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工作的忙碌期刚告一段落,与学生们寒暄,告别后。剩着不舍,结束这一中长段的关系链。
在刷当日的朋友圈时,学生们发的内容总概居为离别后的难过,繁忙后的抽空。看到这,我很想告诉她们:“朋友,不要难过!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最终想想也就摇头作罢,因为时间会告诉我们最好的答案。
二
如上所述,在看到朋友圈的时候,我正在18路公交车上,刚过了洋洽站。赶飞机是最容易出现焦躁的情绪,尤其是要乘坐惠民的交通工具去飞机场时,那影响焦躁的因素起码更多个一星半点:有闷热的午后、换乘的麻烦、时间的拖延等。只有唯一的一点好处就是可以大把的时间发呆,也可以旁听耳畔的声音。不过冀望不要当圣经听为妙,估摸着大失所望的几率很大。
对于这次行程我还应补充的是,在半个月前已经有所计划。主要原因是妻子和我对哈尔滨翘首盼望的念想,同时她本人也多次与我描述哈尔滨的美好。应该说,在她的言语中我已经有了些许的预成图示,比如雪花真的和迪士尼动画一样为发射花状;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中心,临近鸭绿江,毋庸置疑,也是一条商业街。
抛去这些主观印象,再回到坐飞机这件事上讲。坐机场大巴到长乐为15点半,再候机室耗了两钟头才上了飞机。这次航班的时长6个小时,其中还要经停郑州。推想而知,到达目的地绝对是昏天黑地,更确切应该用黑更半夜来说明,因为23点多了,在配上几十度的温差,这足以对哈尔滨的期许产生损伤,当然皆属常象。
一下飞机,随便轻声细语也能哈出白雾。风更是冷爽的,只有未着衣帽的地方才会微微感到刺骨的寒意,所以就没我想象中的那么冷。
提好行李,免费接送飞机的中年师傅已经来接机。车上倒是比室外来的暖和很多,只是七座的小巴上只多出我和妻子俩人还蛮渗人的。师傅一路疾驰在大路上,倏然路转,走一条相反的土路。这让我立刻提高警惕:我该怎么办?直接报警还是…我有这样的想法是毫不夸张的事,只要你也看到那般场景,可能会浮想的比我还夸大。
那路肃然死寂,路灯熹微。两排挤满了小车,车面都附上一层白霜,在远处一瞥,和回收厂无异。恐怖的气氛还需要参差不齐的路上增色,使车灯不停在路面变长变短,摇晃不定,直至瞅见了旅店才叫人稍稍松了口气。
酒店附近的皆为红砖房,顶上都盖了一层厚厚的积雪。前门有两层,后来我才知道绝大部分的居住场所和商业区的大门都有两层,这样会有一定的保温作用。虽然一夜的房价只有六十五,但装潢还算正常,房间里也有地暖和暖气片,所以穿短袖也不觉得冷。比较不习惯的是,这里的水有一股奇怪的味道,形容不来什么味,总之奇奇怪怪,舌根区域有稍微的不适。
后来,躺在床上静静发呆,好像想了什么,给忘透了。现在只依稀的回忆起身边有人絮絮叨叨说着什么…
三
晨雾弥漫,被日出挤出了一块绛红色,浓浓的云层裂出一条橘红飘带。这派云蒸霞蔚我在各地都有见过,唯独这里携带着冷冽而豪迈,森然而燃情的气息。
这是七点多的旭阳,从五点多起床搭乘拉客的私家车才看到这景象,那时也到了哈尔滨的市区。我们就住在安丰街的如家宾馆,选到一个朝阳的房间。预计是十一点出发去第一站伏尔加庄园,所以就用多余的时间补了一觉。不由分说,睡敏不足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急躁等。这些可是旅行时的忌讳,因此我由衷的建议可以把旅游这个说法改成漫游这类词汇,也许愉悦程度会远远大于一日十景或拍照记景的模式。
这个引申义在蒋勋老师和朱光潜先生都有提及: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谷中的一条公路边,竖着一个标语牌,提醒驾车人:“慢慢走,欣赏啊!”
