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野狗、野猫的结论不能直接用于家养宠物猫狗?《物种起源》读后感(三)

之前的几篇《读后感》是由《物种起源》引申出的“感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误读”。

《物种起源》自身在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价值更是巨大,也正是因为这本书的巨大生物学价值,才使得这本书被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科普书籍第一名”。


从事宠物食品工作以来,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惑:对那些自然环境中成长的猫狗研究结论,能不能直接用到家养的宠物猫狗身上?我能不能把对野生猫狗的观察、研究数据,用在现实的宠物营养、宠物食品的工作中?


那些古老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狗和猫,是否在饮食、营养,甚至是性格、心理上,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家庭宠物相似?


家养生物间的个体差异远远比自然状态下的个体差异要大。

这一点,刚开始我不太明白,难道自然环境的变化能比家庭更小?家养的猫,即便是同一品种,个体差异也会很大;家养的狗,即便是同一品种,个体差异也会很大。

真的是家养的猫狗间个体差异比自然环境中成长的猫狗间差异要大?家养宠物猫狗,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比野生的生活条件、环境要复杂?

我们家庭圈养的宠物猫狗,所面临的居家环境,比那些风餐露宿野生环境下成长的猫狗,生活条件还要复杂?是的,这里不用微观的理解为一个家庭一只猫、一只狗,一天,或者是几天、几年,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是指全体家养的猫狗,比那些自然环境中成长的猫狗,在一代世代的阶段里。

比如,我们经常观察到,同处一室的猫,在饮食适口性的偏爱上差别很大,倍习宠物学院的一位同学给我反应,他们家的五只猫,至少有三种口味偏好,还有,在工作中发现,至少有一半的猫,根本不喜欢吃鱼,反而好像狗更爱吃一点,狗对腥味的喜爱要高于猫。


即便是微观局部的看,想想也不难理解,一只宠物狗,在一个家庭中所面临的饮食变化非常复杂,主人买什么它们就可以吃到什么,主人今天买烘干鸡肉零食,它们就享受来自鸡肉的美味,主人明天买冻干三文鱼,它们就享受来自三文鱼的营养,这还不包括主人的居住环境变迁,或者是主人家里一年四季的恒温条件,即便是一年四季的变化,冬季外面冰天雪地,但是在家庭里生活的那些猫狗,它们不会担心气候、气温带来的变化,以及严酷天气带来的食物短缺。


生活条件改变,对家养宠物的影响作用虽然是轻微的、缓慢的、持续的,但也是客观存在的、直接的。比如个体体型的差异可能是因为食物数量(充沛)引起的;皮肤被毛的颜色和食物里所含有不同营养元素有关系;气候气温的变化会引起猫狗被毛厚薄的变化。虽然,我们没有关于在北方的宠物猫狗,和南方宠物猫狗被毛厚度的对比数据,但是,根据倍习宠物学院同学的反馈,北方猫狗季节性换毛的时间要比南方猫狗晚一些。


另外,在季节更迭阶段,常常出现的肠道健康问题上,一般9月份南方生活的犬猫,尤其是犬就又开始偶发腹泻、软便的情况,而同样的现象,在东北北方地区,会晚一些,这可能都是因气候气温带来的影响。当然,这些并没有严谨的对比、对照组试验,还都是一些在工作中观察到的现象而已。


但有一些是经过科学论证的,由于家鸭的飞翔运动远远低于野鸭,而行走的机会又远远多于野鸭,所以家鸭的翅骨要比野鸭翅骨轻,腿骨却比野鸭腿骨重;植物从一种气候环境迁到另外一种气候环境,它的开花期会发生变化。这一切都归功于“器官使用则发达”这一真理,有些家养的犬品种,在有些地区它们的耳朵总是下垂的,这就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家庭生活的环境下,它们不再频繁受到威胁、惊吓,从而很少用到耳朵肌肉的原因。还有变异现象,比如白色蓝眼睛的猫,耳聋的概率高达60%~80%,三色花猫(白、黑、黄)和玳瑁猫多为母猫的现象,这些大都与基因相关。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那些家养的宠物猫狗,也很难回到大自然的环境中正常成长,它们大多不具备野生环境下生存斗争的能力。



本文作者:王天飞,PKC倍习宠物学院创始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野狗、野猫的结论不能直接用于家养宠物猫狗?《物种起源》读后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