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生活充满焦虑,或许可以了解一下「存在主义」

有段时间一度非常焦虑,很多时候焦虑来自于同侪压力。正因为想要与他人作比较,看到别人看似完美的人生进度,自己也想达成那样的目标。但是停下来想一想,别人的目标真的与自己的理想一致吗?

人生不过百年,说到底我们不过是群居动物,遵从规则、融入大众,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所以这一切又是否具有意义,以及人生是否需要意义。

人活着好像从来不会死,人死了却像从来没活过。

这篇书单推荐了一些关于存在主义的小说或者哲思,也许可以帮助你缓解焦虑,看清生活的真相,在与贫瘠的物质世界抗争的同时,也要保持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热爱。

人都是要死的

歌德曾经说过:「我的能力范围就是时间。」历史上伟大的人们也终究局限在有限的生命里。但波伏娃在《人都是要死》的这本书里,却虚构了一个永生的主角。

在开篇的楔子里,是一个顾影自怜的女人雷吉娜,她也许是现代人类精神世界的缩影,人们极度自恋,仿佛自己活在世界的中心,不再关心他人的情感。

「我为什么生来如此呢?」雷吉娜想,「当这些人在生活,当这些人在我身边恋爱并幸福着,我觉得他们是在杀害我。」

在自己缤纷的生活当中,雷吉娜依然郁郁寡欢,但她发现了一个比自己还要悲伤的人物,那个人不论日夜都停留在同一个地方,甚至下雨也不躲避。雷吉娜接近了这个怪人福卡斯,他说自己因为永生而悲伤,但也因此刻的爱恋而倍感焕发。雷吉娜想要抓住短暂的人生,希望有永生的福卡斯永远爱恋她。

雷吉娜苦恼地望他一眼。她爱他,因为他不会死;福斯卡爱她,是希望恢复做一个会死的人。「我们永远成不了一对。」

故事的主体是博学多识的波伏娃用这样一个虚构的永生人物福卡斯,在近千年的欧洲史之间穿梭,福卡斯身为贵族主导或者经历了历史的重大节点,意识到人生虽然短暂,但因为人类的传承也完成了很多闪光时刻。

人终究是要死的,也许到了最后成为一个能拥有爱情的凡人就好,也许人生也不会都是徒劳。意识到死亡可能是在增加自己的惶恐,但也可以作为一种提醒。

西西弗神话

《西西弗神话》是加缪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一本著作,借以「西西弗神话」的喻体说明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

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西西弗每日推石头上山,而后石头滚落在山底,重复如此。但西西弗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虽然西西弗的生活是一种惩罚,但他依然可以在这样的生活中去感受自然,从中汲取丰厚的生命能量。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形而上的反抗。

又及,书中提到没有意义的人生反而能够生活得很好。其实我一直都不太能理解怎么会有人无法感知到荒诞,世界观仅仅是今天人类的某种偏好,不论人怎么去思考都是基于某种被影响的偏好设定下,所以可以说反抗也是一种荒诞。但是反抗、意识到自己在反抗,也许能让自己感到荒诞自由,要是能有西西弗这样的激情,越发清醒,越发去感悟荒诞,也许生活就算可以的了。

加缪在这本书中强调了「荒诞」,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荒诞感知」、「荒诞激情」、「荒诞疾病」等等。假设人在意识到生活的荒诞之处之后,就成为了一个「荒诞人」。 他甚至进一步强调,意识到生活无意义而想自杀,因为人生不值得过,并非什么真知灼见,而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荒诞作为哲学术语源于古代某个基督徒的一段拉丁语怪论,大意是:上帝的儿子死了,绝对可信,因为这是荒诞的;他被埋葬之后又复活了,绝对确实,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但正因为人生不值得过,人才应该与这种清醒意识之中的荒诞去抗争,更要活得长寿,去感知这个荒诞世界、体验它。 虽然对这个世界继续感知,却不要对这个世界抱有希望。感觉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感觉越多越好,这就是生活,生活得越充实越好。清醒占上风的地方,价值等级就没有用了。

局外人

在《局外人》里,我非常喜欢男主人公默尔索这个人物形象。他在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很忙碌,却不同于当代人的忙碌,他不追逐任何世俗的目标,所有社会的规章制度。他忙着去感受整个世界的节奏与脉动,感受夏天里燃烧的热气,太阳晒得血直往头上涌动,全世界的声响与躁动

所有这一切,太阳、皮革味、马粪味、油漆味、焚香味,一夜没有睡觉的疲倦,使得我头昏眼花。

他就像是自然本身,他不参与这个世界,只是理性观察,从不把自己的感情附着于任何人事物上,过去的事情从不操心,只着眼于现在与未来。

他是出世的,被动的,他做出的任何选择只是因为没有必要去做另一个选择。甚至我要说,他是热爱生活的,他只是不愿意浪费时间,浪费情感在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身上。

