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5运用德慧智教育塑造德治社会和德道人生

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5运用德慧智教育塑造德治社会和德道人生

第 五 课

熊 春 锦

本课内容提要

第四章 运用德慧智教育塑造德治社会和德道人生

第一节 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德慧智教育

第二节 人生六阶段的健康需要德慧智教育



女士们、先生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利用这段时间,讲解一下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讲义的第四章,这已经是第五课了。这一章,主要是讨论一下运用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塑造德治社会和道德人生。

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的理念。

第四章 运用德慧智教育塑造德治社会和德道人生

第一节 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德慧智教育


《老子·德道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老子在德篇开卷章中,就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六个阶段的必然性。

道治社会和德治社会时期,社会细胞的人们处在德性淳厚尚未朴散的状态,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境界,人们的心中和行为都充满着上善,心中既无善也无恶,无善无恶,所以德性完整而且淳厚,是没有分解朴散开来的一种状态,所以那时是自然的无为而治。

当人类离道失德,私心和物欲逐步萌生,德的完整性也开始朴散以后,社会就进入“无为而治”向“有为而治”的转折社会时期,此时“仁治时代”开始出现。

仁治时期就是一个典型的转折时期,是从“上仁无为而无以为”,向仁德也下滑丢失,而进入“有以为”的一个时期。此时人心由于私心贪欲的增强,而需要信德承载、信仰规范、法治制约的时期。此一时期的信仰自律性是第一性的,法治刑典还处在初步萌生之中。

当人们心中和社会中的仁德也凿丧、分崩离析丢失以后,社会就进入完全的“有为而治”的漫长时期。

在义治社会时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德的阳金这时还能克制肝中的阴木,并且也能泄动心中的阴火;所以人们在此义治社会时期,心中还能“明德知道”,还能自觉地运用义德进行自律。由于心中还有适量阳木仁德供应心中的礼德能量,使心的阳火礼德能量发出光明,所以人们的自觉程度在那个时期还比较高,因此史传之中才有“画地为牢”而人不敢违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大家都记得:有一位樵夫砍了一担柴进城贩卖,结果由于人多,挤脱了这一担柴的一端以后,扁担一头翘起来,将身后的一位行人当场就打死了。当时的地方官也就只是在地画了一个圈,让他站在里面等候发落。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义治时期,在这个义治社会当中,“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人们的自觉程度、自律性是非常高的,他们并不敢逃遁。

但是,随着人们私心贪欲的增强和社会离道失德进程的逐步加深加重,义德也必将出现淡漠和消失。此时义德消失了,阴金当然也就上升,“有以为”就下滑成“不以为”,社会发展就必然进入以“治人心”为重要手段的礼治社会时期。

这一时期的规律性,是一个“上礼为之而莫之应”的状态。“莫之应”现象的普遍出现,是因为人们体内既缺乏仁德的能量,又缺乏义德的能量。义德阳金的丢失,则无法制约阴木的滋生,阳木仁德的品格和能量无法生成。没有仁德的阳木供应心中产生阳火礼德能量,阴木能量却只能强化人心中的阴火,使贪欲私心更加旺盛。因此“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就是说:即使施行“上礼”式的教化,也难以使人心相应。因此,以刑典法律为重要辅助措施的治理手段,也就应运而生,成套的、全面的律法逐步完善起来。

像历史上的商鞅变法,最后连他自己也被自己所制定的法律所车裂,五马分尸,车裂而死。以礼德教化为主、以法治惩戒为辅的漫长社会时期也就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同时,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学入世治世的思想,也就必然会成为维系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整个“上礼为之而莫之应”的社会发展时期当中,虽然运用上礼的教化形式医治人心,但是也显得颇为乏力,如果没有法律刑典的辅助,“上礼”也无法维系。

当人们无法维持住“上礼”的治心状态,礼德的品格和能量也流失以后,阴我心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时,阳火也就从此消失;不能产生阳土,反生阴土,此时正信消失,邪信也会自然地漫延起来。