可以说明过程远远比终点来的有趣,意义与美因发现而存在,而并不是公共的名词解释。
我这拉杂一段话着实显得微词大义,应该要少表达吧!
四
去伏尔加庄园需要到中央大街的马迭尔酒店约车,幸而从住宿的地方到那只要7分钟的车程。但是时间仍是匆急,在司机的催促中才刚上约车地点。
约略的记得同车的还有两对情侣与两个女青年,我们怀着迟到的歉意上了车。
发车没多久,司机就抓出几粒糖掏给我,并说明是俄罗斯的。我顺手递给后排的妻子,后来她说不好吃,所有的物件存在一个不二的道理:新奇的未必是好的,最好的未必是适合的。我们生活在当代,确实长久以来失去的合乎理性的判断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奴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八五”就是最好的佐证。不过也只有试错后,才会有幡然醒悟的可能性。
如你所知,车子正在行驶中,沿途的风景作为绝佳的描写对象当然不能删减掉的段落。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希冀记录下游玩地的人文坐标,例如圣索菲尔教堂、东北什么大学等。好巧不巧我给忘了当时对这些的印象。那只好删去那些文字,写写沿途的景致。
我透过车窗长长地闲看。看那旷远的田野接连不断,看那森然的枯木紧密呼应,也看那朦胧的远山片片相连。在路边、在屋檐上、在树脚下、甚至在房屋间到处都是雪的足迹。她温柔的声线慢慢的述说的童话,山河大地作为她的孩子在宠溺里渐渐地睡眼惺忪,渐渐地进入沉酣,然后为孩子们盖好被子。
我猜想她给每个孩子讲的故事都不同,主要还是孩子们的性格迥异,也像是顽劣的经常喜欢蹬被子,安静的身子骨会弱些,那她就会多盖上一层毯子。她用的也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
大家都知道纬度高的地方雪存在的几率越大,那如何判断哪个地方是高纬度?回想高中的地理课本有提及知识点:正午太阳直射角。我抬头看了看太阳,再低头看了看表。刚好为正午十二点,太阳依旧斜照,大约与地平线成的角度为45度以下一些。我们可以从日期判断,现在离冬至很近,那很大可能正午太阳是照射点接近南回归线。而从上午的日照时长和太阳直射的角度,不难推理出哈尔滨的纬度大概为北纬45度左右。
五
“不好意思,我下车加个油。”司机突然打断我的想法。闲暇之余,重新观察四周。
我发觉越靠近目的地,视野越发辽阔。最后像极了红楼里结局的场景: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净得只剩千里雪色。偶有荒树离离安放其间,免了太过于孤寂萧索。再仰观天,空的也只剩白。当然,那种白色的色度实则很是微妙,经过静观凝望后才能看出白里加了点群青和浅灰蓝等两种以上的冷色系,有捎带些许紫丁香。总体来看,色阶的变化从远到近依次为一痕肉白色,稍大一点的亮色,和最后绝大部分的兰调子。
忽然间,几只白禽划过天空,那种白的出现更为相得益彰。一是,此景动静结合赋有诗思。二是,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挑战你的视网膜能力。
然后,我们终于到了游玩的第一站。下车迎接的导游是个精瘦的平头青年,穿着一身白灰滑雪服,脸上留着整齐而粗密的胡渣。他带我们进入庄园,还没开始讲解就感叹道:“其实也没什么好讲的,逛完一圈只有半个小时即可,现在人少,会显得荒凉…”他说到荒凉的时候,刚好正对着一片白桦树林。莫名有种共鸣感由心滋生。
他带我到一个桥头前,更为简概的介绍前、左和右分别能到那几处景点。剩下的时间就是自由行动了。我们先径直过桥去,本来想学别人从冰面上走过去,导游再三叮嘱河面部分区域结冰的厚度不够,容易发生危险。那只好作罢。
