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第一课程

听到这个学科的名字,我估计有些人就头大了,怎么感觉这么学术。其实不是。在发刊词里,我就打了一个比方,你可以把组织,想像为一个特殊的生物,就像动植物一样。

如果你仔细琢磨,任何生物整天操心的,无非是相同的三件事:

怎么观照到身体里,单个细胞的成长和新陈代谢;

怎么处理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关系,让它们好好合作;

怎么组成一个更好的整体,与外部环境互动;

道理是一样的,组织行为学就是在研究个体规律、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大结构对组织的影响。当然,组织的种类有很多,我们选择其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来探讨:商业组织。

你可能学过管理学,我就拿管理学作对比,串讲三个基本问题,它们对你顺利学习后面的课程非常重要。这三个问题是:

你站谁的立场?

你怎么研究这些问题?

你的基本主张,概括为一句话,是什么?

我们依次来看。

1.组织行为学的立场

管理学的立场肯定是站在企业这边。组织行为学呢?它是中立的么?今天的第一个要点,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一样,都是一门组织导向的学科,它把组织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什么组织行为学,口口声声说照顾个体与社会的影响因素,却仍然选择为企业考虑?其他人不重要么?当然不是。想准确理解组织导向这个词,我需要你跟我一起回顾学科的诞生过程。

20世纪初,产业革命刚开始没多久,大萧条就一个闷棍打了过来。什么牛奶倒进河里,这些你肯定知道。除了经济动荡,工人群体的心理也普遍出了问题。据说纽约旅馆的服务生,见到顾客都要问上一句:您是来休息的,还是来跳楼的?

怎么办?心理学家会去开诊所,经济学家建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但哈佛大学有位教授叫乔治·梅奥,他的思路和心理学家、经济学家都不一样。他认为,问题出在了微观个体与宏观社会的串联上,我们来看。

在大萧条爆发的五六十年前,工厂其实都是规模很小的组织,最多也就雇用百十来人。这些企业大多分散在乡村,很少能经营两代以上。这种企业的停业,不会引起社会问题,也不会引起个体问题。丢了工作,大不了回家种田;一个企业倒下了,竞争者马上会取而代之。所以那个时候,组织不重要。

但现在不同了。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已经建造了2至3个卫星城,年轻小伙子们已经从乡下搬到了城市,如果被解雇,他们无法再次成为庄稼汉,根本没有第二条路。而且,很多企业已经拥有了几万名员工,它们如果随便倒下,短期内根本不会有替代者。

在产业革命爆发后,商业组织实际上承担起了连接微观个体与宏观社会的作用。如果这是一条正在运转的传送带,那么以前,你可以绕开企业解决问题。但现在,企业是处在关键部位的大齿轮,它转不好,其他零件都转不好。所以梅奥提出,解决大萧条的根本方法,是向企业施以援手,教会它们如何经营。

梅奥认为,只有先满足企业的自身利益,再兼顾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而不是相反,才有可能达到三赢。企业的自身利益是什么?就是绩效。所以组织行为学最早诞生的目的,就是站在雇主的位置,帮助企业改善绩效。

大萧条已经过去小一百年了,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立场没有变。每个人都可以想一想,你所在的商业组织是不是在生活中占比越来越大。只有组织的绩效提高了,个人的收益才能提高,社会才有可能稳定。我接触过很多初创企业,刚拿到第一笔融资就忙着搞员工福利。你可以想一想,长远看,这对员工真的好么?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好,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既然和管理学的立场相同,那组织行为学有什么自己的特色呢?特色就是研究方法,我们来看。

在大萧条发生的时候,另一批学者也在关注企业,他们就是早期的管理学家。管理学家的研究方法是经验总结,他们会蹲点考察一个公司,然后把经验抽象概括为一个,或几个简洁的原理,以此来指导企业。

比如当时有个管理学家叫法约尔。他把雇主需要做的事情,总结为五个关键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十个字,非常简洁。后来德鲁克沿用了这种思路,完善了体系,开创了经验主义学派。