所以,老子说,“忠信之泊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的愚智时代,也就必然都一步步地出现在社会的进程之中。当信德承载与法制辅助的格局,也因为信仰的淡漠和消失而颠倒成为法律至上、甚至发展至法律也无法制约的时期。

这一社会发展时期,以明代《四书五经大全》的出现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带来了愚智社会发展时期的到来。愚治社会发展时期就在这个契合点上开始出现,正所谓“大全出而经说亡,八股行而古学弃”。当人们只尊“书”不尊“经”,不识经、不知经,是整个社会“愚智”时期开始出现的重要标志。

老子之所以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发展分期,是因为他居于道○,用于德一。用德一分析出了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德一”,而不是其它任何物质。社会之所以不能稳定地在某一个社会发展期中衡定地发展,也就是因为社会的离道失德,德性能量不足以维系社会的长期稳定。

人们常常本末倒置,将法律的治理作为至高无上的经典进行重复,而放松了对精神领域的滋养与教化。在最古老的先天《河图》中,也同样数喻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真理。“天一”,其深刻内涵和物质性也就是天德,就是德一。这一 “真空妙有”的能量施之于地、作用于地,地上一切后天万物的变化之中都将蕴含着“象数理气”中数“六”的规律性变机。人类社会发展六阶段和人的生命发展的六个时期,都包含在这个“地六成之”的总规律之中。

人们若想“人定胜天”或者“我命由我不由天”,则只有识经、诵经、明经、用经,从而摆脱我们心灵的愚智,执一不散,恒德不二。而且,在六数的不同阶段之中,若想获得健康发展的生机,摆脱一般规律的制约,创造社会或者人生的奇迹,也只有“执一以为天下牧”,执一以为身内牧,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和方法。天一生水,水载天德,上善治水,这不仅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唯一正确方法,也同时是人类生命健康发展的根本性方法。

老子在他的《德道经》中,阐发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一般规律以后,对社会发展源动力能量的散失作出了详尽的剖析。并且指出一切社会动乱之源、突变之因,全在于“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在五德之中,信德是其它四德的承载和基础;当信德也十分薄弱或者完全消失之时,就是整个五德基础完全崩塌之日。社会没有任何道德能量的滋养和品格的维系制约时,也就必然乱象频生。克服这种一般规律的方法就在于“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社会若想在“无乱”中平稳地获得发展,则必需构造厚实的道德信仰、信念之土,以此厚实的信仰、信念之土,承载仁治、义治、礼治和智治不同时期社会的健康发展。

如果把握得好,就能够以信德为基础,恢复德智。无论我们处在这四治当中的任何一个时期,实际上都是可以通过以信德为基础,恢复对道德的信仰、信念,进入到德治的状态,执一以为天下牧,从而创造社会发展中的奇迹。包括我们生命的六阶段之中,都可以运用老子所阐发的这一理论和方法,创造我们生命的奇迹。

在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中,存在着特殊规律——那就是整个社会的“恒德不二”,“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这正如老子在《德道经》第二章所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老子在这里指出,只有将整个社会的几大因素全部都规范到德一的治理之中,抱一无离,始终以德治治理社会,才是社会健康发展之路、黎民百姓之福。

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对阴阳。这一对阴阳只有运用旋极图的模式,用德一居中进行调控,统驭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才不会出现此高则彼低、丰富与贫乏交织的现象。

而且,物质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力,然而人类的创造力诞生于人的“慧识”(直觉、灵感)之中,因为是慧识通过智识而产生新发现、新理念、新发明、新创造。人的慧识又必需以德的能量作为创造力的源泉,才能产生科学创造力

“謂浴毋已盈將恐竭”,人的精神系统如果不进行上善治水,不能沐浴在德一的能量场之中,慧识没有营养滋养,创造力也就必然枯竭。缺乏科学创造力的物质文明,也就必将萎靡不振、停滞不前。精神与物质这一对阴阳互根、相互作用的机理,只有在德一的统御之下,才能完美和谐地展现和发展。

