇,在其《超越智商》一书中详实介绍了“认知吝啬鬼”,我综合相关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对“认知吝啬鬼”做一个系统梳理,供朋友们参阅。
1.“认知吝啬鬼”的两大特征
我们先设想一下,在人类大脑里住着一个“捣蛋鬼”,它在我们平时处理信息或做出决策时,经常出来捣蛋,干扰我们的认知,让我们不自知情况下做出蠢事。
这个“捣蛋鬼”是伴随大脑的进化而产生的。我们的脑袋占全部体重的比例是1/10,可是消耗资源的量达到20%到30%,即使我们休息时,大脑也在消耗能量。如果大脑消耗的能量过多,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为能够生存下来,节省认知资源,我们大脑进化出了这个“捣蛋鬼”,认知与脑神经科学家们把它称为“认知吝啬鬼”。
“认知吝啬鬼”有如下两大重要特征:
(1)懒惰
你只要一思考,就会耗费大量的大脑资源。所以大脑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能不用脑就不用脑,该用脑时也不用,这就是“认知吝啬鬼”的“懒惰”本性使然。
为了节省认知资源,我们大脑中有一个网状激活系统,相当于在大脑里给我们安装一个接受外界信息的开关。外界的信息哪些能进入我们的脑子,哪些不能进来,全由这个网状激活系统对外界信息进行过滤。
“认知吝啬鬼”好比是这个网状激活系统的“总闸”,只有符合我们喜好的观念或东西,才能进入我们的大脑。现实生活中,对于你不喜欢或不感兴趣的东西,即使你看到了都会视而不见。
“认知吝啬鬼”之所以“懒惰”,只为节省认知资源,保障我们能够生存下来,而不是让我们有足够的能量去寻求世界的真相。
(2)自发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大脑对外界信息默认的加工模式是“凭直觉行事”。比如,在路边草丛里,你看见一个长条形的物体,会本然地先后退,不管它是蛇还是木棍。这种自发式的直觉反应,就是“认知吝啬鬼”指使大脑的结果。
受“认知吝啬鬼”驱使,我们平日进行决策选择时,倾向于寻找显而易见的表面信息,而不愿意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得出更为全面准确的答案。请你做一道题:
杰克正看着安妮,而安妮正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婚人士?A是;B不是;C无法确定。
你会选择哪个答案:A、B还是C?斯坦诺维奇的团队研究发现,超过80%的人给出的答案都是错误的,我一开始做此题时也做错啦。绝大多数人选择了C(无法确定),而正确答案是A(是)。
为什么是答案A(是)呢?答题思路是这样的:要对安妮所有可能的婚姻状态进行分析。如果安妮已婚,那么答案将是A(是),因为她正在看着乔治,而乔治是未婚的;如果安妮未婚,那么答案依然是A(是),因为已婚的杰克正在看着未婚的她。
对所有可能性进行分析后得知,无论安妮婚否,我们都可得出“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婚人士”的结论。上述问题中没有提及安妮的婚姻状况,会让我们觉得这道题目因为信息不全而无法得出结论,这就是“认知吝啬鬼”对我们选择行为的自发影响。
2.“认知吝啬鬼”的惯用伎俩
“认知吝啬鬼”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经常诱导我们犯错,被广告商利用,让我们陷入不利的境地。“认知吝啬鬼”惯用三个伎俩,值得我们特别警惕。
(1)让你相信自己总是对的
飞利浦曾有一款DVD遥控器,出现52个按键,让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无从下手。这位设计师自己知道怎么操作那52个按键,并自认为别人和他一样会使用这么复杂的遥控器。
有这么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让参与实验者用敲打的方式呈现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旋律,并预测如果有一群人听到这个旋律,大概有多少听众可以识别出这首歌。敲打者估计大概有50%的听众可以正确识别出歌曲的名称,而实际上只有3%的听众可以听出这是哪首歌。
一曲熟悉的旋律在我们头脑中是异常清晰的,我们坚信其他人可以通过听我们哼曲子或打击旋律,很容易识别出这首歌。我们常有这样的错觉,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别人同样也知道。
我们倾向于仅仅基于自我的视角对情境进行评价,因为从他人立场考虑问题非常消耗认知资源,所以“认知吝啬鬼”常常让你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做什么事相信自己总是对的。
(2)让你偏向生动的画面
有两种疾病A和B,疾病A的死亡率是24.14%,疾病B会让一万人中的1286人死亡。请问哪种疾病更加危险?多数人将疾病B的危险等级评定成高于疾病A,即认为12.86%的危险度比24.14%更高。
每一万人中有1286人死亡,这句话会唤起一个鲜活的画面,比起冷冰冰的数字,更容易触发人们的情感反应,让人印象深刻,于是把真实准确的数据抛到脑后。
我们的大脑偏好故事,生动的画面容易触发我们强烈的情感反应。当注意力被吸引到生动的个案后,“认知吝啬鬼”就会让我们把整体概率这回事抛在脑后。
面对一些难题,“认知吝啬鬼会”经常诱导我们的大脑,用回忆起来毫不费力的鲜活记忆或者最突出的属性,替代那些需要费力获取的事实。
(3)让你易受别人的影响
《思考,快与慢》一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曾领导做过一个行为实验。他的研究团队让被试者先看一个数字转盘,当指示器停留在任意一个数字上时(通过故意操作使这个数字是65),然后询问被试者: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占的百分比是高于还是低于这个数字?
