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的说,本文只能算是对原书部分内容的摘录和缩写,因为在这些激荡人心的史实面前,无论多么精彩的评论都显得那么苍白和软弱。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共收录了14篇历史特写,详细描绘了一些历史事件发生转折的精彩瞬间,一些书籍推广词中称其为“传世之作”并不算过分。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名尚未成功的创业者而言,比了解了更多历史细节更有价值的,是为那些早就耳熟能详的做事原则找到了更为震撼的案例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认知。
第一:小失误也会带来无可挽回的失败
拜占庭帝国的疆土曾绵延世界几个大洲,但随着连年的征战,到了一四五一年前后,则几乎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其四周均已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
自身弱小但又处在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被强大的邻居视为眼中钉是理所当然的。拜占庭仅有的防御就是在其鼎盛时期被历代君王反复加固过的石头城墙。而在那个时代,罗马式的攻城槌、新式的野战炮和臼炮对于这种城墙几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奥斯曼帝国为了对付这种城墙,甚至专门耗费巨资研制出了需要五十双并列前行的公牛才能勉强拖动一辆的巨型火炮。虽然这种火炮也不负众望的终于将拜占庭的外层城墙打出一道道裂隙,但其内层城墙依然坚固。双方的皇帝均御驾亲征,拜占庭的八千守卫军、依靠着坚不可摧的城墙,顽强的抵挡住了奥斯曼帝国十五万大军一拔又一拔的进攻。
在离进攻点相隔不远一处城墙缝隙处,几个奥斯曼士兵闯进了外层城墙,但他们无法闯进内城,正当他们在二道城墙之间无所事事的四处晃时,机会出现了,他们竟然意外的发现了内层城墙的一道没有上锁的小门——凯尔卡门!在和平时期,当所有大城门每次关闭的那几个小时内,这座小门的作用就是专门用于给赶夜路的人通过。由于门非常小,又属于内城,似乎从来不具备军事价值,也没有人把守。所以,当所有人沉浸在大战爆发的兴奋中时,它竟然被忘记了!
结果不言自明,这几个奥斯曼士兵叫来了增援部队,在没有受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进入了内城。当外城守军发现他们竟然腹背受敌时,他们以为有人叛变、并且城市已被攻陷,感到绝望的守军无心恋战、四散奔逃,防线瞬间土崩瓦解,一切都结束了……
第二:权变的智慧和勇气是取得伟大成功的必要前提
1815年6月,英普联军与法军在滑铁卢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会战。
拿破仑非常清楚,胜利的关键就在于赶在联军集结之前将他们各个击破。
6月15日凌晨三点,拿破仑的军队踏进比利时,16日,和普鲁士的军队正面交锋并取得胜利。17日,拿破仑率军抵达嘎德-布拉高地,18日上午11点,与英国元帅威灵顿的部队交战。
普鲁士的军队此刻虽然战败,但并没有被完全消灭,而其一旦与威灵顿的部队汇合,仍会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拿破仑当然深知这个后果,于是,他委派了格鲁希元帅带领着约占全军三分之一的兵力,去追击普鲁士军队,以防他们和英军会合。同时还下达给他另一个命令:一定要和主力部队随时保持联系。
这是拿破仑首次把独立指挥权交予格鲁希元帅。而早已习惯唯命是从的格鲁希显然没能适应这个变化。对于拿破仑而言,这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拿破仑和威灵顿的军队开始了艰难的战争。从上午11点到下午1点的鏖战中,双方均有大量伤亡,精疲力竭。此时,他们都清楚,谁的增援先到,谁就能最终赢得这场胜利。而此刻的格鲁希正带着三分之一的军队在距此地3小时路程的地方漫无目的追踪着普军的下落并一无所获。
当主战场的炮火声传来时,格鲁希清晰的知道一场伟大的战争己经打响。此时,他的副司令和其他军官都强烈建议立刻向主战场的方向前进。但格鲁希却陷入犹豫不决之中。他懦弱的拘泥于纸上的条文——追击普军(这里还有一个另外一个潜在的原因,即副司令强硬的提建议的方式使格鲁希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也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当他的副司令要求至少派少量军队去抵达战场进行支援、并保证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主战场时,格鲁希思索了一分钟——一分钟后,他仍然决定不再分散部队,而是集中全部力量执行好皇帝给他的追击普军的任务。也因此,他带领着军队离主战场越走越远。
他再也追不上了。此刻,普军已经分散成许多小股队伍,分几路抵达了主战场,顺利完成了和英军的会合。战况也因此发生了意料之中的转变,拿破仑在对格鲁希的焦急等待中遭遇到了他的滑铁卢之败!