六
路面虽然积雪不多,但容易打滑。在踉踉跄跄中出现了一座教堂,恰好几个游客开门出来,我在门缝中瞥见了金碧辉煌的圣像画。凑近些,看介绍牌才知道,该教堂名为圣尼古拉教堂。建筑风格为俄罗斯四坡顶俄罗斯教堂风格…。
教堂门口台阶上趴着一只肥猫,长了一身萎黄色的橘毛,它就这样懒洋洋地趴在路中迎着寒风。我们绕过它到门口,发现大门上有两个类似十字架的符号。从符号的形状来看,我未曾见识过,这让我迷惑了好几天。因为我一直以为这座教堂是基督教或天主教堂,回家翻阅资料才知道是东正教的教堂。
在回顾宗教史,我们也可以猜想到答案。基督教在1054年分裂曾东西两部分,东边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其教会认为自己是正统,故称东正教。后来东罗马帝国与十五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东正教的中心就随着外嫁到莫斯科大公国的拜占庭帝国公主,转移到了俄罗斯,这里出现东正教即是不言而喻的事。
我还找到一篇关于东正教的论文,其中论及:俄罗斯东正教徒通常认为拉丁四端十字架是不完善的,称之为“歪十字架”。八端十字架是东正教所特有的,在俄罗斯广泛运用。比四端十字架多出的部分为:上横木:用三种语言写着“拿撒勒的耶稣犹太人之王”的小横板。当年钉死耶稣的十字架上写的正是这句话。下横:垫脚板,象征衡量人善恶的“公正之尺”,通常左端高右端低。据《圣经》记载,耶稣受难时,右边被缚的强盗向他忏悔,所以能够升人天堂,而左边被缚的强盗由于侮辱耶稣,必将坠人地狱。耶稣受难时十字架竖立在一块叫做“髑髅地”的高地上。每个教堂都放置着一个大十字架,象征耶稣殉难的髑髅地。
我久久地站在教堂的正中间,抬头即是高耸入云的尖顶。所有教堂皆是如此,为了营造宗教的异度空间,会把天顶拉到逼近“天堂”的距离。不管如此,还有声与光方面去营造氛围。一则,教堂多为八角形,有利于吟咏圣经时产生立体回响。二则,高墙的两侧有玻璃窗画,当阳光从外透过绚丽多彩的玻璃窗画射到一个个朝拜的教众身上,就好似沐浴在上帝的圣光下。
说到光,这里还需要安插一点美史常识:对于西方油画的发展,“光”是脱离不了干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西方文明发展又“两希文明”构建——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由希伯来文明衍生出来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以及上述所提及的东正教。这些宗教都或大或小的影响朝代的更替或国家的兴衰成败。而它们的肇启之初的神是没有形象的,所以用“光”来譬喻。
以后,西方人对于光的研究越来越精深,产生了色彩的高水平认知,如:1666年牛顿利用三棱镜发现了光谱;印象派和新印象派对于色彩运用在画布上锤炼到登峰造极之地。这份态度主要是因为服务于宗教,理由呼之欲出:无论五胡乱华还是黑暗“中古”,或亦是某种群的衰败,宗教永远是支离破碎后唯一的精神慰藉,越是苦难岁月,这一心灵支柱就越重要。
再看看圣尼古拉教堂主墙神龛里的油画,内容有传教故事和圣像。大大小小有十几二十张圣画像,我推算出其最大公约数的尺寸为70×90厘米,恰好与克拉姆斯可依的《无名女郎》同尺寸。看着圣母子,慢慢地就于我有了眼神交流。圣母的慈眉善目仿佛在告诫:“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还没等圣母说完,圣约翰夺过我的目光道:“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听完,我心领神会,转身离去。
七