在回答完上述第一个问题之后,研究人员让被试者接着回答第二问题:估计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在的百分比是多少?另一组被试者采用同样的实验程序,唯一不同的是指示器停留的数字是10。
研究结果发现,出现在转盘上的数字严重影响了被试者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第一组被试者(45%)对第二个问题的估值远远高于第二组(25%)。这就是“认知吝啬鬼”惯用的“锚定”影响术。
平日,我们习惯顺着别人给定的参照值或思路框架做出选择,好比别人给你预先搭建一个阶梯,你图方便顺着该阶梯爬到别人希望你去的地方。你这样做,虽然省时省力,但容易受别人操纵,做出损己行为。
3. 少受“认知吝啬鬼”迫害的方法
“认知吝啬鬼”是我们直觉行事的幕后操手,它为我们节省脑力的同时,也让我们陷入非理性的泥潭。平衡好直觉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少受“认知吝啬鬼”的迫害,这是我们走向成熟的必修课。得到APP“李翔知识内参”介绍一篇《华尔街日报》文章,为我们提供平衡直觉和理智的6条法则,值得与你分享:
第一,复杂而无关生死的决定,可以跟着感觉走。复杂而无关生死的决定,比如买什么车、搬家搬到哪里、找什么样工作等,你不一定要知晓全部信息后再做出决定,可以凭着兴趣或爱好直接行事而不会影响生存质量。
第二,凡重大人生决定,先列出利弊,再放一放。诸如结婚等重大人生决定,最好结合潜意识和有意识两种思考,先列出选项的利弊,某些情况下列出利弊就已经能让你得出答案。如果还不够,那就在列出利弊之后,做些能分散有意识思考的事情,比如爬山、慢跑、散步、下棋等等。
第三,对于代价很大的决定,即使时间紧迫,也要理性思考。例如,如果有人掉下铁轨,而你的直觉让你在列车驶近时跳下去救人,这或许值得你冒生命危险一试。但如果你只是掉了钱包,那么跳下去就大为不值。理性能辨别两种情况的不同之处,而直觉不能。
第四,注意自己做决定时的心境。强烈的情绪可能改变你的直觉,愤怒、压力、竞争甚至开心状态下直觉给出的答案都会不同于正常状态。因此要自问,这个时候是否应该听从直觉。
第五,多吃健康食物。当我们吃得太多或太快时,肠胃里的细菌数量和种类会大大减少,这会影响向大脑传递信号。所以,多吃可以增加益生菌的蔬菜和发酵食品,保证大脑正常运转。
第六,不再广求建议。问的人多了,大家的建议也会不一致,这时候你听从的可能是别人的直觉,而不是自己的直觉。同时,寻求他人建议会让你觉得自己有义务采纳这些建议。所以在寻求建议的过程中,也需要时不时停下来静一静,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最后,总结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凡人,经常不分场合地受自己“认知吝啬鬼”的迫害;高人,常常有意识地利用他人“认知吝啬鬼”帮助自己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