另一方面,国家是社会的体现。在国家这一机制之中,国家的管理者“公仆”与国家内所有的“公民”也是一对阴阳。这个太极图模式,在人类历史上从未长期稳定地出现过阴平阳秘的状态,总趋势都是“初时公仆像个仆,天长日久仆如虎”。这一对阴阳的消长,总趋势都是“官”强而“民”弱:官的口袋见长,则民的口袋猛消;官的精神腐败,则民的精神怨怒;官的忠信薄弱,则民的乱象频生。当超过这一对阴阳稳定的上限阈值最高点之时,也就是“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则这一对陈旧的阴阳必然会发生完全解体,又一次出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经过一番大乱之后,重新产生大治,诞生出又一轮新的阴阳格局,再又重蹈历史的故伎。历史上历朝历代统治者由于都是“天下为家”和“天下为私”进行重建国家,所以都不可能真正找到这一对阴阳的平衡点。

其实老子早就已经指出:“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用德一居中而用的旋极图之“象”,就是解决这一矛盾,使其和谐发展和长期保持稳定的根本方法。用德一驾驭这一对阴阳,就能实现“我无爲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在社会教育中,公仆们自身德慧智教育的重要性,远比对百姓的教化更为重要和迫切。对国家管理系统进行德一能量的强量灌输和德一品格的全面建立,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社会的管理者如果缺乏道德信仰、道德信念,连最起码的信德也完全丧失之时,那么他们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最高利益必然丧失忠诚和信念——“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乱,首先乱(烂)在官场之中,心灵腐烂是其主要的特征。治此乱之道,唯有恢复道德信仰和信念,使国家管理系统具备信德的厚土承载其余四德,才是治本之法,不然则无以教民,教民也就只能是苍白的空头说教而已。在道德的教育中,上行下效是一个普遍的共性法则。太极图中占主导的一方主动接受道光德能的滋养和充实,主动运用德一调谐才是最简捷的“中气以为和”之路。胡锦涛主席曾经指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关系他们的个人品行,而且也关系党的整体形象”,“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讲话》)。可见,社会公德的建立,必需从官场的官德做起。上善治官水,为官者生命之水善、水清,那么社会公德才能具有生命力。

学校教育中,校之官与众老师是一对阴阳,老师与学生又是一对阴阳。这两对的阴阳关系,与公仆和公民之间的阴阳关系原理其实相通。都是需要遵从“我无爲也,而民自化”以及“我欲不欲,而民自樸。”的自律性教育,才能和谐与稳定发展。“我无为”,是指管理者、指导者按照道的规律和特点而有所作为和办事;“欲不欲”,则是想之所想、行之所行不存在点滴个人的私心和贪欲。

家长是孩子们灵魂的主导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民族的振兴,道德的复兴,国家的昌盛,希望都寄托在对后代道德心灵培养、慧智同步开发、科学创造力孕育的教育过程之中。家长自身的道德素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格和能量,都是德慧智教育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和前提。家长和教师的知经、识经、重经、用经,以及“明明德”,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尽为人父母之责,尽诲人不倦之职,都是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人生六阶段的健康需要德慧智教育


老子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揭示解析开来以后,对我们参悟组成社会的基本成份的每一个人,对人类本身生命的分期提供了指南针。

人生百年,草木一秋。人生看起来是短暂的,但是由于人是社会的细胞,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同样与社会的发展规律息息相通,社会发展规律同样折射出生命的发展规律性。这一规律同样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德的能量,同样是是人类生命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人生的发展分期同样分为六大阶段。

生命的发展规律,同样分为六大阶段,同样分为无为先天期、先天向后天的转换期、纯后天有为人生期:

