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孔圣人与韩大文豪的话,道出了思考的重要性。可是,我发现自己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偏偏就缺少了思考。
记得我刚刚加入书友共读时,大家同读一本书,写出来的读书笔记,水平大相径庭。优秀的读书笔记,可以直接上稿;差的读书笔记只能算是抄书了事。我就属于后者。
虽然我每天早早就爬起来阅读,还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抄了下来,还凑成了一篇自认为不错的读书笔记。而书友们告诉我,我的读书笔记,只是抄书,缺乏了自己的思考,这样写读书笔记,是无法快速提高写作能力的。
看来,有了积极主动的输入,还得有较强的思考能力才行。
在粥左罗的《学会写作》一书中,作者认为,思考能力,是写作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思考能力决定人的认知水平,认知水平决定人的判断力,判断力决定选择力,选择力决定你的命运。所以,思考质量高的人会拥有更好的人生。
怎样训练我们的思考能力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3点建议。
1.习惯性追问事物的本质
小时候,父母总是对我说:”好好读书,跳出农门,就不用像我们一样,一辈子劳累不堪。”
其实,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劳神伤脑,更让人感到累。就像罗素说的:“有些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
粥左罗认为,面对万事万物,我们要有一颗好奇心,要去追问事物的本质。比如阅读《学会写作》这本书,可以先问问自己"我要从这本书得到什么?"“写作能力的本质是什么?”
又比如,网络上流行的”搬砖”一词,你不去思考一下,还真认为是去建筑工地搬砖头呢。
2.习惯性建立知识的链接
当学到一个新知识时,要思考这个知识点,可以用哪些已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又可以去解释哪些知识,这个知识又跟哪些知识相似。
比如,我在阅读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时,读到书中介绍的“呼吸式“阅读法,就跟我之前学到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有相似之处,我就把这种两读书方法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可以怎样利用起来。
呼吸式阅读法:就是把读书的输入和写笔记的输出比作呼吸,如果一直不间断地吸气(输入),一味地把知识塞进大脑,而没有用笔记加以辅助记忆进行“呼出”(输出)的话,人就会疲倦,也会感到痛苦,即使把书读完,也记不住内容。
葱鲔火锅式阅读法:
是指把读书笔记分为两部分:①书中知识点或作者的观点,用符号”O”表示,标在句首;②对摘抄的知识点或观点进行简单的评价,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用“*”标示在句首。
我把两种阅读方法联系起来,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3.习惯性应用所学的知识
学过的知识,只有应用起来,才是属于自己的。应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提高思考力的过程。
在阅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我知道了阅读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学习了每个阅读层次的阅读方法后,我就尽量把学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阅读中,阅读效果更好了。
比如,阅读《思考,快与慢》这本四十多万字的大书,书中的概念多、案例多,如果按我以前从头读到尾的习惯,估计一个月都读不完。
我按照检视阅读的方法,先浏览书的封面、封底,了解书与作者的影响力;接着看看书的扉页,了解书的主要内容或者作者简介;然后再看看目录,了解书的结构,勾出自己感兴趣的标题;最后读读序言,大致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本书的作用。
检视阅读之后,我就认真阅读我在目录中勾出的内容,并运用自己学过的读书笔记的方法写好笔记。只用了一周的时间,我就把这本超级难啃的《思考,快与慢》给啃完了,还写下了7篇千字以上有自己思考内容的读书感悟呢。
看来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是很有道理的,我要想快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除了每天坚持大量的输入,还得加强训练自己的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