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孔子所谈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所谈的人性本恶,我觉得都成立,所处所在的角度不同。
一个强势的人侵害一个弱势的人时,我们很容易将弱势的一方视为善良,中国人讲的善良总的来说是跷跷板,.以平衡来失去平衡,表面上看是保护弱势群体,但缺乏逻辑性,你不相信?我把这句话倒过来说,一个弱势的人侵害一个强势的人时……
你一定会说我不讲逻辑,弱势怎么可能侵害强势呢?这篇文章思考更深入的辩证,当弱势必然需要道德倾斜而不是法律的平衡,那么这个依靠道德的社会,则必然会发生道德上的绑架,是强与弱相互转化的社会,本质是丛林生态,而不是平衡公正的生态,这个转换虽然也可以为受众带来暂时性的增益,但这个转换的过程终于会给社会造成不道德的机会,道德从概念的指向成为了概念的工具,这就像谁掌握道德,谁就掌握了正确,谁就可以受益,甚至会导致正确的不正确,因此,一个依靠道德的社会一定有可能成为不道德的社会。
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爱国是最高的道德,是教科书式的标准甚至教育,这个逻辑我思考过,现代概念缺失过,我想提出不同的看法,守法或者守序为公民最高道德,我上文写过道德是指向而不是一种目的,爱人不是道德,爱人是美德,是信仰。是道德基础上衍生出的增益,同样爱国也应该属于道德衍生出的增益,是美德,是信仰,而不能替换道德这个指向的基础。
“我坚决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引于英国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伏尔泰的朋友们》)那么我继续说。
什么是美德呢?让人感到身心舒服的品质,品质不是道德,而是美德,比如我这个人很骄傲,很不谦虚,你非常不喜欢我,但我遵纪守法,并没有侵害你的权益,我当然不是不道德的,同样你没有违法犯罪,但你不谈爱人与爱国,你也不是一个不道德之人,这是现代公民基础逻辑,是认知。
只讲道德的社会,最终会概念混淆,逻辑不通,是是非非,缺失公正。
把美德当成道德,是违背人性,违背逻辑的。美德建立于道德之上,是道德的衍生,而道德的指向依赖于公正与守序,维持公正与守序的,是法律。当法律失去效力时,或者一个社会不再依赖法律维护平衡与指向,则这个社会必然会违背人性,违背逻辑,甚至违背人伦,背离现代文明,不文明最终的结果是丛林生态,是提供衍生人性之恶的可能或者土壤。
我为什么要说守法与守序为最高道德呢?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诗人,我的这番辩证是否有违背我的人生哲学?我认为并不违背,我们需要客观了解人性,尊重人性,人性有机会向善,也有机会向恶,决定善恶的不是圣贤,而是善恶本质,是因果,说得通俗些,是环境,人性是非常不稳定的,所以需要明确的约束与规范,这个节制是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国家有宪法,人民有民法,有法可依,有法律约束人性的社会,才是良性发展的文明社会,才有道德基础,有道德才能追求美德,本末倒置,一个社会必然不讲规则,不讲逻辑,不讲认知,公权力必然越界,人的私德必然不保。
道德建立在有序与公正的基础上,两者缺一不可,缺失有序,道德就没有道,成为投机,就像插队,有序是前提。而缺失公正,则道德的本质发生变化,有道无德,因果混淆,可以随意被概念转换,道德可以转换为道德的不道德,道德不是一种法规,不是一种工具,道德是指向,道德的人即为文明的人,而不是正确的人。
我绝不相信世上有绝对正义的人,绝对正确的人,人性是可以被转换的,是复杂的,本善与本恶都是相对,所处于角度不同,我们要讲常识,讲科学,讲心理,讲逻辑,而不是讲玄学与虚无主义,但我绝对相信这个时代有放之四海皆准,人性共通的那种向往公平与良善的价值观,这是真理!是道德之道。
不朝令夕改,有法可依是国家的正义,一个国家正义,公权力守法,才能公民守法,有法可依,从人性回归人*权。
人性的本质是私有的,自我的,也是自私的,狭隘的。善良的人也会作恶,罪恶的人也会做善事,高尚的人也会堕落,堕落的人也会高尚,诚实的人也会撒谎,说谎的人也会诚实,犯错的人也会改正,改正的人也会犯错,这即是尊重人性,人性有光辉的可能,也有深渊的土壤。依靠道德的社会,是不能约束与平衡人性恶与人性善的社会,最后往往空谈道德,没有道德。有法可依的社会,是约束人性本恶发展人性本善的社会,最后道德自然回归并上升为美德或者信仰。
因为人性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如果一个社会向善有公正,有安全。向恶有惩戒,有危险。公民有依靠,那么道德自然被需要,不需要宣传与教育。而一个社会向善有风险,向恶无惩戒,人民无依靠,那么所谈的道德,我不敢想象会成为什么样的指向。
权力有边界,法律有作用,人*权有保障,人性受节制,人心明善恶,这不应该是一句不能说出口的道德。
2021122 琉璃姬哒哒哒
琉璃姬,公民,作者,思考者,中国自*由诗人,人*文主*义写作者。大学时期写诗至今,持续20年,多次获奖,文本被称为“涂鸦体”诗。诗 观:写作也是将头摁进黑夜的过程,诗乃流星之事,必然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