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苛责北大校长的“鸿浩志”

不必苛责北大校长的“鸿浩志”

李唐风

关于近日北京大学120年周年庆上,校长林建华中文字发音的问题,我觉得对个人不必苛责。因为他并非一个文科专业的学者,而这种中文读写错别字的情况,其实很普遍。

作为理工科毕业生,毕业后又继续理工专业方面的工作,我自己也常犯此类错误。尤其近年来对中文文字有了更多的个人兴趣和业余写作实践后,更发现自己以前常在新闻报章和文学作品中读过的字词中,有许多一直读音错误,还有许多意思理解也有误。更让自己无可奈何的是,多年来习惯了通过键盘敲打文字,身边的钢笔、铅笔十年来的消耗量,还不如小学生时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上课和写作业的用量。所以许多常用的中文字,一旦要用手写出来,往往提笔忘字。

林建华先生的背景,是从北京大学化学系读本科、硕士、博士,接着出国研究,再回国研究和教学,然后进入大学管理层至今。我们大多数理工科背景的中国人,中文语文水平主要来自于中小学的教育。在这个普遍重视数理化而轻视文史哲的社会现实中,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找到好工作,多数从事理工科专业的人士,早在中学确定了这一人生方向后,对中文语文,就已开始越来越疏远了,直到现在。

如果这件事人们一定要为了求全而责备,那就去指责当今过度重理轻文、过度功利性的教育体制和社会心态吧。

我们可能读错或理解错误的字词,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是些高大上的、优雅、古典、能充分显示博学与楷模的书面语汇。可是我这样一个从中学开始,脑筋便已上紧了发条,当年一门心思数理化、象阿尔法机械狗一样的理工少年,对那些高大上的词汇,一开始就因为毫无见识和经验而懵懵懂懂,后来报纸小说中看到了也象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再后来有了表达欲,看屏幕、书本、网站上大家都爱用,于是也在差不多的语境下,不懂装懂地表达一下高大上。但毕竟有些心虚,表达前后有时会上网查查字典,确定一下文字的读音、意思和典故,算是多年后忙里偷闲,给自己的中学语文补补课。

现在想想,这些高大上的词汇,不光少年时离我们遥远,就是现在也不过是在我们的眼睛、耳朵和口舌上打个过场,它们离我们的生活,离我们的内心依然遥远。它们对于我们,就好象眼前手机屏幕上的歌星、影星、球星、乔布斯、李嘉诚、川习金三一样,都不过是些常人可望不可及的易经八卦。

所以,林校长这种发音之误,只是用词达意时一个小小不然的错误。因为没有任何听众因为这个发音而会错意,而被误导。真正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是当今社会语言风气中,所充斥的那种言不由衷、言而无信的表达范式。这才是常常让我们听众会错意、常常误导我们、甚至常常欺骗我们的、中文的核武、语言的大杀器,才是真正应该被全社会指责和敦促销毁的。

经常看到、听到,一个人不由自主地充满深情、热情、激情地捍卫某个真理主义,可是我们听众都知道,那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话,而是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一系列语言的套路。可是许多听众虽然不信,却能表现出认真听讲、认真相信、认真学习的职业态度,甚至如果听众自己上去讲,也能把这些套路表演的淋漓尽致。

无意中看到一段中文电视新闻,特别关注了一下里面高大上的词汇,才发现,比比皆是套路。突然有一种错觉,明明演播者,演播的内容,和听众之间,只有手机与人的尺寸之距,却仿佛各自站在百慕大三角的不同顶点,彼此间的距离,犹如但丁《神曲》中所歌咏的地狱、炼狱和天堂般,遥不可及。

在这个魔鬼大三角中,永远弥漫着无穷的迷雾,充满着无尽的得失,吸引着无常的冒险,错乱着无解的时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必苛责北大校长的“鸿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