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上课的是康健老师,康老师做过北大附中的校长,现在在一所村小当校长。康老师是一个教育家,他的课也是想把村小教师冲着教育家的路子培养。
我刚看到课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个老师会告诉我们怎么培养小老师小助手少先队员、如何组织小组讨论之类的,没想到,不是这样的。
康老师一开始问了个问题,孩子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吗?
有一个老师说没有,而且这个老师说的很肯定,小孩子,啥也不懂,更何况有什么美好愿望这样虚得不能再虚的话题。
因为大人也并不清楚所谓的追求是什么?
钱吗?好像是,但说出来又太俗了,而且隐约也感觉钱并不等于幸福美好。
总之追求美好生活这种议题和孩子尤其是幼龄孩子,联系不大上。很多人心里或隐约或强烈,内心都有这样的声音。“尊重孩子”这四个字都认识,我也是做了好几年老师,摔了很多跟头,看了一点书,才隐约有了一点意识。
我们为什么总说尊重儿童呢?因为专家这么说,我们理智上认为这句话很对,但和我们长期的真实行为,以及所秉持的实际的价值观是相悖的。
“儿童其实是最没有自主权,最不被尊重的。”康老师说。看看儿科医生的命运,看看我们很多老师实际的时间精力分配,就知道了。
所以前半节课,康老师一直企图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儿童,什么才是自主。
尊重是实实在在去考虑孩子的真实处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不爱洗澡?而不是你要洗澡,不然你不符合卫生要求。
怎么让孩子爱洗澡?做一个让人走进去就能感受到尊重的浴室,什么样的浴室?有热水,有洗手间,有隔断;干净,温暖,保护隐私。
当康老师在台上讲到如何让孩子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体时,问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学校吃午饭该不该说话?
老师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以自己学校的做法为例,用各种论据去支撑自己的观点。
但康老师的真实意图并不是要让老师们讨论出该或不该这样明确的答案,而是希望老师们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主,什么是被动的自主,我们所谓的自主,是否只是披了一件自主的外衣,而其内核依然是行政化管理的那一套。
康老师打断了老师们的争论,并大致阐明了他提这个问题的用意,然后又问,老师们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吗?
老师们大声说:明白!并大力鼓掌。
老师们真的明白吗?
我不这么觉得。不然那种奇怪的感觉就不会始终伴随全程。
什么奇怪的感觉呢?台上的老师和台下的老师操持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
台上的老师一直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去阐明他们的教育观,而台下的老师说同意,鼓掌,然后再深入讨论下去之后,你就会发现,双方有着较大的认知出入。
为什么会有这种出入?
因为台上的老师和我们这些乡村教师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王雄老师,康老师我都谈不上了解,但是给我的感觉是,这两位老师,是人格发展很完整,情绪平稳,经历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师,人格,经历,学识等等很多因素,让这些我眼中的社会精英注意到了社会发展的短板,也就是我们这些人工作的地方,农村小规模学校。
我是很想成为有这样精神内核和稳定人格的人?康老师讲到北大附中的孩子,自治自为自立什么的,特别好,我感觉就是理想孩子应该有的状态。这些孩子身边有的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富足,还有康老师这种教育家一样的师长,加上很多我压根想都想不到的隐形软环境,长歪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为什么觉得尊重啊自主啊能过我们的嘴,却很难入我们的心,成为我们的思维,并化成一种行为呢?
因为我们成长过程中压根没这些东西。
我是被人尊重之后才慢慢发觉,呀!原来这就是被尊重的感觉,而且不是尊重我一天才有感觉,尊重我很久之后我才发觉,才对尊重这个东西有了一点走内心的体会。
这就是真正的尊重会对人产生的影响,不是吹捧,不是同情,而是尊重。
在尊重这条路上,我有好多故事要讲,另起文讲述。
21世纪教育学院的培训,课上老师讲的,我都很认同,也非常钦佩,当然也有疑惑,时间如此仓促,更多的也要靠日后一点点体悟。我想表达的是,教育学院那么好的内容,有多少能入老师的心,能入多少老师的心?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大谈各种无比正确的教育理念,如何培养学生,但课堂结束后,助教老师和张婧却不停地提醒老师上课别讲话,不许拖鞋,吐痰等等。
通过私底下和一些老师的闲聊,我觉得情况不太乐观。
我个人的看法是,只有对比如“尊重”这样确有体会之人,才会对老师所讲的话有所触动,也才能真正听进去。
而其实人是何等复杂的一个系统,岂止是“尊重”一个议题,教育是用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我们连自己的生命状态都不了解,谈何影响他人?让老师提升自我觉察的能力,我认为应该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议题。
这半年,关于个人成长,西江给我买了两个在线课程一个是《诺言》,一个是《蜕变》。
这些课程给我最大的一个启发就是,觉察对于个人成长真是顶顶重要的事情。
而我是一个渴望倾诉,渴望成长的人,而成长又实在是一件美妙复杂而又静悄悄的事情。
康老师的期待是很高的,我也能很明显得感觉到老师尽量想让我们真正明白的这份恳切,而不是流于表面,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在培训我们,想把我们培训成什么样?我自己想成长为什么样的?这个培训有什么优点?什么缺点?这些是我我在课程之外,脑海里经常浮现的问题。
写到这里,我查看了一下我凌乱的笔记和拍的照片,再次感叹,老师们的课,其内涵和外延都有无限挖掘的空间。可以说,其他的教育著作暂且不论,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去琢磨这些课,付诸实践,走上一段路,都能受益无穷,而今天显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情。择日再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