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意义感的时候,我们在谈“目的”

除了归属感,目的(purpose)也会带来意义感。上学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工作为了经济的目的,这些是意义感的支柱。没有了“目的”,甚至都不会有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问题在于,具体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目的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进入一个公司,你实现个人价值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是提供一个服务,不是吗?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也是在提供服务,不是吗?按照Emily Esfahani Smith对意义感的研究,“意义”诞生在这个服务关系的互动过程中,服务维系着互动,互动又带来服务。想象一下,有没有一个产品可以没有用户?有没有一个服务是没有对象的?

 

凭借个人的实力和优势,为他人提供服务,这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目的”,它很响亮地回答了人生的一个基本问题,“why?”-为什么我们工作?我知道这个点容易显得高大上,就有鸡汤和成功术的嫌疑,但是真的把人的社会意义分解开来看,你会发现这个目的是现实的。

 

我们的直觉是,活着就是为了赚钱,为了享受,为了我自己,但你紧接着就发现几个点绕不开:

 

1- “赚钱”本身就是附带着一个行为,为了得到金钱,你提供了某种服务或产品

2- “享受”本身也附带着一个行为,别人为你提供了某种服务或产品,供你享受

3- “为了自己”,现代社会的主要设计就是让人人都为自己活着,却也可以自然地提供服务或产品给他人

 

你可以选择自觉地“凭借个人的实力和优势,为他人提供服务”,主动地按照这个目的生活,也可以不自觉按照这个目的生活,除非你像梭罗一样隐居,最终你无法站在这个主流的目的的对立面。

 

我试过把专业工作和生活目的完全隔离开的做法,比如我在做专业工作时不去意义,只管报酬。我活的也不错。时间一长,就有些不对头的地方,似乎要寻找生活的重心。现实是,要么我接受本职工作的意义所在,不管是公司赋予的,还是我自己赋予的,要么我需要找到一个替代的东西,也许是另外一种和他人连接的方式,比如写作,这也是服务他人,它也代表着一种意义。

 

在日常工作中,作为社畜找到意义是场“大戏”,有时候需要公司和团队集体去营造气氛。这个气氛常常归结为一句话-“我们为了一个比我们自身更大的目标而奋斗”,如果“大戏”的气氛不够,自己“入戏”也就不会太深。这个也许就是一般企业文化做不到位的地方吧。

 

而通过本职工作养家糊口,再通过另外一个事业实现意义,这个就接近于“斜杠青年”了,这个现象涌现的社会基础就是人总需要意义感,不在这里找,就在那里找。

 

所以你看,你其实需要一个至少两层的架构,底层是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它建立安全感,服务他人,但不是以你期望的方式,而架构的上层实现个人的意义,也是连接他人服务社会,但更有“意义”。如果这两层可以统一在一个工作中,这个就完美了,如果不能,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Emily Esfahani Smith在“目的”的意义感中,还提到另一个更有鸡汤“嫌疑”的点,给予(give)会到来意义感。她讲的是一种经验的总结,不管信不信,数据研究揭示了,在各种关系中,给予的心态会带来意义感,而不是“获得”。这一点我认同,后文再展开说。

 

“目的“来有意义感,几乎不言而喻,你要做的就是明确这个“目的”,从而收获意义。但要小心的是,不要用力过猛了。过度用力的结果可能会让人或者达不到目的,或者为了工作的目的,忽视了意义感的其他的支柱,比如上次说到的“归属感”。在工作中寻求“意义”用力过猛的人,可一点也不比漫无目的生活的人少呢。

----------------------------

12月15日 于平行宇宙A19

你可以点击作者名字访问其他平行宇宙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们谈论意义感的时候,我们在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