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三年前,我在浦东图书馆看书,一楼的展厅里贴着傅雷的简介,还有一块立碑在展厅中央,立碑上刻着一句话,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那个时候只是不懂,何为赤子,何为创造。

书于我一直像朋友一样,而我对于朋友一直是如温酒一般,渐次升温。不过这样说只是为了给自己的懒惰找一个理由,这次的傅雷家书在书架上躺了一个多月,期间数次觉得他在召唤我,文字化作魅影织成一张网要把我网到傅雷给孩子无尽的絮语之中。

翻开书,果不其然,那一行行的文字倾泻而下,原来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有一个父亲与儿子以书信的方式演绎着父爱,母爱,交流着艺术,也在秉持信仰。

我从小就是个懒散的人,小学时候的周末作业往往需要到周末晚上20:00才能姗姗来迟得完成,提笔一个字没写呢,跑到院子里逗一回猫,或者跑到厨房里翻出一颗鸡蛋。而我爸爸,不知是什么想法,从来不打不骂,只是慢悠悠跟在我屁股后面说我是不是又在小猫钓鱼。所以这懒散的毛病一直没改,但是好在学习也没太差。不过反观傅雷对于儿子的教育就要严格得多,迫于形势,那时的上海是日占区,傅家的两个儿子都在家接受教育,用的是傅雷自己编的课本,对于孩子教育可以说非常严格。在傅聪即将赴波兰参加比赛之际,在信中说到:没吃足苦头绝不能有好成绩。我显然是没吃足苦头的人。也自然是没有好成绩的人。

另一个在读书中逐渐清晰显现的想法是,人怎样可以称为完满 或者作为父母应该抱着怎样的心态来培养人。我记得小时候读朱自清的散文说到,朱自清和朋友也讨论这个问题,有的朋友主张必须读到大学,有的则主张只要做于社会有益的人即可,如果愿意做工人,那么也无妨。朱自清那时做了五个孩子的父亲,但是还不到30岁,自然是迷迷茫茫。在这个问题上,傅雷则简单清楚得多,或者说比较强硬。朱自清以隽永著称,而傅雷则是“硬米粒”,在做人问题上,傅雷似乎是一根尺子量人。具体说来:人必须得优秀,人有哪方面天赋就往哪方面优秀 。傅雷是浸透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人,我们的文化对于人自来有一套约束,若上了这个道,那么就意味着付出一生,这个道包括了要在艺术上无尽的追求,在道德上不尽的打磨,至死方止。所以傅雷的人生原则是:艺术第一,真理第一,个人的感情却要排在第二。并且若要走艺术的道路,则必须一往无前,绝不可高不成低不就。用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则是严苛到自己回想起来都不免觉得对孩子不近人情。不过从两个孩子的培养教育来看,她是成功的,那条路也是正确的。我在书中模模糊糊看到傅雷对于人的要求:不尽得充实内心世界,不尽得去感受艺术,不尽得提高对于艺术的领悟。这样热诚又富有活力的内心可不就是:赤子之心吗?

再一个对于傅雷的理解在于对生活的掌控上面,即回到生活的层面上,则为人处世之道,合乎礼仪之道。

人要成材,尤其是培养出大艺术家,我倾佩傅雷夫妇的决心和勇气以及慧眼。能够发现自己孩子的天赋,并且给予严格的引领。我在小的时候放学时候,常常听到家长们交谈:“我们也不指望他/她能成为什么家”这是可悲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傅雷家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