人生的胎婴时期(10怀胎-3岁),对应于社会的道治时期;幼儿时期(4-8岁),则对应于社会的德治时期;少年时期(9-15岁),则对应于社会的仁治时期;青年时期(16-24岁),对应于社会发展的义治时期;成人时期(25-56岁),对应于礼治时代;晚年(57岁--以后)时期,则对应愚智时代。

生命发展的六大阶段,胎婴时期和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先天无为时期;而少年时期的9-15岁期间,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从先天无为期转向后天有为时期的阶段;青年时期、成人时期和老年时期,则都是人生的后天有为时期。

人生在十六岁(女性14岁)以前,体内生命的源动力德一的能量是一个自我完善过程。这一阶段人生时期的体内、身内,德能的精气,一方面是从父母处遗传继承性获得一部分。同时由于内部的生理机制是逐步由先天向后天转换,身内先天生理机制逐步被后天方向的发展所抑制和取代,在后天未发育完善之前,身内先天生理机制仍可发挥先天生理机制功能,从而能从天地中摄取德能元炁供给形体的需求,满足人体向后天转化的“常道”总趋势。

前辈们在深度慧观之中,不仅发现天德养精神、地谷养形身而且还在传统金丹学中记载着人生全过程中天德能量摄入完善和损耗消失的一般规律性。丹经中认为,人从父母处获得的先天原始祖炁的天德能量是24铢,为一两之数(铢是计量单位,24铢等于十六两制计量称中的一两)。

一至三岁,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生长的天德元炁是64铢,而生成一阳之象。如果用易经的卦象来表示,那就是复卦的卦象模式。

生长至五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天德能量,就又增长元炁64铢(2.666两),从而生成二阳之数,也就是两道阳爻,构成临卦之卦象模式。

当人的生命成长到八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天德能量,就又增长元炁64铢,而生成三阳,也就是三道阳爻、三道阴爻,就构成易经的泰卦之卦象模式。此时乳牙更换,恒牙萌生。

生长至十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天德能量,就又增长元炁64铢,而生成四阳结构,也就构成大壮卦之卦象模式。

生长至十三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天德能量,又增长元炁64铢,而生成五阳之数,构成夬卦之卦象模式。

生长至十六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天德能量,又增长元炁64铢,而生成六阳,构成为一个乾卦之卦象模式。

人生长至十六岁(女性十四岁),共获得360铢天德正炁能量。其中含有父母先天所赋予的24铢祖炁,也是一种能量。共计为384铢,每两是24铢,刚好是一斤之数(古度量制十六两为一斤)。发育至此,周天数足,精气充足,精满自溢(女性表现为月讯初潮)。虽然此时体内的天德能量总重量达到一斤之数,但是并不是每个人质量都是相同的。

以上所说只是一般的正常规律,也有许多孩子由于多种原因并不能达到这一数值,后天也会全面启动,这种情况也就称之为“先天不足”早熟型,或者延迟型。而且这些能量中的五德能量属性,众多的人都是参差不齐,各有强弱和高低,每个人不尽相同。

如果要想达到体内五德能量的均衡而且全面和充实,就应当高度重视在男性16岁前(女性14岁前)的培育和提升,运用高度符合人体生命天德能量摄入的原理,主动进行培养和教育。

当生命处在先天无为时期阶段中的胎婴和幼儿时期时,人的性命可塑性最强,最适宜于运用经典诵读的方法,培补和扭转先天的不足。也最宜于运用《老子·德道经》和《周易》培育道德心灵慧性,启迪大脑深层的慧识与智识;从而培养出科学的头脑,使其具备充实的科学创造潜力。这一阶段的教育责任,全在父母和学龄前教育的符合民族文化特点性和把握先天慧识与后天智识教育的和谐性。应当运用旋极图的原理,用道德教育为总纲、为中黄,整体把握住慧识与智识这一对阴阳的和谐性。

