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信仰所具有的力量,使我们敢于承受一切痛苦,敢于摆脱既往经验,也敢于迎接未来无尽的挑战。
那么。信仰宗教是不是一种心理病态?
从本质上说就是不断前进的求知之路。只有不断消化和吸收新的知识,扩充眼界,才能摆脱昔日经验的限制。为此,我们必须从科学起步,别无他途。我们应该逐步以科学的信仰来代替父母的信仰,向小宇宙法则提出挑战。
一、为什么信仰会成为心理疾病的病因?
前面我们讲了信仰对心智成熟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因为有信仰,从而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克服了诸多困难。有的信仰让人充满勇气,有的信仰让人颓废,可见信仰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人心理疾病的诱因就是因为错误的信仰导致。
斯科特.派克接待过一个很特殊的病人叫凯茜。凯茜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家庭,母亲对凯茜的管教非常严厉,一直教导她,对天主不能有任何怀疑,只要做了天主不允许的事情就是犯罪。后来,凯茜结婚了,婚后她对性生活有了强烈的渴望,但在宗教里,对性的渴望是罪恶的,为此她内心痛苦不已。一边渴望性,一边又觉得自己背叛了对上帝的信仰。为了减轻痛苦,她只能通过不停地祷告,来缓解内心的罪恶和痛苦,可越是压抑,痛苦越大,直到最后崩溃。
凯茜的病例,显示出宗教环境和心理疾病有一定的关系。在凯茜就读过的教会学校,神父从不鼓励凯茜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自己的判断,更不允许她对教会的信条提出质疑。尽管凯茜信奉上帝、“十诫”和原罪的观念,她沿袭的信仰和世界观,其实与实际并不相符。但教会根本不会帮助她结合自身情况,去建立合适的信仰,所有这一切导致了凯茜心理疾病。
生活中,凯茜这样的病例很多,许多精神病学家和精神治疗医师认为,宗教本身就是一种禁锢心灵的非理性观念。由此可见,错误的信仰是导致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
我们只有从现代科学出发,与古老的宗教迷信进行较量,才能帮助患者摆脱落后而陈腐的宗教观念,使患者的心灵重获自由。
二、什么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
《一个人的朝圣》写了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65岁的哈罗德·弗莱,为了患病的二十年未见的老友,踏上朝圣之路。凭着“只要走下去,老友就会活下去!”的信念,他在朝圣的路上走了87天,627英里。
这位老人凭着对宗教的虔诚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克服了朝圣路上的各种困难,完成了朝圣的旅程。由此可见宗教信仰,确实对人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并在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是否只有宗教信仰才是真的信仰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对宗教的定义过于狭隘,把宗教也想得过于简单化和单一化。提起宗教,我们通常会想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认为要相信某些神灵、加入某个信徒组织、举行某种宗教仪式,才称得上拥有宗教信仰。
事实上,广义的宗教信仰并不单单指对佛教、天主教等神灵的信奉。而是个人对于世界的规律和本质的看法与信念,并基于这种信念做出不同的抉择。这种信念我们称之为自己的“宗教”,这种“宗教信仰”,我们称其为“世界观”。
虽然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不过由于天赋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人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常常有着天壤之别。好比说,大家都读过《水浒传》,但有人看到的是故事中的刀光剑影,有人读到的是朋友间的义气,也有人读到了社会的深刻矛盾,还有人读到的是人生的快意恩仇等等。
其实,随着自律的不断加强,爱和人生经验一并增长,我们也会越来越了解自身成长的世界,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人生地图”日渐完善,对世界的信念也逐步树立,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宗教,形成个人的“宗教信仰”。
三、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治疗?
前面举出的例子,都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信仰宗教是不是一种心理病态?从上述事例可以发现,答案要视情况而定。有时候,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天主教会和母亲灌输的信仰就阻碍了凯茜的成长。她对信仰提出质疑,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才过上了更有活力的生活,让心灵得到了成长的自由。
有时候,答案又是否定的,例如书中提到的马西娅,由于父母是无神论者,所以她一开始也坚信自己是无神论者。但是无神论让她的生活过得非常糟糕,她因此患上了抑郁症。在长达两年的治疗中,马西娅慢慢发现,自己其实是相信信仰上帝的。由于正视了自己的信仰问题,她的心理疾病也慢慢好了起来,生活也变得有条理性。
凯茜原本把神灵奉为一切,经过治疗,她不再相信神灵的存在。而马西娅原本否认神灵,是个无神论者,后来却相信上帝的存在。她们的治疗程序几乎一样,医生也是同一个人,最终的结果却截然相反。怎样解释这种情形呢?
因为医生在做心理治疗时,必须以理性为前提,对症下药。心理医生对宗教的过分简单化,就会使患者处于不利境地。不管是坚持认为宗教大有好处,还是把宗教一律视为致命的魔鬼,都会造成程度不同的问题。
所以在为患者治疗心理疾病时,医生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并通过宗教和信仰的观念,进一步了解他的患者。要直接面对患者心智成熟的问题,对患者信仰体系的合理性作出判断,然后采取对症的方法进行科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