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罗
“端午早饮蒲艾酒,餐角黍,午后看竞渡,舟楫横江,鼓乐喧天。”明万历《新会县志》这样描述五邑当时端午的习俗。
蒲艾,就是菖蒲与艾草。菖蒲,生在池沼中,高可以接近两米,夏天开黄色的花。它的根茎可食,叶子又长又尖,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古人认为可以遏退鬼怪,但平日却是被人用来编席、制扇的。
艾草,自古以来就被用来灸疾治病。在端午节是悬蒲艾于门,饮雄黄酒,便是借以避邪之意。连《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也道:“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
现在,本地端午已经没有喝蒲艾酒的习惯了,但粽子仍是端午必备的食品。每逢五月初一、初五,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以用来祀神拜祖的习惯。
“粽”,最早文字记载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这的确是最贴切的解释。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
粽子的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和浙江嘉兴的粽子做为代表。粽子的味道非咸则甜。
广府地区的粽子分有咸肉粽、碱水粽、裹蒸粽三类。五邑地区的粽子遵从广府习惯,以咸肉粽和碱水粽为主。
咸肉粽基本以糯米、猪肉、绿豆、五香粉等为原料,本地与别处有区别的地方是馅料里面会加上红蓝叶。
红蓝这种植物,会开蓝紫色的花,像展翅的小粉蝶。在五邑很多家庭都有种植,平日也没见有别的用处,似乎专为五月粽子而来。五邑人认为包粽子的糥米性燥热,红蓝叶有散血作用,加些在粽子里,可以作中和一下。但我怀疑加红蓝只是因为加了之后的粽子,熟了之后的馅儿就会染上非常好看的石榴红色的缘故。
碱水粽是以碱水泡浸糯米而成,相传在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泡后的糯米略黄,沥干水后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大概就是广东碱水粽的前身。
现在碱水粽中有加豆沙馅的,做熟后便自带香甜。但也有不加馅料,只在糯米中放一小根苏木,熟后米粽中心便呈黄红色,说是有活血行气、调经止痛的功效。加苏木,我疑心也是为了好看的缘故。在食用时会加上白糖或烧上糖浆。最爱沾上白砂糖吃,那口感是糯米爽滑,加上满口白糖颗粒在口中融化的质感,味道别具一格。
裹蒸粽,则是肇庆特产,是用本地特有的柊叶、水草包裹,形状呈埃及金字塔形,每只重约一斤。用料主要以糯米、脱衣绿豆、猪肉为主,得要用柴猛火煮上7到8小时才能熟透。
裹蒸粽其最大的特点是裹粽的柊叶,煮熟后会留下一股清香,在街上,买粽只需闻香而至,而味道则入口松化、爽滑、甘香,可是这么大的一只,得好几个人分吃,才能吃得完。
现在咸肉粽的配料,除沿用旧例,各地也多有创新,有加栗子、咸蛋黄、瑶柱、香菇等配料的。也有以糯米改用西米,再加以豆沙作馅料,这样便一改糯米的粘滞腻口,让粽子的味道变得清爽香甜。多种多样的新口味粽子让粽子的味道更加丰富。
由于地区饮食习惯不同,以致从材料到粽叶,各地的也不一样,但“裹”的形状,虽然有许多裹法,但还是以角形为最多,大概是因为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所以把粽子做成角形,以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如今,尽管平日大街小巷随意便能买到粽子食用,但在端午节,对大众尚能坚守传统,保留传承下这份习俗,殊觉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