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有感

玛利亚·蒙台梭利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这是因为,一个成人,他的一切情绪、智能、习惯和道德,大多是由他童年时代的经历所决的。

所以看到眼前的小孩,我们要思考怎样引导他教育他,才能让他将来成为一个拥有美好品质的人。

阿德勒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我们不能单纯从孩子的一个行为来断定孩子的状况,要从人格的统一性来出发,每个个体都是由人格的统一性塑造的

人格的统一性,并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上的。它具有独特的方式和目标。

我们都知道,主观看法并不等同于客观事实,所以,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他对事物的看法来调节自己,当然,他有些看法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全面观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认知偏差,这些偏颇的认知会影响他后来的人生轨迹。

文中指出,儿童一开始入校,他是否能适应新环境,母亲是“第一责任人”。如果一开始,就仅仅以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发展,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对立统一的,优越感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形态走路。我们要引导孩子正确的追求卓越,而不是沉浸掉在自卑感里。

那些表现坏的孩子往往对优越感有着过于强烈的渴望,他希望能控制所有人及周边环境。

同样的还有那些表现懒惰、自闭、他们对外界的批评无动于衷,看似对优越感没有一点追求。

如果我们教育孩子的经验丰富,就会看出,这是孩子追求优越感的一种方式,尽管这显得极为荒唐。这样的孩子对正当途径获取成功不抱有任何希望,他们逃避能够使自己得到提高和改善的手段和机会。他们与其他人隔离起来,给人一种冷漠的印象。我们发现在冷漠的外表背后,往往是一颗颗异常敏感脆弱的心灵他们的冷漠只是为了规避伤害与痛苦。他们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这样外界的事情就无法触动甚至伤害他们了。

有的孩子在学校故意有各种坏行为,他们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他们在追求优越感的路上受到了许多在他们眼里看似无法逾越的挫折,而内心对优越感的渴望,又迫使他们选择了看似更容易吸引别人注意的优越感。

如果一个孩子多年来都是沿袭错误方向追逐目标和生活的,我们不能期望只通过一次谈话就将他们引入正途,教育者要有耐心,对待孩子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而应该鼓励他们,给予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

相比将孩子培养得野心勃勃,我们更应该培养孩子坚韧,勇敢和自信的品质,还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确保孩子努力追求的东西能给他带来的是健康和幸福。

如果教育者能判断孩子努力的极限在哪里,那么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将更容易取得进步。

许多教育者常会以惩罚、强迫性手段,试图唤醒成绩不好的孩子的雄心。但往往这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缺乏的是勇气,他们往往被这种方法搞得不知所措,变得更加愚笨。

在学校里,孩子的学习成绩总会被分为几个级别:要么优秀,要么糟糕,要么居于平均水平,这种格局往往不会发生很大变化。这种状态与其说反映了孩子智力发展水平,倒不如说反映了孩子心理态度的静止惯性。他表明孩子已经局限了自己,在经过若干挫折后,便不再抱乐观态度了。但有些孩子成绩也会出现一些波动。

这一事实很重要:它表明孩子的智力水平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学生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并将这一认知运用到具体的学习中去。

儿童的心理是非常奇妙的,无论我们接触到哪一方面,它都引人入胜,令人着迷。

我们要在这迷人的风景中,探寻孩子内心成长的秘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