“当命运来临的刹那,市民的所有品德——谨慎、服从、勤奋、小心都于事无补。命运鄙夷瞻前顾后的人,并将其挡在门外”。
第三:你想追求多大的成功,就需要有多强的信念
一八三七年,电报首次让相隔千里的人能够快速的取得联系,但这种相隔千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双方都必须在同一块大陆上,因为电线是在绝缘的瓷瓶的保护下完成电流输送的,而在海里,这行不通。
几年后,古塔胶被发现了,这使得电线跨海成为可能。一八五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英吉利海峡的海底电缆实验成功,英国和欧洲紧紧相连了。此后短短几年时间,很多国家之间的电报网都逐渐互相联通起来。
但世界上另一个洲——美洲看起来仍然被排斥在世界电网之外。因为无论是大西洋还是太平洋都太广阔了,人们即不知道电缆能否承受住深海的压力、也不知从何处能弄来一艘可以装载得下两千海里长的电缆的船、更不知道怎样生产一台具有如此强大功率的发电机,可以让电流持续输入这么遥远的距离、甚至不知道大洋深处的磁场是否会导致电流失散……当时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这是一件无法实现的事情,就连发明了摩尔斯电码的摩尔斯本人也认为此事过于冒险。
“一项奇迹或一项不凡事业取得成功的前提,必须要对这项奇迹本身怀有坚定的信念”。而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恰好是这样的人。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筹备,一八五七年八月五日,电缆铺设船第一次起航。为了目睹这一历史时刻,一次隆重的告别仪式自发形成。然而,6天后,这次铺设宣告失败。当菲尔德在连续奋战了五天五夜、终于认为平安无事、可稍作休息的时候,电缆绞盘发生故障,电缆偏离轨道、被扯断并滑进深海。而以当时的技术,想要在深海里找到断点并打捞上来是不太可能的。这一次,损失了十万英镑的成本。
一八五八年六月十日,第二次启航开始。不幸的是,三天后,他们遇到了罕见的暴风雨。这场暴风雨连续肆虐了6天,当铺设船跌跌撞撞的冒着生命危险带着电缆到达预定地点之后,才发现那些珍贵的电缆己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他们试了几次,但除了白白损失了约两百海里的电缆外,一无所获。
伦敦的股东们坐不住了,两次失败己耗费掉一半的股本,董事长要求卖掉剩余的电缆以尽快止损。副董事长也同意并递交了辞呈。但“强大的意志力总在无形中鞭挞着举棋不定的人勇敢的往前跑”,在菲尔德的坚持下,一八五八年七月十七日,第三次启航开始。
这次航行悄然进行,没有任何人关注、欢送和表示庆贺。但这次看起来终于成功了。没有故障、没有暴风雨、没有意外,两千多海里的电缆顺利铺设完成。旧大陆和新大陆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泰晤士报》称之为:“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这是首次人类通过这样的壮举来扩展自己的活动范围”。而当英国女王的贺电通过这条线缆传至美国时,菲尔德一跃成为全国人民的英雄。
正当人们沉浸在狂热的欢庆中时,不幸的消息再度传来:这条电缆传来的信息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无法辨别,并最终失效。没有人能说清具体的原因,较为广泛的一种传言是:为了获取更清楚的讯号,使用了超量的电荷,使得这条线路彻底毁坏。霎时间,各种猜测和指责纷至沓来,菲尔德立刻从国民英雄变成最大的骗子,一夜之间,身败名裂。
六年后的一天,当人们已经渐渐忘却了这项工程的时候,菲尔德再次出现在这个工程面前,他花费了六十万英镑取得了旧的经营权,并开始筹备第四次铺设。一八六五年七月二十三日,“伟大的东方人号”启航,但在抵达目的地的仅剩两天路程的时候,电缆突然发生断裂,工程再次失败。
这依然没有让菲尔德放弃。一八六六年七月十三日,“伟大的东方人号”开启了第五次铺设海底电缆的工程。这一次,终获成功。同时还找到了上一次断裂的线缆并也完成了后续工程。就这样,欧洲和美洲终于通过这两条电缆、成为一个共同的世界。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告诉创业者的最后一件事是:很多时候,即使很努力也不一定会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例如在一八三八年变卖家产、孤身一人的去加利福尼亚开辟事业的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通过十余年的努力经营,成功的在一片草原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生意极其兴隆的农场、并且意外的在自己的农场里发现了金矿。就在眼看要成为世界首富的时候,却被自己的员工和各地闻讯而来的淘金客洗劫一空,家破人亡;又例如在一九一一年倾其所有并高举外债组成探险队立志要成为到达南极点第一人的斯科特上校,在付出了很多艰苦卓绝的努力到达南极点之后,才发现他们比第一名晚到了一个月(更不幸的是:这支第二名到达南极点的五人队伍在回程途中全部遇难);在商界,这样令人唏嘘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但这并不妨碍人类的群星越来越庞大和越来越耀眼,因为:
“一个人最大的幸运,就是在他最身强力壮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