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百喻经第十二天----斫树取果喻、送美水喻、宝箧镜喻

斫树取果喻    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香而甜美。 时有一人,来至王所。王语之言:“此之树上将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后还欲竖,树已枯死, 都无生理。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如来法王有持戒树,能生胜果。心生愿乐,欲得果食,应当持戒,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返毁其禁。如彼伐树,复欲还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把树砍倒想得美果无所获,断树欲竖想复原也无生理,徒自劳苦却无法重归繁华,想得到如来法王持戒树上的果实,却“不解方便,返毁其禁。”,不修功德破了戒,再想持戒从头开始已无可能,直教人悔不当初,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坚持雅操,好爵自縻,保持纯洁的天性,坚持高尚的情操,不毁德败行,不自污清白,自然愿乐得乐,功德圆满。

美水喻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 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时 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语,信王语故,终不肯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 心生厌倦,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 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 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道。 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

分别说三”:指将一乘法的教理分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宣讲。声闻乘即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缘觉乘即观因缘而悟解;菩萨乘即以六度法门为乘,愿度一切众生。

“改五由旬作三由旬”,听起来近了,感觉上轻松了,走起来也不觉得累了,虽有明白人认清本质“更无有异”,但村人“信王语故,终不肯去”。依然天天送美水,心虽混沌但欢喜了,真的“往来不疲”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如来法王有大智慧,懂得因人施教,分类施教,将一乘法的教理分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宣讲,大家各取所爱,各修所能,一乘一乘都在修善进德,都走在修行的路上,并且心不厌倦,快乐修行。可见赋义是多么重要,一条路,怎样走会不觉得远,一副担子,怎样挑会不觉得重,就看你赋予它什么意义,最后的结果是,路,走到了;修行,圆满了,多么让人心生欢喜的一件事情。

宝箧镜喻   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至空旷处,值箧,满中珍宝。有一明镜,著珍宝上,以盖覆之。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 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瞋也。”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无量烦恼之所穷困,而为生死魔王债主之所缠著,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如值宝箧。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著, 谓是真实。于是堕落,失诸功德,禅定'道品,无漏诸 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弃于宝箧,著我见者, 亦复如是。

封著:指执著于幻象而封闭自己修行的道路。

为脱烦恼欲避生死而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已初见成效,象满中珠宝的宝箧熠熠生辉,不曾想却被镜中自己的影像所迷惑扰乱,以为所见到虚妄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于是便执著于幻象而封闭自己修行的道路,于是堕落而前功尽弃,所有的功德尽皆失去,所有的修行都成泡影。眼睛盯着镜中人,所见皆虚妄,去除执着眼睛挪开,珠宝尽入眼中。镶润的心得里有这样几句话:你所见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你所听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你所知道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深以为然。当你被一件事情深深缠绕的时候,试着放下执着心,把眼睛看向别处,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说不定满满珠宝的宝箧就在你的目力所极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百喻经第十二天----斫树取果喻、送美水喻、宝箧镜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