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恐慌的公众号最好命

    “你为什么没有车没有房,还活得理所应当?”

    “女孩子别被骗啦!不给你买口红的人一定不爱你!”

    “他,年薪百万,原来是……”

    摸摸你的良心,你熟悉这些话么?哪怕你是个理智的(自认为理智)人,也会……不经意偷偷点开?

    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以前还能去读点长的东西,自微博、公众号出现之后,注意力渐渐被这些“类快餐”app消耗,你也许会说,这是你娱乐的一种方式,开心就好。

  OK,让我们来看一个事实,也许你会很吃惊,但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我之前对某个作家的东西蛮感兴趣,实际上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对他写的东西感兴趣,而当这些“短篇”阅读不断出现,看似我可接触的面更广了,其实我一直就在读这些“短篇”的阅读,书几乎就没拾起来过。

    好,顺着这个来,那么“短篇”的阅读大部分是什么呢?我可以大体分为:鸡汤、心理、科学、新闻、生活、贩卖恐惧。而这几类里,贩卖恐惧类表现尤其优异,看看某女性公众号吧!她“懂”你懂到阅读量10万+,她真的懂你吗?

  她们的结构往往如此:抛给你一堆例子,得出一个不正确的结论。亦或是只从一个角度分析,不能全面地看待事物。她们信自己的东西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数据可以说话,money也能开口。

  为什么人们如此喜爱这样的文章?我想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我眼中,这个问题恰恰是目前我们身边的人的一种心理。首先,人们不愿意去思考太多,愿意去接受现成的结论。这一点我认为是可理解的,为什么呢?很简单,我们的大脑是不愿意去面对让自己痛苦的事情的。其次,这些结论很符合我们潜意识一些不确定的想法。这些想法正是由于我们不会或者说不能够思考正确而得出的,从这个角度看,大多数人(包括曾经的我)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思考能力,还有就是人们潜意识中认同的都是一些很负面、功利的东西,但我们的世界早已经不是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而我们的大脑却还处在那个原始的社会,经常恐慌以提高自己的生存可能,我们的大脑也需要转换!之外的话,就是“权威性”,人们还是蛮喜欢这个词带来的东西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有保障,从一个反面看,它也代表着它的观念是不容易被大众发现有错误(从而也更有可能有错误)。

    哈哈,最好命的永远不会是恐慌,是爱和阳光、积极思考才对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贩卖恐慌的公众号最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