出门也不知该走哪,晃了几处类似教堂的房子,几处小路上也有几尊圣徒或天使石像,列排其次。我猜想接而出现的场面应该都大相径庭吧!因为伏尔加庄园属于私人空间,内设完全取决于庄园主人的喜好和审美,那多半这审美以古典为主,因为里面的建筑雕塑不像西方文明肇起时,勤勉的锻字炼句。全然挪用经典或者既定的模式。这样虽然与新颖互灼,但也可以粗略的复习美史知识。
我又一次大胆的推测历史的延续除了文明亮点是突起,随后则是接受,吸收,转化,再创造。那文明的大多数可能都为周致的理性衡定,沉淀为心照不宣的约定俗成。
抛开人类文明不谈,庄园的天地本身就是无以伦比美景,它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除了白还是白,这白色单纯到了圣洁。它包围着你,征服着你,最终你也是白色的组成部分。
这种极为震撼的体验不仅在于视觉,更在于听觉、嗅觉和触觉。
我们沿着的东北方向一直走,风虽然吹的不重,到还是感受到寒风萧瑟,天气肃杀,主要也为几十分钟才冒出一两个人头的原因。
不知不觉间,位于最东北的雪场区就到了。由于那里有几个山岙,还没越过去时,只听见一个男孩的嬉笑声和机器的窸窣作响。
走进了,原来那孩子正在玩雪球。这是一项像滑滑梯一样的娱乐项目,不过你不是直接坐在冰上滑,而用轮胎横坐运载。远处还有造雪机在轰轰地作业,显而易见造雪机的工作效率很高,不一会四周的雪堆又垒高了。
我兴味十足也跑去玩,给空气添了不少热闹。没一会儿,就累的直哈气。又拖着厚重地羽绒服,慢慢悠悠地踏着雪,这雪堆看起来很厚实,没想一站直上去就会陷进一个脚印。走的多,脚印也变得密密麻麻,深深浅浅的。
脚印在一处止住了,原因为坡上有两棵枯树让我停驻流连。他俩恓恓惶惶地站在那儿,任凭凛冽的朔风吹成一侧结冰。 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因为他们的生命包含了大寂寞、大孤独。正是因为这份忍耐,成就了人类历史中某类集体人格,可以让我们生命有所饱满。
这风不知在树旁激励了多少的日夜,才使枯树一侧达到那般的长度和密度,又能形影不离的依附树上。你说冰柱像影子,但是随着光的强弱,影子会消长生灭。这样反而不贴切,不如说是精神,长时间的促生了这树的人格构建。
八
离开后,继续压着雪路。不觉间已是1点钟左右,就沿原路找回庄园入口不远的十字路口。
有家店铺,琳琅摆了各色俄罗斯纪念品。不过客人很少,就两位店员,在聊天,应该也没希望我们买啥。前来随意的攀谈两句,又自顾自的话题。
四处闲看,但也看了几张俄罗斯的油画风景,于是乎凑上前去。自觉没味,即转身出门。
沿着一条也名伏尔加河的小河,附近的广播宣传着这里上演的歌剧,介绍很多类似什么代表俄罗斯纤夫反叛精神。我也没听太进去,主要太饿了。就到导游说的那家中餐厅去吃个饭。
餐厅很大,外部装修看起来也有档次。寻到正门,又是一只肥猫蹲到那里,怡然自得的不理睬任何人,像极了闲处晒太阳的老大爷。绕过这位“大爷”,我们进门被接引到餐桌上。用餐的人也不多,扫视而过也只一桌摆着碗盘,是两位女性,点了不少菜品。我们坐在靠窗的一边,服务员热情的倒了两杯温水上来,好让我们暖和暖和。
我拿起菜单,点了草帽饼和猪肉炖白菜。有点吃不惯这里的菜,好像除了咸就没有任何味道。
随意吃饱,就出门往左手边走。或压马路,或漫步其林间。突然发现,在河岸边有三两艘小船被冰封在河面,信步闲坐船内,很难不让人顾影自怜,借景骋怀,感物伤情。如果柳河东与我共坐,也会低吟那句“万径人踪灭”;亦或是王摩诘也会感慨“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那我也温习某位帝王的论调:“谁与同坐,虫二我。”
九
四点半也已经黑透,天也骤然更寒了下来。月亮慢慢的出现,又慢慢的从淡黄变成了冷白。雪在不知不觉间飘落人间,数星灯火在屋宇和路边点起,把雪的轨迹照的清晰,同时把引路照的更清楚。在漫天飘雪中我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错杂而无用的想法。然后准备最后去伏特加酒堡逛逛。
