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未来的路上

文/宇文69


“活在未来”,这是最近在上一档央视节目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说的一句话。这话很让人启发,这是我们这些现在正在工作、生活、为人都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江健三郎在接受“高端访谈”栏目采访时,坦陈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从他12岁时,他母亲送给他一本鲁迅的书,叫他认真读读那篇《孔乙己》时,鲁迅先生便给了他一生的“希望”,当他拿到诺贝尔奖打电话告诉母亲时,他母亲对他说,如果鲁迅先生在世,那个奖应该是他的。在访谈中,他对鲁迅先生作品中最为深刻的语言是鲁迅先生《故乡》结尾的那一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句话,现在我们许多时候,总是把后面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联在一起,来激励人们去努力追求,世间才有希望所在。大江健三郎从开始读到这句充满哲理、充满智慧的语言,一直花了很多年时间,才真正有了自己的理解:希望是永远存在的。


不管是工作、生活,我们总是活在自己的希望中,而这个希望便是我们的未来,希望美好,未来就美好。

大江健三郎在2005年的时候,写了一部作品《别了,我的书》,作为一个作家,与自己的写作生涯告别,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生理方面的原因。作家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当作家去世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书。作为作家的人不在了,但作家的书却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以致永恒地留在了人间。这“书”便是作家的未来。有了这样一个未来,就是作家孜孜以求的理由。

大江健三郎如此,鲁迅如此,普通人亦是如此,都是需要活在未来、思考未来的。辛弃疾有云:赢得生前身后名。这“身后名”就是我们常人的未来。很多极为现实的人会认为“身后名”是渺茫的东西,但其实这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话,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来看,这就是普通人一生追求之所在。一个常人生活在农村里、生活在社区里,都希望能够在此留下一个好名声,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追求。这样的追求虽然也都是当下的生活,但对未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样的身后之名也可能会在一个村里、一个乡里、一个县里、一个市里甚至全省、全国成为众人敬仰的典范,那他生前所做的一切事情便对未来作了深入的思考,并为未来作为铺垫。

活在未来,说得多好。由于时代的转换,竞争的激烈,我们许多人总是活在当下,活在浮躁中。大江健三郎说,我们其实都活在未来,他说这话的时候,很自然,很平实,因为他做到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希望在未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