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才是得到(索达吉堪布)

1. 饭要一口一口吃,不可能一口就吃成胖子;路要一步一步走,不可能一步就跨过千里。同样,调心也要一点一点来,不可能修了几天就想超凡入圣。

2. 只要你今天比昨天有一点进步,这就值得欢喜了。如此日积月累,滴水才可以穿石。

3. 学佛,不仅对来世一定有帮助,今生也会令自己有一种快乐之感。即使你没有发财、事业上不成功,也不会像没学佛的人那样一蹶不振,而始终都会有一种满足感。

4. 一个人只有学了佛,面对这些才会轻而易举、游刃有余:快乐时突然出现痛苦了,这没什么,苦乐本就是无常的;健康时突然出现疾病了,这也很正常,轮回的本性就是生老病死;亲朋好友忽然离去了,这就是聚际必散的规律。

5. 学佛后,你会发现一种莫名的欢喜在心里冉冉升起,真的不可思议。

6. 人的一切快乐,都是从利益他人中产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只为自己而引起的。

7. 人生本来就充满了痛苦,不管你有钱有势,还是家境贫寒,都注定要经历各种苦。

8. 凡夫人以为生活本该充满快乐,并对此寄予了厚望,一旦遇到违缘,就会难以面对、接受,甚至可能万念俱灰,选择一条“不归路”。

9. 人生中并非全是痛苦,还是有一些快乐的。”话虽不错,但实际上,这些快乐都是暂时的、无常的,随时可能会变成痛苦。

10.我们的快乐,就像一块蓝布上的小白点,只是偶尔的点缀,却不是人生的底色。

11. 一切快乐,都是从利益他人中产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只为自己而引起的。你若能明白这一点,并试着去慢慢改变,其实得到幸福很快,并且很长久。

12. 寂天菩萨说:“若想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就,让自他从苦海中解脱,最为秘密的窍诀,就是修自他相换。”

13. 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快乐、善根、健康、福报等变成白气,从鼻孔呼出,融入众生的体内,令他们获得圆满的安乐;

吸气时,观想众生所有的痛苦、烦恼、魔障等变成黑气,从鼻孔吸进来,融入自己的身体,由自己来代受这世间的一切不安与痛苦。

这不仅是殊胜的大乘修法,也是消除痛苦最快速、最实用的窍诀。

14. 作为凡夫俗子,我们不可能一生中完全一帆风顺,没有任何违缘。有时会不幸患上肺炎、肝炎、癌症等疾病;有时会遭遇到人或非人的魔障侵害;有时心情沮丧,觉得每个人都看不起自己、歧视自己;有时候心中的烦恼特别猖狂……

15. 观想自他交换,代一切众生受苦。

能消除痛苦、烦恼等一切违缘

16. 一方面可能是这个老人的业力现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来调伏心,总以为从什么地方吃点药、得个加持,依靠某种物质的力量就能消除身心的烦恼。

17. 当我们身心感到痛苦时,《修心七要》中告诉我们:修自他相换,是上上下下最根本、最唯一的窍诀!

18.有病交给佛来医

19. 长期被病魔缠身的人,每天睡觉时辗转反侧、夜不成眠,怎样躺卧也没有一个舒适的时候,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简直度日如年。他们往往暴躁易怒,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对别人的一切都看不顺眼,性格要比过去固执得多。此时就算有人肯照顾他,他也时常挑三拣四,甚至破口骂人。

20. 疾病的成因有两种:一是前世的业力,二是今生的外缘。后者治疗起来相对容易;但前者的话,单靠求医问药很难治愈,此时就需要向佛法求助了。

21. 有些病,药物是无能为力的,甚至还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这时,你可以试着去念咒、转绕、顶礼、忏悔、发愿,通过祈求诸佛菩萨加持等途径,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方面的事例,古往今来发生得实在太多了。

