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人世间》,我还是不认为只有愚笨的孩子是来报恩的!

《人世间》在各大媒体平台热映,这部改编自梁晓声同名作品的年代剧,再现了当年电视剧《渴望》播出时“万人空巷”观看的情景。

记得《渴望》开播时的1990年,当年才五六岁的我,就是与亲爱的外婆守在熊猫牌黑白电视前,电视里影影绰绰的画面,让善良可亲的外婆眼泪婆娑。

可曾想,当年少不更事的我,现在已成画中人。

《人世间》以居住在北方小城的一户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视角,描绘了“光字片”区平民子弟近50年时间内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讲述着中国人民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

故事中周志刚夫妻的三个儿女,大哥周秉义,二姐周蓉,三弟周秉昆是无数中国普通人的缩影,他们生于普通,长于平凡,一生忙忙碌碌,微不足道。

他们却是中国人中沉默而踏实的大多数。

于是,《人世间》被国民称为“我们的故事”

“美好的人,美好的情,《人世间》值得。”

这部良心之作的年代剧,不仅引起老一辈的怀旧,也同时在年轻人群体中引起共鸣,还时不时出现在热搜:

“《人世间》太好哭了”

“不敢看《人世间》”。

其中有一句因剧情而感慨的话,在家长辈中引起不小共鸣。

那就是:每个父母都要感谢家中那个愚笨的孩子,只有笨孩子才是真的来报恩的!

真的只有笨孩子才是来报父母恩的吗?

在《人世间》中,周家三个子女,大儿子周秉义从小悟性高,爱读书、有追求,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下山下乡去了兵团,认识了“铁姑娘”郝冬梅,后来考上北大,成了平反后郝省长的女婿,走上了从政的道路。

二姐周蓉打小“机灵鬼”,在去串联时仰慕北京著名诗人冯化成,少女周蓉偷偷去贵州支教找冯化成,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北大,让周家父母脸上有光。

只有老三周秉昆,自幼就没有哥哥姐姐聪明,性格憨厚老实,初中毕业,是周家的“老疙瘩”。

当父亲去重庆支援三线、哥姐在外不归,周秉昆留在城里,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人,日日守护在母亲身边,十余年如一日,撑起一个家的正常运转。

周母因病突然变成植物人,是他和爱人郑娟一边瞒着父亲兄姐,伺候母亲两年多,擦屎刮尿,穿衣喂饭,翻身按摩,硬是把母亲从鬼门关里抢回来,奇迹康复。

每当周父难得请假回家探亲,是周秉昆给父亲倒热水洗脚、递热毛巾擦脸,在一旁伺候着二老。

所以,为人父母的不禁感慨:只有笨孩子才真的是来报父母恩的!

我不认为只有笨孩子才真报父母恩!

《人世间》作者梁晓声说: 孝顺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

一种为家庭,能陪伴在渐渐老去的父母身旁,伺候衣食,嘘寒问暖,亲情相伴,让父母有所依靠。

二种为社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社会上有地位和名望,邻里和亲友羡慕,让父母脸上有光。

哪个家长不想生活有依靠,脸上又有光,但现实中,不少家庭的儿女只能在异地工作,思念父母在家乡。

于是不少家长暗自认为:培养子女,还是不要太优秀,笨一点也没什么不好,至少能留在身边,再有出息,也比不上常伴左右来得实际。

这一想法特别体现不少城镇父母在对女儿求学远嫁的态度上。

“不要去外省上大学!就在家附近上,方便!”

“考什么研,毕业家里帮你找工作!”

“孩子优秀有什么用,以后也是为别人家!”

......

这是不少家长的态度

但真的是笨孩子才能报父母恩吗?

身边的案例却不尽然。

我有一个同岁的儿时伙伴,是父亲同事的儿子,从小在一个院里玩到大,他叫阿超,也是像《人世间》里周秉昆一样从小话少、老实。因为是独子,同时又是干部家庭,家里管得特别严,管出来的“乖孩子”——听话。

阿超母亲让他不跟谁玩,就不跟谁玩,让他在家写作业,就绝不能出家门。

有一次,在玩捉迷藏时,因阿超不太会玩,对面街的孩子就有点欺负他,不让阿超跟他一帮,阿超就有点委屈,讪讪的回家了,结果阿超母亲带着阿超就找来了,很不好听地骂着,让阿超再不要跟“野孩子”玩。

这次之后,大伙就都不爱找阿超玩了。阿超也越来越孤僻。

后来,我们家搬家了,与阿超就见得少了。

大学毕业后,在小城里见到过几次,依然是话少,也只是打了招呼。

前年,我回县城时记起阿超,问起父亲他家的情况。

父亲叹气说,他家这几年不是很好,阿超大学毕业后,听父母的,回到县城,父母让他相亲,介绍的女孩他也不说好,也不说不好。一直没结婚,都三十多年的人了。

阿超父亲三年前生病作了手术,恢复不是很好,病退了。他母亲因家里的事抑郁症犯了,家里乱了套。

阿超就这样不声不响地生活在家乡。

如果阿超的故事有其特殊性。

我再说一个我表姐的故事......

