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诫子书

    中国自古就有重家风的传统,多以“家训”“家规”的形式,对家族或家庭成员进行伦理道德方面的劝谕和规范。古代家书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的综合体现,不仅他的子孙后代受益良浅,我们也有颇多借鉴。被鲁迅称呼“智慧近妖”的诸葛亮,他的《诫子书》可谓是一篇智慧的家书,至今都有很大影响力。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一生的总结: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在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短短不到百字的书信中,令我感触颇深的是这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陶渊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习近平主席身上,我们也可以认证诫子书中的许多观点!习近平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中长大,受到其父亲的影响颇大。习近平主席的办公室里,醒目位置摆放着数张不同年代的家庭生活照。其中一张照片,是他用轮椅推着年事已高的父亲,和妻子、女儿一起散步……习近平从小就穿姐姐穿过的衣服或者是花红布鞋。有一次习近平因同学笑话而不愿穿姐姐的鞋,习仲勋却说:“染染穿一样”。习近平从政后,习仲勋对儿子掏出肺腑之言:“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真真切切为百姓着想,要联系群众,要平易近人。”

习近平始终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并作为一生追求奋斗的目标。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就是勤俭节约,刻苦学习,志向明确的体现!


南怀瑾大师推荐语录:

    诸葛亮这一篇短信《诫子书》,是中国儒家教育目标的浓缩,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我们国家民族教育的宗旨,教育的方向,教育的目标。我的建议,读国学,要懂诸葛亮的《诫子书》,这是千古读书人的铭言,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一封信,简单明了,一辈子都适用。


诸葛亮的《诫子书》强调“重德修身”,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家风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家族的精神走向。古语云“上梁不正,下梁歪”,说的就是家风的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诫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