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子一起过“五一”

      今年五一小长假,恰逢我在京工作,于是拜托朋友带儿子从洛阳到北京来与我相聚。

      从洛阳市到北京大约800多公里,有了高铁之后,路程缩短为4个小时,可以说方便又快捷。5月1日早上9点,儿子和朋友从洛阳出发,因为线路故障,原定中午1点到达,竟晚点了4个多小时,直到下午5:30左右才到达。

      儿子在北京呆了两天半时间,去了趟北海公园、香山、军事博物馆,其余时间都跟我窝在宾馆看电视打游戏。5月2号下午4点才去北海公园,刚进去就嚷着要出来,直呼“没意思”;5月3日上午他随我去香山参加主题党日活动,参观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香山的故居——双清别墅,算是爱国教育从娃娃抓起。本想趁着春暖花开爬爬香山、逛逛植物园,可儿子说饿了、腿疼、没力气、我没有给他带火腿肠方便面——总之,不到1个小时就嚷着要回去,我也只好随了他的意;5月4日上午,好不容易排队进了军事博物馆,逛了两个展厅就喊渴了,我给他带了矿泉水不喝,非要喝可乐,于是他开始到处跑着找自动售卖机,参观变成了“自动售卖机寻找记”。

执着于寻找自动售卖机的小孩

      儿子在北京期间吃了4桶泡面、1个汉堡、一盒炒米饭、一碗牛肉面、一次火锅、N根火腿肠,几乎没吃什么有营养的东西,他坚持认为“泡面才是他最爱的食物”。我该不该强迫他吃蔬菜呢?想到小时候被强迫吃蔬菜的巨大心理阴影,我坚决不做类似的事情。

      小时候大家家庭都不够富裕,如果没有足够的肉和我喜欢的食物,我宁愿饿着也不吃绿叶蔬菜和水果,所以小时候瘦得跟只麻杆一般,也没少因此和大人发生冲突。直到上大学之后,青菜也吃了一些,直到上班之后吃肉吃够了,反而膳食开始变得均衡。也许儿子将来长大之后就不挑食了呢,随他去吧。

      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够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生活,比如春天为什么不去爬山非要窝在屋子里打游戏?为什么到了博物馆不能专心参观?为什么不能不挑食好好吃饭?为什么非要热衷于“垃圾食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也多源自于此。为什么子女不能按照我们认为的“健康”方式生活,我们就会生气?为什么我“为你好”最后却变成了亲子冲突?亲子关系之间控制与干涉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呢?

        在香山儿子与我呕气,我要爬山逛植物园,他要回宾馆打游戏,我想了一下,究竟是我开心重要还是儿子开心重要呢?他大老远跑过来做了9个小时的高铁,只为了来北京看妈妈,我是不是应该让他开心一点?至于香山我可以以后再爬,植物园也可以以后再逛,但是不能毁了我和儿子难得的相聚。于是我决定顺从儿子的意思陪他下山回宾馆,路上儿子开心极了,我说“为娘现在迁就你,等我老了,你要迁就我陪我爬山逛园子。”儿子得意地趴在我腿上咯咯地笑个不停,一副“奸计得逞”的模样,看他开心的样子,我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儿子开心不比爬香山重要吗?中午给他泡了他最爱的“红烧牛肉面”加火腿肠,他答应陪我午睡,结果两人一起睡了整整一个下午,晚上开开心心打了一晚上游戏。

在北海公园照相的小孩

      之所以我们将所谓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子女,本质上是为了满足“我的孩子是健康的、积极的、阳光的”自豪感,如果我的孩子生活方式不健康、不积极、不阳光,那么影响到的是“我”的自信,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我多么没有面子!我是多么的失败啊!归根究底,是为了“自我满足”,而从头到尾都没有想过孩子是否开心?你所谓的“健康的、积极的、阳光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孩子想要的?你需要一个健康的、积极的、阳光的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你需要孩子的优秀来满足自己的自信心,你需要孩子的成功成长来否定自己失败的人生。所以,“为你好”的背后,大部分是源自父母的自私自利,是建立在父母自我欲望满足的基础上的。