脚印渐行渐模糊,此景不免想起纳兰性德的那句“谁念西风独自凉”,“沉思往事立残阳”。多么意味深长的句子,可能像葡萄酒配夜光杯一样,一时之景配某句诗词才能说得上恰如某分。
如你所知,我们马上就要到伏特加酒堡了。其实过去的有点费劲,要过一个桥和几条弯路。在弯路上横空出现几个喷泉,把路撑开两半。喷泉上安放着几尊雕塑,其中就有安置在中央的《阿波罗与达芙妮》,仔细观察雕工还算细致。喷泉的四个角有小天使坐在鱼头龙尾的水兽上,估计酷暑时节可以一观鱼嘴是怎么喷水的。我想起,佛罗伦萨的喷泉有一个功能是作为城市的地标,看着喷泉的水流方向就可以找个市中心。在这里看个的,估摸着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吧。
到了喷泉的末端,路就开始合整为一。随着夜幕的加深,我们抓紧脚步到了这座两层的酒堡。它建于09年,原型是俄罗斯的“毕普”城堡。加上地下室共有三层可让我们参观,负一层是藏酒区和酒吧;一层是俄罗斯伏特加文化展示区,再上一层为世界著名品牌伏特加文化展示区。
因为夏天酒堡被淹了,所以负一层暂不开放。便主要在一层阅览,在橄榄灰的墙面上挂上了生赭为背景的展板,上面用白色的宋体介绍了每个伏特加文化每个时期的演变。同时也在就近的展柜里可以看到,精致的玻璃酒瓶、多彩珐琅的土枪和刀剑、绚丽的俄罗斯套娃,瓷制的双头鹰酒壶等。
展厅和展厅的排列呈环形,中央可通向各个厅。在中央大厅的有个拱门,中间是紧闭的镂空雕花铁门,后有米色帷布。门两侧是浮雕的人物组,左右对称。下部为风姿约绰的女子手顶两个相拥的天使。女子酥胸微露,杨柳细腰,双眸低垂,眉宇间透露一丝妩媚。头顶的小天使们四目相对,好似正在讨论在什么。中间部分是一个闲坐袒胸少的女天使,衣着轻薄贴体,似曹衣出水。一手臂向侧延伸,手握束鲜花,而另一只手放于膝上。后背羽翼半展,好像喜悦的肢体动作。最上部是简易的三角楣,顶部有弧形的缺口,上面放置一个莲花底葫芦瓶。
这个门应该为大理石雕刻,因为整个酒堡无论是边角还是住墙的装饰对与其模式相仿。例如到了二楼,直面而来是几个拱门,角落都放有古希腊罗马的石像。各个房间的顶部是木条铺成,底部的墙沿也是如此,在以暖灯相照,舒适宜人。
二楼有个阳台,夜幕笼罩的缘故,不离门近一点是看不清的。开门,迎面扑来是冷风嗖嗖。适应了几秒,刚走出一步就会看到两副盔甲,森然地盯着你。再转头,背后又有两,各个都手持不同的武器或盾牌。走到阳台地尽头,那里安有着两台大炮,正对着西北方。
伏特加古堡冷然傲然的站着冷风中目送着我们这批客人的离开。周遭无人,幸而还有远处灯光闪耀,少了点枯寂狰狞。
十
返程路上有点小堵,差不多一个多小时才到了中央大街。有关这,可以补充说:它乏善可陈,就如东北人看雪那样。白色的雾,白色的路,白色的树,白色的房顶,它总是这样。他们都看惯了这些景象。 我对商业街的疏疏落落的记述,也停留着在一种话尽词穷的窘迫综合症上,无非用人头济济勉强增添该段字数。
十一
翌日凌晨,出发去雪谷。坐在面包车的最后一排,身边壅塞着细软和男女。一路颠婆,难以活动窘迫,甚至无法打字,只好木然坐着。
隔着车窗玻璃可以感受到车外的冷寂,因为外窗结的冰,越来越厚,原本清晰的一路店面招牌,模糊到只能看见闪烁的红框或密集的红色块,像极了纽曼的代表作,如果车窗的尺牍再大个十几二十倍,想必更有视觉震撼力。后来一些波谱的名人也喜欢使用这样的模式。
视网膜能看到的色素颗粒被锐化的各个大块,和贪吃蛇变大的方式如出一辙。
临近的车灯疾驰而过,那速度是你稍微不留神就会漏看了两三个,我猜想这段路况的车流密度还是很大的。
7点左右才有晨光熹微,车窗在微妙地把背光调亮,不过那亮度,最多还是属于夜间模式,因为能见度还是不超过一百米。
