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內功心法之溪山琴况

一曰和

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徳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和之始,先以正调品弦、循徽叶声,辨之在指,审之在聴,此所谓以和感,以和应也。和也者,其众音之窽(kuan)会,而优柔平中之橐龠(tuoyue)乎?

理解:琴的来源,传说是伏羲所斫,其心与天地自然相通,为了自我陶冶情操,并进而调治天下人,所以创造了琴。琴中最主要的就是“和”。“和”最开始用正调调弦,根据徽位的声音,调和各弦的声音,(徽位采取均分的办法而得到,所以各弦的声音,也是相对弦长上是与徽位取得的音的有效震动弦长是一致的。)用手指分辨位置,按准确,而后听,相应和的声音,也即和的意思。简单来讲,就是用一弦至七弦任意一弦为宫音,再根据该弦的切分得到的音高,即按在徽位上的音高,去调每根弦,得到散和之效果。所以每个声音都是感应于心和手的相应,和应当为各个声音的关键点,没有和就没有音乐。

图片发自App

论和,以散和为上,按和为次。散和者,不按而调,右指控弦,迭为宾主,刚柔相剂,损益相加,是谓至和。按和者,左按右抚,以九应律,以十应吕,而音乃和于徽矣。设按有不齐,徽有不准,得和之似,而非真和,必以泛音辨之。如泛尚未和,则又用按复调。一按一泛,互相参究,而弦始有真和。

理解:讲和的过程,就是以散音相和为最主要的,按音可能因为徽位不准确,而出现音高的差距,这只需要稍微挪动位置。按和,泛和也至关重要,假设其中不和,便不是纯律制作,不符合古琴律学原理。十二平均律调散音,会出现泛音不相和的问题,五度相生律泛音校对,会有十二徽,十三徽的音不准确,故而应当三和而得真和,以九徽校对于律,以十徽校对于吕。律吕乃是阳阴,相生相克,三分损一而得。故而用按音,泛音都调和,才是真的和了。

图片发自App

吾復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

理解:除了对以上散,按,泛的要求外,还需要对手指有要求,以上不过是琴和,而演奏必要用手,手不和而曲不美,故而弦需与指合,才能拨奏好的音色,指要与音合,才能够把控情绪,音要与意合,才能够表达曲意,方能算是真的在演奏中达到和的目的。

夫弦有性,欲顺而忌逆,欲实而忌虚。若绰者注之,上者下之,则不顺;按未重,动未坚,则不实。故指下过弦,慎勿松起;弦上递指,尤欲无迹。往来动宕,恰如胶漆,则弦与指和矣。

理解:弦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必须按照真确的方式去演奏,他不是没有规矩的,就好似万物的平衡,一阴一阳,一下一上都是相互应和的,没有多余的东西,也不要搞错了方向,加之于个人喜好,左右来回,自由放荡,一定都是有拘束的,吟猱绰注都是有严格规范,过弦的时候切记不可因为疼痛而松开,不可断断续续,来回动宕应如胶似漆,连续有力,方能称之为指与音合。基本审美,不会像朋友所说:之前看一个电视节目,弹古琴的,我一直以为他在调音,没想到已经结束了。

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数以定位。若混而不明,和于何出?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肯,音理甚微。若紊而无序,和又何生?究心于此者,细辨其吟猱以叶之,绰注以适之,轻重缓急以节之。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情,则指与音和矣。

理解:音是有旋律的,旋律的基础是音准,不可因为在徽位之间的分数,不去认真的对待,大概而为,那就失去音准了,这样混而不明,和音在哪里?每首曲子以呼吸为气,以琴音为候,抑扬顿挫,才能真的弹出韵味。而气与候互相影响,你的呼吸是情绪的变化,会影响你的拨奏,琴反馈回来的声音,余音,也会影响您的拨奏。如果只是一曲弹奏下来,不顾及情绪变化,那又怎么说和呢?所以轻重急徐,抑扬顿挫,才能使得指与音合。

音従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如右之抚也弦,欲重而不虐,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弛;左之按弦也,若吟若猱,圆而无碍(吟猱欲恰好,而中无阻滞),以绰以注,定而可伸(言绰注甫定,而或再引伸)。紆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

理解:意识一定要走在音乐的前面,你才能操控琴曲。而这一切都要取决于你的手上功夫,所以基本功很重要,你知道每一个情绪的表达需要用到的音响效果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所以必须先练好基本功,右手在抚琴时,应该演奏饱满有力的音色时,不是靠敲击虐待琴而得到,轻盈跳动的音,不是松懈如蚊叫般的无力,急速的拨奏有条不紊,缓慢的拨奏不拖延时间。左手吟猱绰注得当,使得曲子迂回曲折,生动有力,延绵不绝,如水流畅,使得春夏秋冬的情绪,自由把控。才能说音得与意合。

图片发自App

要之,神闲气静,蔼然醉心,太和鼓鬯(chang),心手自知,未可一二而为言也。太音希声,古道难复,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

理解:古音难以复原,我们唯有认真的去研习古时的人文,性情,律制,度量衡,才能更好的复原曲子的样子,而不能单纯的停留在技法上,那你是在炫技,不是在弹琴,这样时间越长,越容易失传。

琴学秘籍,仅仅是个人理解,多有不到之处,望请包涵。而今觉得略有失传的感觉,故而借此以弘,但求有缘人,相聚共话琴。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琴內功心法之溪山琴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