但梅奥选择了另一条路,他采取了一个在那时看来非常另类的方法:做实验。我们都做过物理、化学实验。但是对组织中的人进行实验,梅奥是第一位。

怎么做呢?1924年到1932年的八年间,梅奥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下面的霍桑工厂,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也就是著名的霍桑实验。比如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光线对生产效率有没有影响?按照常理推断,当然有。但梅奥说,不要设置前提假设,咱们去做做看。

梅奥挑选了两组绕线工人,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参照组。实验组的照明强度从24根蜡烛一直增加到76根,而参照组的照明度始终不变。最终他发现,和预想的完全不一样,明暗对生产率的影响微乎其微。

使用类似的方法,梅奥还开展了福利实验、疲劳实验等多个实验,得到了许多和经验完全不同的结论。

比如按照经验,多付钱,人就会努力工作。但实际情况是,班组中成立了一些小群体,为了维护小群体的利益,谁也不会干得太快。谁干太快,或者透露秘密,轻则遭到挖苦谩骂,重则遭到拳打脚踢,这就导致多给钱不起作用。所以梅奥提出,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才是制约生产效率的关键。

霍桑实验的几个结论,以现在的眼光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实验本身的意义却非常重大,它掀起了一场“从现场实验开始的管理革命”。

如果把大萧条以前的管理研究,看作一片混沌。那么霍桑实验标志着我们走上了两条正规道路,一条是经验主义的,一条是实证主义的。任何一个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分化出了这种二元的格局。心理学、经济学都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而走上实证主义轨道的就是组织行为学。可以说,它从诞生起,就与经验主义的管理学泾渭分明了。

那你会问,它有什么优势?

经验主义追求抽象、简洁、普世的结论,而实证主义追求复杂、多元、有条件限制的结论,它们没有优劣之分。但有一点很重要,实证主义不依靠管理学家虚无缥缈的个人悟性,它的方法和结论是可以被复制和验证的。

一时间,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组织行为学课。学者们从各个企业中拿到数据,提出模型,给结论。在发刊词中,我为你介绍了最新实验,有些结论我们使用大型计算机来求解,都要第二天才能拿到结果。

当我们把目光转回到大萧条以后的世界,你就会发现这门学科的价值。在短短几十年间,商业组织简直是呈几何级数在增长,形态、寿命、人数等等方面的差别越来越大。实证研究,比如霍桑实验,它的结论就可以直接做成手册,非常快速,这就保证了它能够跟上节奏,为企业一直提供服务。

我想,这是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最大差别,也是它对整个世界的贡献。

3.组织行为学的基本观点

这还没完。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还有一个前提假设的不同,也是我们开头提的第三个问题:基本观点。

前两年有一个管理学名词在国内特别火,叫“走动式管理”,说的是管理者不要坐在办公室里,要走到工作场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人就来问我怎么看,我说那要看情况。

比如实验发现,具有内控型人格的员工,也就是自我掌控感很高的人,他们不喜欢老板过问自己的工作,而是喜欢直接交出好结果。这种情况下,“走动式管理”就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实际上,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真理认知的不同。组织行为学不认为管理的真理是简洁的,相反,它应该是复杂的,甚至根本不存在。

那不就代表这门学科没有意义了么?不是的,它的意义在于,理论必须权衡考虑情境变化。这就好比我告诉你,a导致了b,但是我必须加一句,这是在c的限定条件下发生的。中国的老话讲“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组织行为学的基本观点,那就是:组织行为是权变的。

罗宾斯教授撰写的《组织行为学》,是我们这个学科里最权威著作。你知道么,这本书每三到五年就要重新编写一次。为什么?就是因为权变是这门学科的基本观点。也许在当代工厂里,灯光明暗就可以影响生产效率。

发刊词中我说到,这门课会为你带来学科的最前沿。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要这么设置了。在最近二十年,我们身边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还秉持老观点,你就无法洞察许多组织现象背后的道理。

划重点

1) 组织行为学以组织目标为导向;

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这也导致它和管理学是两个学派,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认同真理的不变性;

3)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观点是权变。

好,这就是组织行为学的第1讲。从下一讲开始,我们就会进入到具体的课程,我们下一讲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组织学第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