一路颠沛流离,影响到风景也如幻如梦,光怪陆离。大概他们也喜欢透纳吧!竟把他的色调和笔法都学习的惊人相似。兜远了谈,估计莫奈看了,也会望洋兴叹吧!反正我画也只是照抄自然界光作用下的表面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时间,作画和赏画都急不得,一急就缺乏谨慎入微的观察,一急就遗忘了研精覃思,一急更就省略了与画面纷争到底的毅力。所以这好像宋微宗时代的汝窑瓷器,即使是花盆,提炼涵盖的能力也是资本社会无法企及的。
房屋,远黛痕,白桦,这是我隐约能观察出来的物象。它们交错的排列组合在一起。确实有点倪云林的画味,寒风萧瑟,漠无人烟,只是缺少一个空亭。那阻隔更多是我的窥视,现在神情不免萧索起来。
想罢,且无话,睡醒了估计也到了雪谷,毕竟还有五个小时的车程,否则晕车是必然。
到了九点打开地图,知道是在凤凰山游客服务中心,开车门休息一下,遇见飘雪迎来。没有多久,窗户水珠就结冰。
继续沿着雪乡公路直行,满地的草垛田地被雪覆盖,不着人迹,确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偶尔看见近山,被覆盖极厚,也露出底色来,洋溢着鸿蒙而壮阔的诗意——空山不见人……。
这段空寂准备告一段落,稀稀落落就来了几座村舍,不一会儿两排的白顶鳞次栉比,不仅房屋上,而且车上、树上、行人的头上都是白的,咋一看,还以为在冰雪奇缘的剧场。
这热闹还没沸腾,就突然全部清空,清空一切与人密切相关的事物。这种落差感不亚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前奏。
就这样,一动一静,一色一空,一入世一出世,一经济务实一超脱凡俗的鲜明对比,同走马灯一样往复循环。那么,这应该就是最直观的佛理课,可能会暂时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最后不觉得生活有多难,那也应该算能除一切苦厄了吧!
想到此些时,车猛然颠了一下。可能是想打断我,怕我的臆想扰了这雪山的清寂。
十二
用手擦了擦窗户,满手都是冰疙瘩。外头飘雪纷飞,应该是到了雪谷了。
车子停了下来,透过打开的车门,看见苞米挂满屋檐,然后陆陆续续下来几个人,可是我们还没到,又行了几里路,到了今晚投宿的映山红客栈。
这里尽是一层的建筑,看不到高楼,仿佛被大自然夯平。
老板是个老妪,很是热情,引我们进屋,又命两个男孩帮忙把行李提到房间,房间位于后院,里面有个炕,上面铺着大红被褥。
收拾好行李,妻子在房间里修补梳妆,我闲着无聊,出门逛逛。后院有个半大不小马棚,里面有两匹棕色大马。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观察马,因为我老家几乎看到的都是骡子,显然还是现在看着的这马来的威武雄壮,那飒飒地英姿即使是在食槽噘草也能不小心侧漏出来。
转眼我到了大门口,看时间也快过正午时分,就问老板有什么饭吃。拿过菜单,好像贵了点。寻思一番,点了一份猪肉炖粉条。老板还介绍这是自家养的笨猪肉。
过四十多分钟,妻子也换好汉服和头饰,就一同吃饭。我们还要了两个馒头,拿上来时使用金属制的篮子乘。馒头个大,但挺松软细腻,肉是切成长条的五花肉,配上有点像福安“糊吊”的粉条,挺有厚度。不过妻子有些不适,说除了咸没有其他味道。
吃了差不多,来接去雪场玩的师傅在等了。整顿一会,与另一对同住的夫妻出发。
雪场的项目很多,有雪球、雪上三轮车、溜冰等。玩着玩着是累了,就进屋休息。问了工作人员什么时候可以滑雪,她说2点多,只要待在屋内暖和。
一时雪下大了,窗前是白雪漫天,远处是荒木萧疏,更远的山间为密密层层的树林。我坐在炕上暖和一点又到外头玩,玩的人依然有十几二十人,热情并没有被冰雪降温。
