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智慧,对现代生活各方面的启迪和指引!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道德经》里第六十章的开篇纲领,也是老子“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的高度概括,在整本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代文人通常把治国作为人生第一理想,因此,本片的传播极广,影响深远!

先来看下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简单翻译一下:

治理一个大的国家,要像烹煎小鱼一样不能经常翻动,翻多了就容易把小鱼弄碎。老子是借烹小鱼不可经常搅动做比喻,阐述治国不可以朝令夕改,过于多事,否则也会把国家搞乱的!

第二句,运用“道”的原则去治理天下,连鬼也不能出来打扰作崇,这里的鬼是引申义,指鬼魅异常的东西或行为,神就是异常的东西或行为干扰到,起作用的意思。

第三句,不是异常的东西或行为打扰不到,而是它的作用伤不了人;不是它的作用伤不了人,而是圣人不理会这些异常的东西或行为,不会被它的作用所干扰伤害。

最后一句,这些异常的东西或行为,和正常秩序互不打扰,和平共处,最终德就归于民,天下太平,长治久安!

在司马迁的记载中,老子给函谷关令尹喜,写完这五千言的大作之后,没有做任何解释,就出关而去,“莫知其送终”,没有人知道老子最终的结局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就此文向老子请教一二!

所以之后历朝历代的学者的翻译和解释,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时代特征做出的,时间久远难免有偏差!

单就开篇“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就有多达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等调料料要恰到好处,不能多也不能少。这颇有些儒家中庸之道的解读!

第二种说法:治理大国和烹小鲜一样难,两者都要掌握火候,保持烹小鲜一样的愉快心情,才能做到后面的两不相伤,德交归焉。这个解读有了唯心的思想在里面!

第三种说法:"小鲜”就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轻而易举!

结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这第三种说法就和老子所要表达的治国之道非常吻合了,治理大国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

《韩非子·解老》篇里也说:“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之后的不少政治家也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提醒执政者,唐玄宗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清代顺治皇帝也都做过类似注解!

在老子看来,大道运行,自有其章法和规律!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一种高超的治国艺术,把主动权交给人民,多体察民心民意,而不是拍脑袋决策,凭感觉折腾,遵循大道才是治国的根本!

而在当下,虽然社会的管理组织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老子遵循大道的的智慧,跨越千年仍闪耀光芒!

不仅在于治理大国,而且管理一个企业,甚至经营一个家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和技巧都是大巧若拙、四两拨千斤的利器!

你可能感兴趣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智慧,对现代生活各方面的启迪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