生命的先天无为期,是一个接收天德能量、进入体内进行库储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接收德能越多,库储越丰富,接受的五德能量越全面,那么五行就越齐整,生命的活力和慧识、智识这两大系统的发育将会越健全和稳定。就能为今后的慧智双运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孩子今后具有强有力的科学创造性,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

这一阶段若将五德全部补齐补足,五行不缺,那么不论是道德心灵、先天慧识、后天意识和命体的健康,都会非常具有活力,能够充分应付自如地对待后天社会环境和意识运用中的消耗,使科学创造力常旺不衰。所以,这一人生阶段进行科学的经典诵读极为关键,在先天中补先天,最容易培补于无形之中,而显发于人的人生旅途之上。所以,应当运用经典诵读和一元四素方法论,全面落实好胎婴养虚、幼儿养性。

所谓幼儿养性,是指调养生命双重结构中的性体系统。运用道德能量使孩子的精神系统发育完全,能量充足。慧识其实就是蕴藏在生命的性体系统之中。养性即养慧,即培养科学的创造力。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从性命的发育进程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女孩七岁、男孩八岁时,先天肾气已经充盛和充实起来。头发茂密生长,乳齿脱落,恒牙长出。人生的先天状态逐步消逝,而后天状态逐步开始。所以抢在孩子尚未落入后天之前,在先天中补先天,在先天中育后天,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是奠定坚实基础的时期。可以通过经典诵读,落实好女七岁、男八岁之前的经典诵读,这是重中之重。

少年时期,则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以先天思识为主导状态的纯真,开始被后天意识的纷乱所逐步挤压,并且逐步发展至占主导地位的状态。如果在人生的胎婴养虚和幼儿养性阶段,获得良好的教养,先天五德亏缺并不严重时,这一过渡时期则比较平稳。如果前期按照我们胎婴养虚、幼儿养性的要求进行经典诵读教者,当后天智识渐开之时,由于德一的能量处于中和调谐状态,那么先天慧识并不会被明显压抑而淡化,容易保持住阴阳平衡与稳定的发展趋势,科学创造力也同时蓄势在生命发展的进程之中。也有人可能在此期就表现出强势的科学创造能力。

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少年养正”,强化性地培养孩子建立正念、正识、正觉、正悟地坚持经典诵读,培养孩子的正信,坚信道德,相信道德可以再造自己的性命,增智开慧,使人生保持正确的道路,开创亮丽的人生。同时应当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升意识鉴别对与错、善与恶、,当行与不当行的鉴别能力和决断能力。

少年向青年过渡阶段,生理上是女子“二七(14岁)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的时期,男子是“二八(16岁),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的时期,所以心理的变化比较微妙复杂,情绪容易波动。

应当通过经典诵读潜移默化地滋养道德心灵(以《老子·德道经》为主),同时注意开启智慧头脑(以《周易》为主),以及入世做人的准则(以《大学》《中庸》《论语》为主),使孩子顺利完成这个过渡时期。青年时期、成人时期、老年时期这三个人生发展阶段,是人生的后天有为阶段,是人生由风华正茂、然后由壮而老、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

人们的生命发展分期,男性16岁、女子14岁,后天欲念与后天智识一开,体内库储的德能元炁就会开始泄漏。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在后天常道中的有为的活动,就是对能量的泄漏、消耗和损伤。如果不进行老子所说的“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实践,不识养生之理,不知禁忌,贪恋于后天的欲与情,私心贪欲没有制约,这种库储的消耗速度将会明显加快。

我们依据《黄帝内经·素问》和丹道修真生理学的理论,可以看到在青年、成人、老年这三个时期,生命进程的一般规律是:男子“三八(24岁),这时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但是库储的能量却开始发生损耗。十六岁至二十四岁,就会损耗丢失元炁六十四铢,乾卦下面必然会破损一道阳爻而变成阴爻,构成卦之姤卦卦象模式。此时一阴生于下,先天的淳朴耗散失逸,后天意识、情识和智障也会日益浓厚。