      爱是无私的,爱的根本属性是“利他性”,正因为与利己相反,才愈发伟大和难得。因为平日坐办公室缺乏锻炼,爬山对我而言是健康和需要的,但换成儿子的角度来看,他每日的活动量很大,除了正常的课外活动,每周还有三次足球课、两次武术课,加上周末除了写作业就是在院子里疯玩,运动量是很大的,他需要的是“在屋子里打游戏”。

      关于打游戏这件事,大部分家长都持反对态度,伤眼睛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另一个因素就是担心孩子沉迷游戏,并默认为打游戏是件很不好的事情。你可以看电视、看电影、玩玩具,踢足球,但就是不能打游戏。这是对电子游戏极大的偏见。同样是娱乐活动,为什么就不能打游戏呢?踢足球、打篮球很容易受伤,为什么你们不反对呢?弹琴、绘画也会占用很多学习时间,为什么你们不反对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踢足球、打篮球、绘画、弹琴是有用的?看上去很高大上?搞的好将来可以赚钱?这就陷入了功利主义。

      在适度用眼和不沉迷的条件下,电子游戏只是一种普通的娱乐方式,沉迷有其外在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于沉迷游戏的“问题少年”,需要治疗的恰恰是家长,这里就不再深入进行论述。对于曾经貌似沉迷游戏的“不良少女”,我觉得对此有发言权——我的人生并没有因此而失败,也没有影响过我的人生主流任务,电子游戏仅仅是我的一项爱好和娱乐方式而已。

      但是,老母到底是对儿子是否会沉迷电子游戏忐忑不安。我对儿子说:“其实我并不反对你玩游戏,但是我很担心你会不会沉迷游戏。”儿子头也不抬地一边打游戏一边回答我:“不会啊,沉迷游戏会影响学习的。”我又接着问:“可是,我看你打的那么认真……”儿子解释说:“我就是平时玩不了,放假了想多玩一会儿。”于是,心下松了口气,其实每段工作结束之后,我也会抽一天的时间痛痛快快地打一天游戏,或者刷一天电视剧,偶尔的假期行为并不代表我就会沉迷于此,更不会代表会因为娱乐而影响工作。那么,我为什么不能相信儿子呢?

      在与儿子一起打游戏的过程中,我曾经问过他:“如果你真的很喜欢打游戏,有没有考虑过做职业电子竞技选手?像老帅、Cat那样。”儿子直接回答:“不要,我还要上大学。”其实,如果他真的想要成为电子竞技选手,我会像支持他踢球一样支持他。大学时期,有个同学是CS战队的队员,我曾经见过他一上午只练习一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要练习上万次才能在比赛中做到准确无误,电子竞技和体育竞技的本质精神是一样的。王者荣耀的电竞选手对于出兵时间、打怪时间都是按秒计算的,小兵和野怪的血量以及每一级别的伤害量计算精准,本来想如果他想成为职业选手,我就以此为缘由深入地引导一下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没想到他直接回复了我“不要,我还要上大学”这个答案。酝酿了许久的说辞竟然派不上用场。

      一直以来,我不断地跟儿子强调一个观点:我会支持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无论是上大学还是做电竞选手,无论主流还是非主流——只要你喜欢,你热爱,你快乐。人生的意义不过就是寻找幸福与快乐,功名权利都不是目的。如果有一天你获得世俗意思上的成功却感受不到幸福与快乐,那么我也会跟着难过。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爱被爱,而爱与被爱与是否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爱是一种能力,一种“利他性”,在学习与发展这种能力上,父母需要为子女做出榜样。

      亲子之间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感情呢?我想大概就是由己推人——我想要什么样的父母,自己就做什么样的父母;我需要一个让我想到就觉得很温暖,很快乐的母亲,想要无条件的理解、支持和信任——那么,我就做一个让儿子觉得温暖、快乐的人,始终理解他、支持他、相信他。

      5月4日中午,儿子离开我坐上前往高铁站的出租车之前,抱着我说:“等放了暑假,我第一天就飞往乌鲁木齐看你。”

      我想,这就足够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儿子一起过“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