生命里所有琐碎的末枝细节,他都在认真地去感受,所有能用感官去体验的东西,他都感受到了,并且都成为记忆中浓重的一笔。他只是世俗生活的局外人而已,他只是跟别人不一样,他只是更能清醒地活着罢了。

另外,很喜欢这部书里关于玛丽的描写,所有玛丽出现的场景,她呼吸节奏的起伏,她一直不停的笑,她细微的动作试探,都让人感觉很美好,很内敛地表现出了浪漫与美好, 没有说破他们之间的感情却又让人感觉说得清楚明白。

我的阴阳两界

王小波的写作风格就是思想灵媒式,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在他的多部小说作品中,总会有一个主人公叫做王二。 王二是一个一米九的大高个子,还是个胖子。很多时候王二还同时拥有一个作家的身份,或者是教师。

在《我的阴阳两界》中也有那么一个王二,他的人生轨迹存在着阴阳两界,或者说是a point of no return,属于王二的不归点。

人类的历史分做阴阳两个时期,阴时期的人类散居在世界各地,过着吃了就睡,睡足了再吃,浑浑噩噩的生活。后来人类又到一些河谷平原聚群居住,有了文明,一切烦恼就由此而起。

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前,他被所有人放弃,孤僻地住在地下室里面,而理由却是很可笑的,王二那方面不行。这让王二在人们的眼中不仅仅是一个离群索居的怪人,更是一个人们可以在各方面容忍他的可怜人。

虽然传闻说王二有疾病,但王二的离群索居却是自己选择的。慢慢的,在「我们」与「他们」之间,王二选择了融入人群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人活在世界上就像一海绵,生活在海底。海底还漂荡着各种各样的事件,遇上了就被吸附到海绵里,因此我会记得各种事情。时隔二十年,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我干了哪些事。但是我再也想不起来自己为什么要干那些事。大概这就叫手贱。

从头到尾都是同样的一个人,人们决定接纳他还是排斥他,只在阴阳之间。选择做一个离群索居的怪人,还是做一个天天开会做班似乎很有价值的人。 正如王二所说,如果学问只有自己懂无人认同就不能传播出去,但如果有人认同就不能称之为自己的学问。

审判

《审判》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银行家k,他在银行中的地位已经与副行长平起平坐了。

但k在某天起床时突然遭到逮捕,这让他不明就里。这部小说的开篇感觉跟《变形记》也很像,主角某天突然遭遇某种自己从未料想到的变故,而且完全找不到线索,但就这样习惯下去。

真正阻碍K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何种指控,甚至不知道这指控会带来什么后果。他不得不回首这一生,忆起每一个细小的举动和事件,然后全面审视、重新思量,想想都令人意懒心灰。

看这本书一直想着应该有什么高潮情节,至少有一个庭审与辩护的情节之类的,但没想到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甚至初审就那么奇奇怪怪地结束了,还有接近尾声出现的监狱牧师。

但这一切都会让你觉得非常真实,真实到怀疑卡夫卡是不是需要有这方面的往来,不然那种进入场所的窒息之感,急切地等待审判进程与结果的心情,以及对整个结构的了解之深。

尤其是监狱牧师讲的乡下人与守门人的故事,令人振聋发聩。其实k就是那个一直嚷嚷着要进门的乡下人。 因为他的名誉等等受到了影响,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人人都在传言他的事情,甚至无法安心工作安心生活。最可悲的是成为那个商人,匍匐在律师的床边只为听到今天法官的心情好了一些这样的言语。

你可以不要进门,你是自由的,但同时你也无法生活,你是自由的吗?不能说你没有努力,但你还不如头脑简单的戴着镀金纽扣的人呢。

存在的意义

几年前的奇葩说里面,我非常喜欢刘可乐进场时的那段话,她自述有双相情感障碍,找过很多心理医生,同时也很想去想明白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直到有一天,有人问她: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乍听起来是很绕,但是一瞬间就解开了所有问题,是啊,当我们自以为脱离了庸俗,去思考哲学的终极问题时,想要去找到人生意义的答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当我们自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也许人人都在忙碌的间隙里晃过这样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不仅仅不特殊,甚至还是一个个重复的人类个体。

以前我很喜欢毕淑敏给出的答案「人生的意义是需要你去赋予的」,但现在我更喜欢加缪所言没有意义的人生反而可以更好过活,「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浪漫派巴罗克风格的一位艺术家,曾经有过高论:「一切精神生活的目的就是成为上帝。」愿我们成为自己生活里的上帝。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你对生活充满焦虑,或许可以了解一下「存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