22. 我认识一个人,曾经得了非常严重的慢性疾病,在一些大医院治疗,花了6万多,效果也不是很大。失望之余,她听说喇荣佛学院的坛城塔对调心治病很有帮助,于是就来这里转坛城塔、磕头,又去朝拜了德格虹身成就者的塔。依靠这些方法,再配合一些简单的调养,结果不到一年半,她的病就痊愈了。

23. 一次他牙疼得厉害,下颚发炎肿得很高,不能吃东西和说话。当时,耶喜的伯父把他送到一位老僧人那里。只见老僧人念了几句含糊不清的咒语,转身过来,对着耶喜肿胀的下颚,吹了一口气。整整一星期,老僧人都在这样做。

第八天,老僧人在发炎的地方,吹了三大口气。那肿胀的地方突然裂了,脓汁流了出来,疼痛立刻消失。最后,小耶喜的牙疼神奇地痊愈了。

24. 佛法是不可思议的,在现世里,当你身心遇到解决不了的病苦时,不妨去求求佛的加持,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25. 她因为全心全力地投入修行,奇迹般地获得了痊愈。

可见,有些绝症患者虽被医生判了“死刑”,但通过佛教的一些观修窍诀,会产生戏剧化的治疗效果。

26. 她得了癌症。后来她放下一切,临死之前一心念佛,结果癌症奇迹般地消失了。

27. 面对衰老的来临,修行人与世间人有天壤之别。

28. 我家乡还有一位老人,从年少起就坚持每天磕100个头,至今也从不间断。现在他虽有96岁了,但仍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上楼梯也不需要人扶。

29. 怕老是根本没有用的。人的一生,包括少年、中年、老年乃至死亡,其实是很好的修行教材。我们若能对此认真思维,认识到无常是世间不变的规律,并对此产生坚定的信解,那在老年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该抓紧时间做些什么。

30. 只要一心念佛,就能得到不怕病、不怕老、不怕死的境界。

31. 他们到了晚年,天天指望子女来看望自己。但现在这个社会,子女因为太忙碌,很少有空去看父母,于是他们非常失落:“我老了,所有人都不管我……”

其实,他们若能像藏地老人那样念佛,心里有一种归宿感,内心自然不会有这样的波澜。

ps:心里若有归宿感,安全感,就不会像别人、外境索取关注,索取爱,索取情绪价值,索取感情,索取关爱

心里若觉得安全,觉得舒服、踏实,一切自给自足,不必向外求,就像有句话说,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向外求来的一切,都是治标不治本,还有副作用,只有从内求来的,才是真的

没有什么比心安更让心舒服的了,心安只有自己能让自己心安,外界的一切都不能让自己心真的安

32. 在藏地,老人都能做到三不离:口不离佛号或心咒,左手不离念珠,右手不离转经轮。

33. 我们在行住坐卧中,都要做到念念不离佛号。

34. 这位冬瓜和尚,表面上经常逛街,但心里从来没有离开过念佛,佛号已融入了他的一切。一个人若能像他那样,时时处处不忘念佛,对阿弥陀佛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即使很愚笨,也能获得成就。正如《二观察续》所言:“愚者具坚信,彼可获悉地。”

愚痴没关系,不懂佛法没关系,坚信不疑佛法就行

35.念一声佛号,功德无法估量

36. 毕竟众生的根基、喜好千差万别,有些人念一个“阿弥陀佛”即可得以度化,别的人则要依靠其他佛号度化,甚至还有一些人需要念很多佛号……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所以,凡事不能千篇一律,否则,昔日佛陀也不会针对不同的众生,广开八万四千法门了。

37.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也讲过:“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这段话就说明了,念佛不是只能念“一佛名号”,而是可以念“多名”。

38. 有些人特别怕魔、怕鬼,晚上不敢一个人上厕所,此时就念“南无日月灯如来”。

39. 还有人特别爱漂亮,渴望相貌端严,那可以长期念“南无步莲如来”。

40. 不同的佛号有不同的功德,就像这个世间上,不同的药可以治疗不同的病一样。

41. 人生在世,谁都要面对压力、情绪、烦恼、生病、死亡……在遇到这些时,我们应当有独自解决一切的勇气,不要总想着依赖别人。别人的力量再强大,也不可能时时与你寸步不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赎!