但是如果能够觉悟,坚持经典诵读和“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实践,这种区区一道阴爻的修补并不是十分困难,是很容易回复于原来所处在的乾健状态,使仓库里的消耗出现中止,或者能够达到延缓其库储的损耗,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过程。

到了四八年龄(32岁),筋骨隆盛,肌肉满壮。这一段生命之旅的二十五岁至三十二岁过程,又是八年。若不能认识“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理论和方法,不注重养生调摄,在常道中任其消耗和漏泄,必然又会耗散元炁能量六十四铢,姤卦的二九爻变为阴爻,姤卦演变成遁卦之卦象模式,生命的机能与活力由盛而衰。

五八(40岁),肾气衰,发堕齿槁。遁卦变否卦,从此生命的活力由鼎盛转向衰弱时期。

六八(48岁),阳气衰竭于上,面部焦黄、焦枯、憔悴,发鬓斑白。这就是否卦再破损一爻而变成观卦的时候就会出现的一些现象。

七八(56岁),肝气衰,筋不能动。行动出现迟缓,天癸竭,精少,肾臟衰,形体皆极。此时能量库储则从观卦变成剥卦。

八八(64岁),“则齿发去”。如此每八年耗散六十四铢德性能量,破损一道阳爻变而为阴爻。

至六十四岁,乾坤变坤卦,阴阳反复一周。从父母和天地中所获得的三百八十四铢(一斤)元炁,也就耗散尽净,复返于坤卦。这时的人生就是纯阴用事,如果不进行“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实践和经典诵读,那就只是单纯依赖水谷之气中的微阳能量赖以支持生存,通过呼吸摄取有限的天地之微炁德能以苟延性命。

经典诵读对于成年期和老年期的人,都具有调动身内先天生理系统的功能,使身中的先天生理功能重新复苏进入工作状态的功用,从而大量摄取身外的天德能量复归于身心之内,补充原来顺行中所产生的泄漏和损耗。前辈们所讲的“啬转宜极早,接命莫教迟”正是指成人养德和老年养福,应当尽早展开进行全面实践。

女性的库储能量消耗,一般是每七年破耗一道阳爻。女子“三七(21岁),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28岁),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35岁),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42岁),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49岁),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其中的能量变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

以上这些一般规律性,是在没有进行“修之身其德乃真”者身上普遍存的在现象。但是,对于系统性地运用德道经进行修之身者,那么由壮而衰的现象,就会明显出现延缓的现象。体内先天能量的消耗速度将比常人明显减缓,甚至出现库耗中止,甚至还会出现返老还童现象,在此不作详论。

生命的青年时期,它对应于社会发展的义治时代,一般都是最富有科学创造力的时期。可惜现在已经进入这一阶段的青年们,慧识并没有获得充分的营养,不能自然地绽发出慧性主导下的科学创造力。但是,如果尽快尽早地运用一元四素方法论指导自己的经典诵读,也还为时不晚;可以在边减少消耗、边大量补充的前提下,创造自己人生的奇迹。如果所摄入的德性上善能量远超于后天的消耗,慧识能够获得上善的滋养,那么这种科学创造力就定然会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之中。

成人时期,是养德的人生阶段,为社会和民族造福奉献的阶段,也是人生的由壮而衰阶段,这也是一个关键的生命期。许多人到了老年才想起要延年益寿,但是到那时却又有点儿为时过晚。生命库的先天能量在老年期已经消耗过多,精神与肉体两大系统的能量支撑已经入不敷出。一般而言,在成人时期能及时觉悟最佳,及时运用经典诵读补充库储能量的消耗,效应将是十分非常明显的。由于此时期的人已经历经世事沧桑,容易调整到性定欲平状态。

在这一阶段及早运用道德养生、经典诵读养生,那么将比老年时期就较为容易事半功倍。而且当生命的慧识能够获得道光德能的及时补充以后,如果能量的吸收大于支出,那么在人生成熟期中绽发出的科学创造力,也将是巨大的。

