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55天,12.3司马牛问仁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55天

原文阅读: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讲解:

司马牛请教仁道。孔子说:“仁者,言语是迟钝的。”司马牛说:“言语迟钝,这就能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都很困难,说起来能不迟钝吗?”

启发思考:

          本章是孔子针对司马牛特殊经历的感发,但也蕴含着为仁之通义。司马牛问仁,和颜渊、仲弓的问仁不在一个层次上,孔子的回答只是有针对性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点。接下来的两章,还有司马牛向孔子问君子和子夏回答他没有兄弟的忧愁。为了理解司马牛的这三次答问,我们需要对他有个简单的了解。

        司马牛是孔子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宋国人,其祖先是宋国大夫。他家兄弟五人,其哥桓魋(曾想伤害孔子,见《述而篇第七》第23章)因作乱而败,几个兄弟只能逃亡国外。司马牛来到鲁国为此而忧伤,故向孔子问道,以解心伤。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也记载过这段对话,并且特意解释了一句,说司马牛“多言而躁”,也就是说他这个人话多。这句话里反复出现的“讱”字,意思是说话要谨慎。

        前面颜回和仲弓两个人同样是问仁,夫子都给了深刻而全面的回答。到司马牛这儿,怎么就变成“仁就是言语迟钝”了呢?从《史记》的那句解释里可以看出,这是孔子又在因材施教。对于这个“多言而躁”的学生,他不是从克己复礼的大道理来开示,也不是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底线来阐发,而是直截了当告诉他不要轻言、多言、妄言。

      司马牛没明白,就接着问,难道言语迟钝就算是仁了吗?孔子告诉他,做起来很难,那说出来能不迟钝吗?显然,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具体教法。如果希望自己成为仁者,那么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心态必须放平,不要躁动不安、胡言乱语。

      仁,向内体现为个体的修养、情感态度,向外表现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本篇第1章)是人际相处必须遵守的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篇第2章),有人称为“人际国际黄金法则”,有人称为“底线伦理”。这种“同理心”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恕道,体现了人与人和睦相处的正道。     

        在具体的言行表现上,《里仁篇》里有“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的话,意思也和“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相近。本章的这句话不但针对司马牛之毛病,还启示后学要行动在先、言行一致,还要不乱说话、不多说话,管住自己的嘴巴。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255天,12.3司马牛问仁)