42.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43. 每个人在临死时,世间的一切都帮不上忙,唯有自己所造的善业,才可以救护。寂天论师也说过:“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44. 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由他去便好

45. 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你

46. 弥勒菩萨偈云:“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

47. 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位太守身患重病。正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发下誓愿:“从今之后,饶益一切有情,忏悔自己的业障,舍弃一切世间俗事!”

当晚,观音菩萨在梦中对他说:“你昔日杀业重,今得短命报。幸好此时能发坚固誓愿,当下唯有放生能延寿,且可增福禄。”他醒后大有所悟,于是全家戒杀、常常放生,病体终于痊愈了。

48. 藏地炉霍县也有一位牧民,多年患疾,十分痛苦,去过很多医院,皆无明显疗效。有一位僧人打卦说她前世杀生极多,若不放生,则多病短命。此后,她发心放生,结果疾病不药而愈。如今,她特别相信因果,每年都捐款放生。

49. 长寿、无病的根本因即是放生

50. 佛经中讲过“人天七德”——种姓高贵、形色端严、长寿、无病、缘分极好、财势富足、智慧广大,这是世人都非常向往的福报

51. 特别是有的人患了一些怪病后,连医生也束手无策,此时若立即放生,往往有不可思议的疗效。

52. 杭州有一个爱打鸟的人,一天背上突然长疮,大夫无能为力。他猜想是自己今生杀生的果报,于是发誓不再杀生,并作放生,此后诊治便有了效力,而且逐渐痊愈了。

53. 在藏地,许多被医生诊断为必定死亡的病人,家人去放生、念经后,就不可思议地慢慢康复了。

54. 医疗无效时,这位医生就劝我们放生、念经等。遵照嘱咐,我们广行放生等善行后,身体就痊愈了。”可见,放生是十分见效的治病方法。

55. 通过放生,转短命为长寿者,自古以来也不胜枚举。

56. 苏州有一个人叫王大林,具有大慈大悲心,常常放生。每当看见村中小孩捕捉玩弄鱼鸟时,就竭力劝止,并给钱以放生。

他平时劝人:“少年时,必须培养爱惜仁慈物命的美德,不可养成残忍好杀的坏习气。”

他如是于一生中劝人行善断恶,后来得重病将死时,佛菩萨显现告诉他:“你平生放生,有极大功德,将可增福延寿36年。”当下他觉得身体轻安。之后,他活到97岁才无疾而逝。

57. 不管对什么样的众生,包括动物在内,我们都应该有一颗慈悲心。

58. 人与动物在避苦求乐方面,没有任何区别,完全一模一样。一个人若能关爱动物,救护它们的生命,这种恩德也特别大,有时候甚至能今生感果。

59. 民国九年,曾发生过一则传奇故事:

有一山居人家,在办完喜事的第六天,全家正在祭祀祖先之际,忽然跑来一只受惊的山鹿,因为被猎人追赶,躲到了祖先的供桌下。新娘非常善良,赶紧把山鹿藏起来。

不一会儿,猎人追到,说鹿是他的,必须交出来。新娘不忍心,就准备买下这只鹿。猎人趁机敲诈,非要二十个银元不可。双方讨价还价半天,最后降到了十五个银元。

价钱谈定后,新娘的公公婆婆面现难色,因为这次娶媳妇就用去十五个银元,家里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新娘说愿把自己的陪嫁十五个银元全部拿出来买鹿。家人只好同意,但觉得此举十分愚蠢。