3点多钟,察觉到人流往上山的方向走,我们也随即跟上。差不多五十米左右的位置有红砖小平房,那是换滑雪装备的地方。那滑雪场换鞋子的房间里,正门靠最近有炕,坐下来换鞋子,西北角有几个木柜子,墙上还有一个相框,贴满了黑白照。看起来蒙尘日久,白墙也处处朽败到哑然失色,剩下只有迟暮的肤色。
工作人员引导我们到雪坡上,教我们如何操作。在摸索中滑了三四边,其中有一次想学印象中那种变道转弯,不出意料的从半坡滚了下去。幸好雪很软,否则免不了皮肉伤。
黄昏来时,我站在滑雪场上,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挑花色的薄云。空气中有风的声音,有雪的声音。我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四周飘来滑雪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薄薄的凄凉…
后来因为妻子手被冻伤,我们很快去回到客栈休息。
十三
七点多睡眼惺忪间被妻子推醒,叫我出去,外面千人篝火活动开始了。听映山红客栈的老板娘说,我们来的很巧,这个活动才开始第三天。而且刚赶上下雪,想起下午送我们去雪场的司机说,下雪的时候不冷,没下雪才冷。一开始不太会意,只是点头默同。现在想起,可能和大气逆辐射有关。就像棉被即可以保暖也可以保冷,因为棉被自身没有温度,它只是起到保温作用。
胡乱穿上衣服就急忙小跑到客栈斜对面的广场,呜哇哇的人群围站在篝火四周,在人群的左侧是一群秧歌队。她们大多上着红的或绿色的碎花棉袄,每个人都有一张可爱的笑脸,一起迈着轻快的舞姿。不过我们去时只剩十来分钟就要结束了,所以篝火堆聚集的人群就慢慢的更多了起来。
我当时很懵,和妻子站在外延。随着暖场的主持人指挥大家手把手的绕圈蹦跶,一只陌生而又温暖的手伸向了我,我并不认识这男子,但不假思索就和大家牵在一起。多么童真童趣的氛围,为什么要庸俗的现代都市男子想法打破一切呢?尽情的欢愉才是当下。
十四
翌日,准备回哈尔滨,外面还飘着小雪。踏在厚厚的积雪,由于雪比较松软,一不小心半条小腿就会深入其中。
脚下是飘落的雪花踩上去软而无声。在远处的房子前,突然发出了犬吠,连锁影响了四周的吠声四起,阻断了迎面的风语。
中午临近一点时刻,天转蓝。暖阳从左侧斜射进来,高挺的路边乌树阻隔了一条条光线的前进地方向。大巴车行驶其中,人被这段段的光区闪的恍惚,而我还以为是老电影放映时闪屏的细节。这画面简约而不简单。
天地的景象也在暖阳的作用下,发生些许的光色现象。除了路、地和房顶依然是雪白。天被染成了浅灰蓝、远山被染成了群青色、近树被染成了褐红色。尤其路两侧的枯木抹上了更多是砖红色。其实雪的才也是有变化了,如向阳的部分多调了点淡黄,拿坡里黄,柠檬黄,而背光则在白色里调进了群青和少许的钴蓝,还有必不可少紫罗兰。因为暗部变化比亮部大,起码随着地形的起伏跌宕,就有明显偏蓝或偏紫的变化。
总的来说,没有静心观察是绝对发现不了。因为光色的魅力不仅于此,最极具变化的当属明暗交界线。是的!就是明暗交界线。我起码可以找出十几个色彩细条。例如有色圈中距离最远的橘黄色和蓝色,它们叫做暖极和冷极。其它的随着明度和纯度依次排序。
色彩的推理其实会损伤自然,如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不言语,它只兀自美丽着,能否沐浴在天地万物中,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关乎于内心。
那么说多了都是赘词,用心体悟才是真的。如果每次去出游都可以学习宗白华先生的散步美学,我想,会多了抬头仰望,少了睥睨万物;少的是泛泛观游,多的是饱游饫看;多的是乐趣,少的是慌张与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