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 “站着说话不腰疼”

“其实曹操也是喝酒的。我们看他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他的行为会和议论矛盾呢?此无他,因曹操是个办事人,所以不得不这样做;孔融是旁观的人,所以容易说些自由话。曹操见他屡屡反对自己,后来借故把他杀了。他杀孔融的罪状大概是不孝。”

这是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的一段话,读到这段话时,我正好看完罗胖子的跨年演讲稿。罗胖子的演讲开场也提到:“做事的人”。“做事的人”如曾国藩,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做事的人”如贝聿铭,从来不考虑外界对他的责难与挑剔,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中。

做事的人,与旁观的人,位置不同,职责不同。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自然就不同。做事的人如曹操,要考虑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要弯腰做事,不能随性子说话,要考虑后果。自由的人如孔融,说话不用当责任,可以自由的说。只管站着说话,不会腰疼。

读这段话的前一天,正好与朋友聊事。说到现在不乏“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开发区某个老板,被一记者忽悠投资了一个不靠谱的项目,亏损几十万。记者既不考虑资金,也不考虑市场。他不考虑资金、市场、成本、运营,他只考虑信息、情绪、面子、关系等等。他只管把头脑中如流水般涌来的信息,信手筛选几条,归纳成一个项目报告。站着说就可以。亏了钱他不腰疼,是老板腰疼。

“做事的人”与“站着说话的人”配对,很可能就成了死局。

“站着说话不腰疼”,站着说话的人高谈阔论,脱离实际,以干扰或者讽刺做事的人来展现自己的存在感。如果会腰疼,他就不敢说话了,正因为不用担责任,所以他说得没停。

很多教育专家,趁着年轻时积攒的一点本钱,指点江山,全然不知今非昔比。大谈特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等口号。那些专家不用考虑他自己进教室怎么教,他只需站着说话自然不腰疼。

很多领导说:“学校通过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大大促进了老师工作的积极性。”那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家长问:“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答:“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海淀肯定不够。”这句话说得很无奈。但这种环境都是被“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营造的。

国人很少读书,不喜欢思考。国人决定事情喜欢拍拍脑门就定,评论事物喜欢随着情绪下结论,缺乏系统和逻辑的论证,最后喜欢上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这种感觉很爽,说话不用冒风险,也不用承担后果,还可以收获众多粉丝。

正如王小波所说:“从孔孟到如今,中国的哲学家从来不挑担,不推车,所以他们的智慧从不考虑降低肉体的痛苦,专门营造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理论。”

所以我们在辨别一些专家理论时,一定要看清楚,专家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先不要盲目的相信,确认好了再吸收。

比如我听罗胖子在演讲中说:“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你自己的本事,第二,你和其他人连接的本事。而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我就多想了一层,就算我有和其他人连接的本事,也要看看有没有连接的必要。如果连上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就麻烦了,或者连接上一个会吸星大法的人,他只吸收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精力,从不输送,那就麻烦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谈 “站着说话不腰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