猎人得银后离去,新娘便从桌下招出山鹿,安抚一番。鹿轻跳几下,跑回山林中去了。

几年以后,新娘生了一个儿子,刚满周岁那天,家人正值忙碌之际,便将婴儿放在院中椅子上。这时,山鹿又再次出现,用鹿角挟起椅子及婴儿向外跑去。

家人见山鹿偷了孩子,便急忙追赶出来。追到山外之后,忽听一声巨响,回头一看,只见屋后的高山倒塌,整个村子瞬间夷为平地。

这时,山鹿轻轻放下婴儿,跑回山中不见了。

家人这才醒悟到,原来是山鹿为了报答新娘救命之恩,借着“偷孩子”引他们一家逃出。

60. 有个人在偶然的情况下,放过一只狐狸。唐山地震前,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左右,那只狐狸突然来抓他的门。他起床来看,狐狸一下死死咬住他的鞋帮往外拖。他当时不解,但随狐狸来到院外平地时,突然天崩地裂,大地震发生了……

震后多年,这个人一提到那只狐狸仍感恩不尽,他常说:“地球是个大家庭,大多数的动物与人类息息相关。动物们尽管不会言语,却也有着同样的思维、灵性和良心。”

61. 我们并不希求动物报恩,但是,善待动物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所以,如果有条件,我们每年都应该放一些生。

62. 有时候放生也不需要钱。比如下雨了,路上有几条蚯蚓,或者天气燥热时,有些小虫马上要被晒死了,你把它们放到清凉、安全的地方,这也是一种放生。

63. 没有看见并不等于不存在,没有看见而存在的东西多着呢!”

64. 因为没有看见,所以不存在”是一种荒谬的推理。因为凡夫人肉眼的功能本来就有限,故肉眼见不到并不代表没有。

65. 比如空气、电波和细菌,你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能不能以此否认它的存在呢?

66. 我们的痛苦,实际上不是来自于外境本身,而是自己内心的执著。

67.古罗马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过:“真正困扰我们的,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想法。”

68.苦才是人生

69. 纵观整个世间,身与心的痛苦无处不在,一个人不论高贵、低贱,随时都被这两种苦所损恼,就像同一苦海中的浅水鱼、深水鱼,无时无刻不在为苦水浸泡着。

70. 有些人喜欢追求财富,却不知道腰缠万贯的富人有谋财、守财、失财的痛苦,身无分文的穷人有无财、求财的痛苦。换句话说,大人物有大人物的痛苦,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痛苦。

71. 具足世间圆满之人,比如现在的有些领导和老板,在财富、地位、吃穿上已经样样不缺,可内心却充满了极大压力。比如,为稳固自身的权势而惶惶不安,害怕自己下台,害怕被别人超越;为他人财富的增长而嫉妒万分;为控制下属与财产而殚精竭虑……

72. 世间上的小人物,虽没有这些内心的痛苦,却有超强度的劳动,缺衣少食,住房、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由此而引起身体的疲劳、损伤、饥寒、疾病等各种痛苦。

73. 这正像《中观四百论》所说的:“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74. 根登群佩大师曾说:“高官心里有大苦,小民身上有小苦。”确实,作为凡夫俗子,不被痛苦折磨的一个也没有。

75. 想一想你现在拥有的快乐吧!是不是觉得它变化多端,总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满足和长久,甚至转眼就会变成痛苦?

76. 世间上的快乐并不可靠,瞬间就会变成痛苦,这即是“变苦”,也称为“坏苦”。

77. 生命中的快乐极其短暂,即便是暂时拥有的财富、地位、名誉,也没有一丝一毫恒常、稳固。

78. 佛陀认为,世间之苦本就如此。无论我们生于什么地方,都会一个痛苦接着一个痛苦,这个痛苦还没消失,那个痛苦又出现了,连一刹那安安稳稳、快快乐乐的机会也没有。

79. 人有财发疯,牛有草发疯

80. 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

81. 如今有些人的欲望永无止境,明明享有财富与盛名,却依然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内心没有满足之时。

