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件事唠叨,是不接纳吗? ——从家庭大背景来看接纳

昨天下午,老公和我买了两捆蒜苗,准备回家炒菜。老公照常像往常一样拎着菜晃晃悠悠的,走着走着,一个路人从背后追上来说:“靓女你的菜掉地了!在大门口那里。”我们这才发现一捆蒜苗不见了,连连感谢路人,又走回300米远的大门口。

捡回失而复得的蒜苗,我“照常像往常一样”开始唠叨:“你看你又是这样晃晃悠悠走路,菜又丢了,之前摔了西瓜,还有几次菜也不见了,回到家发现没有,还得回去买。”我唠叨时,一般的逻辑是,你这次做错了,你之前也做错了,一直不改正,会有严重的后果。

老公听了唠叨,“照常像往常一样”嬉皮笑脸的,马上岔开了话题,说:“这个蒜苗,你怎么不好好待着,那个给我装菜的人也是,也不折一下。”顺手把蒜苗一折,放回口袋。

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又走了300米,开始了其他话题。


我回顾这件小事,思考这其中的唠叨,我们你一句我一句的唠叨,是不接纳彼此的行为吗?

这里面有三个“照常像往常一样”,因为这件事出现了太多次,每次都是一个套路发展。每次我是那个先唠叨的,貌似不能接纳老公这个行为,用萨提亚的生存姿态来看,甚至可以说是指责型模式。老公也一样会找一个话茬避开我的唠叨,貌似也不能接纳我的唠叨,用萨提亚的生存姿态来看,甚至可以说是打岔型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确实是不接纳彼此的行为的。


但是从家庭大背景来看,我们都暂时性的接纳了彼此的行为。

首先,指责型和打岔型的人,是可以生活在一起的,虽然总有人承担了一些不愉快,但是是平衡的,不是针尖对麦芒的。

其次,我们“照常像往常一样”生活下去,说明这个问题并不会打破家庭的平衡,我的唠叨可能是一个情绪的出口,唠叨完了,事情也就过去了;老公打个岔,把责任推到“蒜苗”或者别人头上,事情也就过去了。没有谁拽着这个事情不放,大吵一架。我想,也算一种较低层次的接纳吧。

再次,从家庭大背景,延伸来看这件事。或许有一天,我们仍然是“照常像往常一样”,你说一句我说一句,日子过下去;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因此大吵一架,平衡被打破;或许有一天,我也再不唠叨了,因为发现身边这个男人不可能改变了,提高了容忍阈值;或许有一天,晃晃悠悠的男人因为一些重要的人或事,在某个契机改变了。这一切都是可能的。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暂时的接纳应该被关注,因为这其中潜藏着巨大的爱的力量,或者是平衡相处模式。一件从微观角度看起来“不接纳”的小事,从家庭大背景来看,却是“接纳”,还可以是“爱”与“平衡”。


今天是七夕,祝天下的夫妻都能在这样的平衡中,成就美好的家庭!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一件事唠叨,是不接纳吗? ——从家庭大背景来看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