我表姐长我两岁,文静,从小爱看书。我表弟出生后,舅舅一家儿女双全很是开心。

表姐2003年时考起了复旦大学,舅舅舅妈脸上有光,在当年的小县城可谓是光耀门楣了。

表姐满怀憧憬地去上海求学。

养儿防老。舅舅舅妈像大多父母一样有自己的私心。他们希望小儿子能留在家,舅舅在县城十大字有一栋四层的小楼,门面租金不会少,舅舅舅妈又有工作,一家人衣食无忧。

于是,舅舅舅妈就一心想让儿子留在身边。表弟跟他姐比起来,成绩不突出,但要考个大学,应该是没问题的。

结果,舅舅舅妈整天在表弟耳边灌输“外面的世界辛苦,哪有在家舒服”的思想,表弟自然而然地高考只考了200多分,舅舅舅妈说家里只要有一个大学生就行了。

后来,表弟也不补习,顺从家里的意思,在自家的门面开了一个游戏机店,与父母同住同吃,但好景不长,表弟不知被什么朋友拉下水,迷上了赌博,什么炸金花、麻将、摇骼子,赌得很凶。

刚开始,舅舅舅妈不在意,以为在县城谁不打点麻将,娱乐娱乐。

结果,有天中午了,表弟的小店也不开门,一群人闯进舅舅家,拿出各种借条,上面写着表弟的名字和盖着鲜红的手印。

为了还表弟的债,家里的小楼也抵押给银行。

但表弟不以为然,把舅舅舅妈的苦苦哀劝当耳边风,依然四处赌、签下借条。

直到有一天,警察找上门来,说表弟被抓了——吸毒。

舅舅舅妈一夜白头。

他们开始打表姐的主意。

硬是好说歹说,让准备考研的表姐回家,表姐不同意,他们就以舅舅病危把表姐骗回来。

他们扣下表姐的身份证和行李。

他们希望表姐回来。重新支起这个家的颜面。

表姐有自己的理想,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幻想。

她-不-同-意。

结果,在舅舅舅妈跪在她面前的一刻,她心软了。

表姐放弃考研,也留在县城,但表弟已经走火入魔、无药可救。

只有在表弟毒瘾发作时,他才会喊着爸妈和姐姐,救救他。

独木难支啊!

表姐就这么把最好的时光留在小县城,她考了县城的一个“铁饭碗”,嫁了一个好人。

记得,那年除夕,表姐喝了酒,舅舅舅妈安慰她说,日子会好的。

表姐望着一家人,眼泪止不住,恶狠狠的说:我恨你们。

中国传统观念里有很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思想,于是,对子女的付出更是倾其所有。

但养育子女就是来报恩的吧?

不,如果过于干涉儿女的生活和选择,子女可能不是来报恩,而是来报仇。

于是,就出现儿女对父母亲无条件的付出,不以为然。

希望儿女“笨”一点,不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是留在父母的“羽翼”里,不去展翅高飞,得到的很可能是儿女的厌烦甚至终生怨恨。

正确的家庭教育才是周家儿女报恩的秘诀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就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

如果没有好的家庭教育,而只希望儿女愚笨,就能实现家庭和谐和儿女报恩,无异于痴人说梦。

周家父母虽然一个是脾气不好的工人,一个是大字不识的妇人。但周父的正直和周母的善良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底色。

周家父母虽然含辛茹苦地将三个儿女养育成人,但他们从来不要求儿女如何、如何报自己的恩情。

他们尊重儿女的选择并予以理解和包容,让儿女发挥自己的天赋和付出努力,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主导自己的精彩人生和远大理想。

周家的家庭教育无疑是成功的,是中国忠孝为底的传统教育的典范。

正是这种言传身教的品性传承,让周家的三个儿女在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思想的嬗变中,保持定力和底气,成为一个个对国守矩、对世守则、对事守度、对己守心的人。

周家较好的家庭教育,成就了周家的家庭和睦和重视亲情的传统,于是,老三舍命救从炸药包下救出老大、老三和妻子无怨无悔的照顾老二的女儿当亲儿女养育。

也造就了周家三儿女的性格,做事讲原则、不交狐朋狗友、稳重并勤劳。

虽然儿女各有各的人生追求,但周家三儿女心里是一直牵挂和关心着周父周母的,也以自己的方式维持着周家和睦,最后共同送了老两口最后一程。

在忠孝之间,不管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还是精忠报国,抑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为乐,中国人有自己的选择。

父母不要为了一己私利,就磨灭了孩子独特的天赋和优秀的才华,拖住了孩子的后腿,优秀的孩子得到发展,他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样,他也才有能力以比较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状态来赡养老人。

能报恩的孩子不是因为他们愚笨,而是他们好的德行。

最后,在大时代里无数次有官有民提出要改变的“光字片”区脏乱差的状况,但现实是现实,最后是周家老大成为分管城建的副市长,以坚定的决心,没有贪污、没有徇私,改变了这个生养他的小地方。

以他的方式来报父母的恩,报普天下父母的恩。

《人世间》五十余载的悠悠岁月,讲述了中国的时代巨变。

虽然时代在变,我依然坚定的认为:新中国的发展,不是靠那些偷奸耍滑、投机倒把的人创出来的,而是一代代像周家那样无怨无悔地支持国家三线建设、造铁路、修公路、为了自己的厂子想方设法谋发展、搞改革的人。是默默付出的中国人创造出来的,特别是代表“两弹一星”精神的中国脊梁。

请关注

小镇有位先森

爱摆龙门阵~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完《人世间》,我还是不认为只有愚笨的孩子是来报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