老年时期是人生最后的一个自然阶段,进入此阶段虽然人的智识已经比较完善,经验丰富而且沉稳。但是,这一阶段对于一般人而言,由于体内身中库储的先天能量逐步消耗干净,仅仅依靠后天的五谷能量维持生命的进程,科学创造力已经难以产生。但是经典诵读却可以为老年带来生机与活力,延缓库储的消耗速度,甚至补充库储,从而保持老年时期心身的健康。而且老年时期闲暇时间较多,如果勤诵经典,其能量不仅能够福泽儿孙,也能陶冶自己,甚至能使性体系统得到高质量的升华。故名为老年养福。

这三个时期的人生,由于涉足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外因对内因和本因的作用力比较强劲。后天的智识如果没有精神系统的制约,私心贪欲将会无法扼制。只有具备坚定的道德信仰与信念,同时遵守法律戒约的充分制约,才可能顺利渡过。如果能够在信仰道德的基础上坚持经典诵读,不懈地用上善治水,治理调节生命体中高达70%的水,使其保持善性,那么精神也就容易保持符合道德的健康状态,同时能起到对体内先天能量消耗的抑制和调节作用。

人的一生如果不修道德,不注重道德修养,那么最容易愚智闭塞心灵,小我、阴我、私我、纯后天智识主理人生,也就毫无科学创造性而庸碌无为一生。经典诵读可以使人明明德,心明慧强智正地主宰身国,用大智慧指导生命回归,也就不枉人前大丈夫,而以道德人生叩青天。

老子指出“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孔子也曾说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学之路。我们提倡的德慧智经典诵读,就是上善治水,上善治身。特别是在“修之身”和“修身”上面要下真功夫。“明明德”以后,再来“以天下观天下。”则人生不迷不惑,顺遂通达,生命充满活力和科学创造性。

我国古代高度重视以老子的《老子·德道经》思想作为教育基础。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成人养德,老年养福。将人的一生,自觉地规范在道德教化的全过程之中。

对少年和青年的经典诵读教育,不离《老子·德道经》、《易经》和《大学》这三部最重要的、既能够培养和开启儿童智慧心灵、又能使孩子们长大以后能够自然地学以致用的经典。古代科学家们,正是自幼开始这种诵读教育学习,慧智双向同步开发,从而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就是德慧智经典诵读。是她使祖先们具有慧识主导下、智为慧用的科学创造能力,从而使中国古代科学家能够更早更快地破译许多宇宙的奥秘。

这就是古代将“道”和“易”组合起来进行诵读教育,既能“为学日益”(觉悟),又能学以致用(用易),相得益彰。这种教育方法的成功,才诞生出大量当时远超于西方的科学成就。我国历史上之所以出现汉朝和唐朝的辉煌时期,这种以经为主的诵读教育方法,发挥了根本性的奠基作用,功不可没!同时也证明了:《老子·德道经》和《易经》的诵读教育方法是科学的,历史的经验无情地证明了这一真理。

我们在这一基础之上,来继承和发扬古代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也就是将我们的道德心灵教育,同步开发智识和慧识,并且培养科学创造力的这一个大系统整体地囊括在德慧智教育的理念之中,进行展开经典诵读。


今天这一课,我们主要结合社会发展分期和生命发展分期来讨论社会和生命发展的源动力是什么,如何将这个源动力认识透彻,讨论道光德能、道德能量的重要性,离则失败、则波折、则挫折。我们把握了道德能量,那么就顺遂、就健康、就发展。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和加强对我们对德慧智经典诵教育理念的认识,主动去运用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来共同地构建德治社会和开创我们自己每一个人的道德人生,使他健康地趋向生命的发展阶段之中。

自觉地实践和坚持这一宝贵的方法,把握自己生命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社会的德治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今天所讲的内容就这么多,谢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

你可能感兴趣的:(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5运用德慧智教育塑造德治社会和德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