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湘西--《湘行散记》有感

1934年,沈从文先生顺沅水坐船回凤凰探母,沿途的景致见闻激发他的写作灵感,后有了这本散文精粹《湘行散记》。全书由湘行散记湘西和湘行书简三部分组成。

湘西的水在先生眼里清澈透明,湘西的山高大葱翠,湘西的汉子靠水吃水,湘西的妹子似水柔情。那一道道深浅急滩磨出了多少湘西汉子的掌中老茧,那一排排临河而建的吊脚楼伸长了多少湘西妹子的纤细脖颈,那一盏盏漂流的河灯淌去了多少湘西人的美好期望。

湘行散记有篇散文《老伴》,写的是一个旧时好友年轻时追逐梦想,做个上尉副官,头戴金边帽子,斜斜配上红色值星带自以为十分写意,因此同家人吵闹了一次负气出走。后来还看中了一个绒线铺的女孩子,说:“将来若作了副官一定娶她做媳妇”。那女孩叫翠翠,也就是《边城》里翠翠的原型……一晃十七年过去了,先生站在船头,忆起几个旧人,突然想去看看这位老友。先生说虽然忘了长长岁月在人事上所生的变化,但城中的房子,城中的道路,住在房子里的人,甚至城中的气味都依旧是那么相熟。我想这就是乡情,这种乡音乡貌镌刻于心,至死也难忘。当先生再次看到那个阔别了十七年的人,一个被时间和鸦片毁了的岁数上中年实际上的老人……突然间陌生,突然间忧郁,突然间荒凉,突然间明白:自己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在历史面前谁人不感惆怅?

十年前我去了湘西深处,有着“画乡”之誉的凤凰古城。为了看一眼那清浅而缓的沱江水,为了走一走屹立在沱江上的风雨虹桥,为了吃一口苗家酸爽顺滑的米粉,还为了无数次梦见的吊脚楼而匆匆赶去。七月的凤凰,骄阳似火花事荼蘼。沱江自西向东,穿城而过。距今600多年的虹桥横卧在沱江之上,长约百米,是两层的三孔石拱风雨桥,外形古朴敦实厚重。桥的左右两边是“凤凰古城”吊脚楼最集中的地方。桥上两层建筑称之为“虹桥风雨楼”,一楼叫卖着各种特产美食,二楼展示湘西的民俗文化。沿着虹桥下石阶,于沱江边顺水而下,沱江的水已然没有先生说的那样清澈见底,而是一片污浊,水草苔藓肆意滋生。一间间酒吧大门紧闭,只有孤独的阿猫阿狗慵懒的在阴凉处昏昏欲睡,偶尔一阵风吹来,屋檐下的酒瓶风铃会响起清脆的铃声。这里的白天一片寂静,夜晚却是年轻人的天堂。灯红酒绿,人声鼎沸,还有数不尽的呦呵声叫卖声,震耳欲聋,直至折腾到夜半三更。接着又回归到一片寂静,周而复始。河对岸一排排吊脚楼临水而建,几根木头柱子伸入水中,上面撑起木质的房屋。这种房屋基本都不大,但临河有窗,从前的陆路不通达,往来大多靠水路,因此临河的窗子意义就大了去了。晃晃悠悠了半小时走到了跳岩,不少的俊男靓女在跳岩上来来回回的跳着玩耍。这些跳岩的石面已被磨的有些光滑,可想而知有多少个脚步曾经在上面停留,驻足,离开。小心翼翼的跨过一个个跳岩。来到古城的正街,街道两遍边都是一些商铺酒家及我这样的外乡人,委实没有兴趣。遂逆流而上至虹桥,再下石阶去码头坐坐船,感受一下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

“你不怕山险水险,将来总得到内地看看,你所看到的也许比一生所读过的书还好。同时你还想写小说,从任何书本去学习,也许还不如你从旅行生活中那么看一次,所得的益处还多的多”。湘行书简中先生写给夫人的信如是说。我喜欢这段话,并理解成自己的意思:从旅行的途中去看遍自然中的美,可以是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从旅行的途中去发现生活的美,可以是一粥一饭,一笑一唱;从旅行的途中去邂逅内心真实的自己,可以是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去过湘西,才知道苗家的服饰是那样赏心悦目,苗家的米酒是那样清新香甜,苗家的阿婆是那样的眉目慈祥。不知道苗人谷的那个妹子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不会唱山歌只会喝米酒的姐姐?或许早已经忘记了吧,又或许压根就没记得过,风过无痕,雁过无声。时间的荒野里,谁又会去刻意的记着谁呢!

凤凰的夜晚却是极尽清凉,江风习习,一个人在沱江边坐久了竟有寒冷。酒吧的阵阵噪杂声传来不绝于耳,有些心烦。抬头望了望夜幕中的天空,繁星闪烁。不远处有许多姑娘在放河灯,此时江面上的河灯也似天上的繁星一闪一闪亮晶晶……

一别湘西整十年,而今跟着《湘行散记》又重回了一趟湘西。记忆里的沱江,虹桥,米粉,还有吊脚楼一一浮现。先生说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我想说凡是我到过的地方,我对它总带着一种不可言说的眷念,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湘西,我想我还会再去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见湘西--《湘行散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