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最高境界

美食的最高境界,就是饿一顿再吃。

怀石料理算是日料的顶级规格了,配合时令的食材,以匠人之心悉心料理后一一摆盘,细致地向你介绍这道菜的渊源典故,欣赏之余还需慢慢品味。不细嚼慢咽是不可能的,因为量太少,两口就吃完了整顿宴席下来真的可能吃不饱。

这也不奇怪,它本来就是僧人听禅时的茶点。肚子饿得难受,在怀中揣一块烤热的石头,抚慰一下饥肠辘辘的肚皮,所谓”怀石“之名就这么来的。

口腹之欲,也可以断舍离的。

从最基本的热量需求来说,当今时代已经是热量过剩,而非营养不良了。各种热量爆炸的奶茶、甜品、零食,本质上都是服务于精神消遣,也算是一种简单的娱乐了。这跟看一部爆米花电影、随意购购物、刷刷手机差不多,都是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迅速得到的浅层次乐趣。

于是就会出现很多胖子,想减肥。

BBC一部关于减肥的纪录片中,有个减肥中的大婶,她说自己已经非常自律了,每顿饭都吃得很少,可是依旧这么胖,很是苦恼。工作人员跟踪了一整天她的实际摄入,发现虽然正餐都控制得不错,但空余时间里含糖水果却放开肚皮吃,难怪无法减重。

其实减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多消耗+少摄入,简单的加减法而已。难在对抗本能欲望,潜意识的惯性非常强大,就像那位水果大婶,不知觉地吃了多少东西,这种情况下不能相信自己的直觉啊。

人类进化过程中,大体是饥饿的时间多,吃饱的时间少。身体总担心我们存储得不够,会在饥荒时期饿死,因此设计了各种机制来诱导我们超额摄入。高热高糖高油脂都是被写入大脑底层的优先选项,容易被下意识地触发,随时随地。

可惜美食虽好,吃多易腻,口味也越来越重。

聪明的一休里有一集讲足利将军食欲不振,什么都不好吃。一休请他来寺庙里享受美食,有个条件就是得亲自劈柴。待将军大汗淋漓地干完重活,早已腹中空空,此时粗茶淡饭也大呼好吃。这里的关键是劈材饿肚子,而不是用上什么高端的食材或厨艺。

隋朝的中国人,常见的午餐就是稀饭里飘着一些菜叶,喝茶也要加入米粥,说是茶叶煮稀饭也不为过。过年时的大鱼大肉随便煮煮就是美食,放在现在就连普通快餐都不如了。

明朝同期的日本岛国,普通农民参加军队去流血卖命,往往没有军饷,所得酬劳不过能每天吃上一顿白米饭。丰臣秀吉在大折返中千里奔袭敌人时,把米饭煮熟后堆在牛马车上,再浇上盐水,军队经过时每人从米堆里抓一把,就是一整天的口粮了。

吃饭时放慢一点,想想这些历史典故,细嚼慢咽一番,或许会觉得这口饭味道也不错。

如果想获得更真实的体验,可以试试轻断食。

每周选一两天,略过一顿正餐不进食(包括奶茶水果等),只喝水、清茶或黑咖啡,模拟一下人类历史中再正常不过的没饭吃场景,回归我们身体本身习惯的规律。在健康上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至少我自己的人体实验证明可行,联想到信奉伊斯兰教的几亿人在斋月期间保持白天不进食,也是个佐证。

这期间,饥饿是肯定有的,那种感觉就像海浪,一波又一波地袭来,越来越微弱,几波以后就渐渐习惯了。这时它就想准时来敲门的朋友,开门欢迎便是,一起喝喝茶或开水,聊聊人生。

美食的最高境界,便离你越来越近了。

你会逐渐注意到周围人是否在吃什么东西,会注意到茶几上的水果,会注意到随手扔在包里的一个小点心。就连路边随便一个不起眼的包子店,都会引发丰富的联想。《轻断食》这本书里作者描述过一段经历,断食后可以从楼下感知到楼上有人吃苹果,那清香,那迷人的滋味。

此时,各方面的知觉都被调动起来了,头脑会更加精明,感知力也大大增强。

乔布斯也说过,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嘛。

饿一天再慢慢吃个苹果,味道比几千块的法餐更好呢。

一旦你体验过美食的最高境界,并沉醉不能自拔,每周都实践一次,还会带来一些有趣的副作用。饭量会逐渐减少,养成每顿少吃一点的习惯。同时自律精神提高了,可以用在运动上,运动是轻断食的最佳搭配,肌肉量上来了基础代谢率就提高了。所以无意间还有减肥的作用,这也是我经过人体实验证明的。

Good luck.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