82. 有一只狗意外获得了一根骨头。在过河的时候,它发现水中也有一只狗叼着一根骨头,就扑了下去,想要得到另一根骨头。结果,它的下场可想而知——不但得不到水中的骨头,就连自己原本有的那一根,也在慌乱中弄丢了。

83.不属于你的,得到也会丢掉,得到会倒霉

84. 古人说:“贪则近贫。”如果贪心过大,定会招致贫穷。

85. 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尽量克制内心的欲望,不奢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过一种知足少欲的生活。

86. 有了这种满足感,纵然住在小小的屋子里,内心也会欢喜无比。否则,就算住五星级宾馆,吃山珍海味,家有万贯黄金,内心还是会闷闷不乐。

87. 孔子曾说:“吃粗淡的饭,喝白开水,以手臂作枕头,虽然生活简朴,但只要有道义,快乐就在其中。”我非常佩服这种精神。现在有不少人,经济条件不错,但精神上特别空虚,只求吃得好、穿得好,丧失道德人格也无所谓。而古人并非如此,吃饭不一定有档次,穿衣不一定是名牌,只要善良的品行不失毁,活在世间就有意义。

88.ps:有没有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感受如何?感受是否好?是否心安?是否满足?

若感受非常好,幸福满足,没钱也是有钱

89. 每个人的钱财,真的是够用就好。如果想赚钱的欲望太大了,只会给自己带来层出不穷的烦恼。其实,只有当你不过分追求金钱时,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并且带来内心的自在与安乐。

90. 现在有些人,拥有一点财产便死抓不放,舍不得用在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上,从来都不愿意布施,还经常跟别人哭穷,说些可怜兮兮的话:“我实在没有钱,太穷了!”这样的人,很容易得到饿鬼的果报

91. 两个小鬼要到人间投胎,阎罗王对他们说:“让你们去做人的话,一个要一生布施东西给别人,一个要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你们愿意做什么样的人?”

小鬼甲一听,赶紧跪下来说:“阎王老爷,我要做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的人。”小鬼乙则默默无言,静静听候阎罗王的安排。

阎罗王把抚尺一拍,判道:“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间做乞丐,可以处处向人乞讨东西;小鬼乙投胎富裕人家,时常布施周济别人。”

这则寓言,实际上反映了“舍”与“得”的微妙关系:总是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最后一贫如洗;总是慷慨布施的人,有“舍”才有“得”,财富会自然而然涌现。

92.心不能被吝啬所控制,要懂得帮助别人,懂得布施

93. 只要你用身口意去善待别人,没有钱也照样可以布施。

94. 《杂宝藏经》中讲了,有七种布施不花钱就能获大果报:

一、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

二、和颜悦色施:以和蔼悦意的表情对待别人;

三、言辞施:对别人宣说柔和的语言;

四、身施:起立、迎送、礼拜父母师长,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五、心施:以善良、恭敬之心对待别人;

六、床座施:为父母师长铺设座位,或者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

七、房舍施: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住。

95. 没钱并不影响布施,只要有心,就有机会。

96. 贪心炽盛的人,就算拥有得再多,也始终有种贫穷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对这种人来说,倘若不能调伏自心,想完全依赖物质来满足自己,简直难如登天。

97. 一个人贪心不足时,不但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即便是已经拥有的,也很容易失去。

98. 财富虽然暂时能给你带来一些快乐,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苦。有些人生活非常简朴,不管是穿的衣服、吃的食物,全都极其简单,这些给他带来的是什么?是超离物欲的一种自在、洒脱。所以,内心的满足、智慧,远远超过了外在的一切财富。

99. 佛教可以解除所有烦恼

100. 许多人忙了一辈子,到头来却一事无成,甚至苦不堪言。原因就是他们从来没思考过人生什么最重要?他们不明白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有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1.做才是得到(索达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